山西省太原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2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进步、新陈代谢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是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进发出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看传统史料的数字转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再更进一步,就出现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例如,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较为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档案资料来挖掘耙梳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轨迹等;二是借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建构其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踪人物的社会交往和关系网络,从他人的观察、记录、回忆和评论里还原并丰满人物的形象。即使是依然沿用这一路径,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材料二:
就历史学内部来说,历史地理是最早自觉引入各种数字技术的领域,这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分不开。而经济史领域因为处理量化资料,也很早就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并且建设数据库。不过,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来说,进一步开发适用的数字人文工具也存在一些困难。虽然传统中国史料中也包含大量经济相关的数字,但要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面临诸多瓶颈。仅就最基本的价格与度量两类数字来说,银两有多种不同的成色、计重,各类货物的称重、体积也都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这些数字不能进行统一的换算,就很难应用现有的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结合史料与研究主题的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
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其适用对象、适用限度,须与其他研究方法技术相配合。数字人文热之下,更需要我们对历史学学科传统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数字史学研究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否则研究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方案自然也就“无的放失”。数字人文改变了历史叙述的方式,辅助研究者进行史料辨析、建立因果链条等,但是数字人文并不能代替研究者决策。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
(摘编自《新机遇与新可能: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数码”的时代,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B.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不能再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来培养研究者。
C.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中,历史地理和经济史能够较早引入数字技术,与该分支学科的研究特点密切相关。
D.历史感的形成与升华需要依托传统方式,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感的培养没有益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字之外,融入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史料,体现了历史学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
B.如果想获得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更丰富的认识,参看他人对此人的回忆评论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C.历史学家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就能解决电子史料容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等问题。
D.通过对价格、度量等数字统一换算,可将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数字转化为数字人文工具可分析的数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
B.疫情防控期间,同济大学举办线上“交通历史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C.英国历史学家构建“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
D.浙江大学数字考古队利用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了一座“敦煌石窟”。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史学。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盼望羊羔儿
刘庆邦
吃过早饭,娘让我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你二姐放羊时还要割草。”娘说,“你拿上咱家那个破茶缸子,把羊屎蛋儿捡起来,攒点肥料。”
二姐牵着羊向南边走,土路两边麦苗长得绿油油的。羊看见麦苗伸着嘴想吃。二姐使劲一拽绳子,大声训斥羊:“羊,我看你敢吃公家的麦苗,我就勒死你!”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对我们家有过实质性帮助的就是麻闺女儿姑。这只母羊就是麻闺女儿姑借给我们的,在借用期间,母羊将了小羊羔儿,我们家把小羊羔儿留下,再把母羊还给麻闺女儿姑,这给我们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在麦田间的土路上往南走了一里多路,总算有一些只长野草的坡地。那些野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羊终于可以不受限制地放开嘴巴吃草,吃得切切割割,发出一种细碎的很好听的声音。
我有些机械地盯着羊拉屎的地方,迟迟不见羊拉出屎蛋子来。二姐说:“你不用老看着羊,想玩什么就玩吧。等羊拉屎的时候,我再喊你过来拾也不耽误。”
河坡里有什么可玩的呢,我只能到水边去玩玩水。二姐给我送来了几条“面筋”,还有几颗“蛋黄”。“面筋”是包裹在茅根草里面的花苞,细细的乳白色的长条,嚼起来筋筋的,甜丝丝的,确有一点儿面筋的味道。“蛋黄”是蒲公英的花苞,圆圆的、小小的,鹅黄色,刚嚼在大牙上有些苦苦的,但嚼着嚼着,满口都是清香。
太阳越升越高,母羊的肚子吃得朝两边鼓起来,二姐也割满了一筐青草。二姐突然喊我,说羊拉出了羊屎蛋子。我如同听到了什么盼望已久的好消息,赶快向母羊跑去。我蹲下身子,把羊屎蛋子一粒一粒地往茶缸子里捡拾。捡了小半茶缸。我把茶缸晃了晃,茶缸子里咣当咣当一阵响。
中午回到家,我把茶缸里的羊屎蛋子拿给娘看,向娘汇报成绩。娘看了一眼说:“嗯,不少。”
收集羊屎蛋子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母羊能不能将出小羊羔儿。母羊拉出的羊屎蛋子哪怕成千上万,都抵不上一只小羊羔儿。
有天半夜里,母羊突然叫了起来。平日里母羊叫得很是温柔,那天却可着嗓子叫得声嘶力竭。二姐被吵醒了,要去看看。娘让二姐不要管,说母羊可能是在走羔儿。二姐还是起身到院子里看羊去了。回到屋子里,二姐对娘说,她看见别人家的羊跑到我们院子里来了,就用扫帚把那些羊赶跑了。
娘埋怨:“你这孩子,那些羊可能都是一些没上绳的公羊,可能都是母羊唤过来的。”
放暑假期间,我差不多每天都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按照分工,在放羊的同时,二姐还是割草,我还是负责捡羊屎蛋子。羊的肚子每天都吃得饱饱的,但每天夜里拉过一地羊屎蛋子之后,羊的肚子都会瘪下去,一点儿怀羊羔儿的迹象都没有。
这天,二姐坐在草地上,抱过母羊的肚子,一侧的耳朵贴在母羊的大肚子上听。我猜,二姐是想听听母羊肚子里有没有羊羔儿的声音。这时,有一个沿着河坡拾粪的男人走了过来,说:“你把羊放得太肥了,羊的肚子里长满了板油,就怀不上小羊羔儿了。”
这话二姐不爱听,她生气了,脸涨得通红。
转眼到了秋天,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谷子黄了,到处是庄稼成熟的气息。当生产队里开始收割豆子时,母羊跟前还是连一只羊羔子都没有。我们全家人都习惯了天天看母羊的肚子。我的堂叔,也是麻闺女儿姑的哥哥,对母羊能不能怀小羊羔儿的事也很关注。有一天早上在院子外的饭场吃早饭时,我娘问堂叔,母羊怎么老也怀不上羊羔子呢?堂叔说,全家人都景着它,它的生活太好了,再怀羊羔子就难了。
“几个孩子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都盼着能见到羊羔子,看来指望不上了。”娘的声音有些发沉。
堂叔说:“没事儿,哪天见着我妹妹,我跟她说说,母羊不用还给她了。”
娘摇头说:“那可不中。”
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母羊将出了三只小羊羔儿。小羊羔儿的嘴唇红红的,眼圈儿毛毛的,身上软软的。一醒来,我马上跑到院子里看,树根上只拴着那只母羊,哪里有半只小羊羔儿的身影呢!在月光的照耀下,那只母羊浑身发着白光,像是用一堆新雪堆成的雪羊。
虫不过冬,债不过年。在刚踩住腊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娘对我二姐说:“快过年了,你今天去金庄把母羊还给你麻闺女儿姑吧。”
二姐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二姐牵着羊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因为不必再拾羊屎蛋子,我就没有带那只破茶缸子。出了村子,我们走过一座石桥,拐上河堤。我看见我们的影子映进河水里,我们和羊是头朝上往前走,水中的影子是头朝下往前走。在水中头朝下的样子是可怕的,好像我们会随时朝着无边无际的水底沉下去。只看了几眼,我就不敢再看。走着走着,我觉得额头上凉了一下,又凉了一下,仰脸往天空看,才发觉下起了小雪。
我们来到了麻闺女儿姑家,她接过牵母羊的绳子拴在一棵树上后,竟照母羊的肚子上踢了两脚,一边踢一边吵:“你这个没用的东西,我踢死你!”
眼看接近晌午,麻闺女儿姑没有任何留我们吃午饭的意思。二姐说:“姑,我们回去了。”
麻闺女儿姑仰脸看了一下天说:“雪可能会越下越大,趁这会儿雪还没下大,你们想回去就回去吧。”
我们离开麻闺女儿姑家时,听见那只母羊在我们背后叫了两声。我们没有回头。
我们回家走到半路上,雪果然下大了,雪花在空中飞舞,天地间一片迷茫。
我和二姐都有些想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茅根草、蒲公英的花苞比作“面筋”和“蛋黄”,形象地表现了其花苞的特征,也凸显了“我”的童真和对食物的渴望。
B.“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谷子黄了”,运用色彩营造丰收的喜悦氛围,意在烘托“我们”家对母羊秋天产下羊羔儿抱有希望。
C.二姐时刻关注母羊的身体、全家人习惯天天看母羊肚子、“我”做梦梦到母羊产下小羊羔儿等情节紧扣标题,紧凑集中。
D.文中对月光照耀下新雪堆成的“雪羊”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寂伤感的氛围,更突出了“我”内心盼望落空的难过。
7.关于“我”和二姐去还羊这几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分的环境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却颇为耐人寻味,烘托了“我”和二姐对生活的迷茫。
B.“额头上凉了一下,又凉了一下”描写真实细腻,既表明天气变化,也是“我”心情的映射。
C.麻闺女儿姑对母羊态度粗暴,对“我们”态度冷淡,雪天也不留人吃饭,说明她不近人情。
D.“我们”离开时听到母羊在叫,虽然和母羊有了感情,心有不舍,但“我们”还是没有回头。
8.文章主要内容是盼望羊羔儿,但多次出现捡羊粪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9.文章最后没有设计大团圆结局,而是比较伤感,这一构思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乾道五年,除知南康军,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宁宗之立,韩侂胄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致仕。熹登第五十年,任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自熹去国,侘胄势益张。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刘德秀仕长沙,首论留正引伪学之罪,“伪学”之称,盖自此始。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嘉泰初,学禁稍弛。淳佑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选自《宋史 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B.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C.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D.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筵:讲经、讲学的处所,这里指天子的经筵,即御前讲席。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B.耆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泛指老年人。这里是说宁宗借口怜恤朱熹年岁己高、难以讲经而授与其祠禄官。
C.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这里是说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长达二十七年,在朝仅有四十天。
D.藜羹:用藜菜制作的羹汤。泛指精美的食物。这里是说朱熹家中一向贫穷,但关爱学生,若有学生远道来求学,就特别招待,优赏有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自幼聪颖,少年科举得志。面对父亲的启蒙,他追问天的上方还有什么,让父亲大为惊异;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又考中进士。
B.朱熹关心百姓,为政严肃有方。浙东地区饥荒,他刚接受任命,就写信给其他州郡,募米商,免税钱,最终米船聚集;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
C.朱熹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朱熹不惧宰相王淮的权势,坚持查明唐仲友的罪行并上奏;会同彭龟年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
D.朱熹屡遭打击,始终坚持治学。朱熹学说曾被看作“伪学”,甚至有人上书斩杀朱熹;有人劝导他遣退门徒,他仍讲学不止,面对劝说一笑付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14.在遭遇学禁之时,朱熹的门生反应不一,其中不同于特立独行者,而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应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
B.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
C.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的凄寒;既有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D.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前两联着重写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非常和谐。
1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上句写孟浩然的青年时代,下句写他的老年时代,时间的跨度很大。而这两句诗的意象就是靠对偶连接起来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江东两地 ① ,诗中的意象也是靠对偶连接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这两句诗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对偶在起连接作用,所以这两组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放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突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两句的意象通过对偶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派 ② 的秋色。可见对偶是一座连接意象的很好的桥梁,有了它,虽意象之间有跳跃,但读者心理上并不感到是跳跃,只觉得是自然顺畅的过渡。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由地在广阔的背景上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对偶便是一种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的很好的方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的意思和“这两句诗时间上的冬秋和空间上的东南西北都有一个飞跃”,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原文更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食材之一,也是营养价值丰富的健康食品。很多人认为,___①__,市面上也有可生食鸡蛋在销售,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鸡蛋从生的变成熟的,本身的营养成分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人体对熟鸡蛋的营养的吸收效果远比生鸡蛋好。这是为什么呢?生鸡蛋中含有两种可以影响营养吸收的抗营养因子: ② ,其能与生物素不可逆结合,生成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物质;另一种是抗胰蛋白酶因子,这是一种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的物质,可以影响蛋白质消化。这两种抗营养因子经过高温烹饪后会被破坏,生物素和鸡蛋的优质蛋白质也就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生鸡蛋的营养价值其实是比不上熟鸡蛋的。
生吃鸡蛋不仅不会带来更高的营养价值,______③______,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家禽本身会携带各种病菌,鸡蛋在鸡体内蛋壳形成前就有可能被感染。再加上鸡产蛋的时候,鸡蛋和粪便一样都通过直肠由肛门排出,蛋壳也容易受到污染。蛋壳上有很多微小的气孔,使得外部的细菌和污染物有机会进入到鸡蛋内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和”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能与生物素不可逆结合,生成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物质。
B.生物素和鸡蛋的优质蛋白质也就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C.再加上鸡产蛋的时候,鸡蛋和粪便一样通过直肠由肛门排出。
D.蛋壳上有很多微小的气孔,使得外部的细菌和污染物有机会进入到鸡蛋内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硬毫、软毫之分。硬毫弹性好但不够柔软,软毫很柔软但弹性较差。人们书写时根据其特性扬长避短,以硬毫表现瘦劲挺拔,以软毫表现圆润丰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将硬毫、软毫按不同比例合制出兼毫。在做事之前准备好工具,掌握其特性,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人们又进而把“贤友”比作“利器”,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如是说来,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器”呢?认识自我,不断学习,掌握技能,提升境界不正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吗?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山西省太原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A 4.①历史学研究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打好数字历史研究基本功。②提升对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认识,明确数字历史的发展方向。③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消除数字历史发展的技术瓶颈。④冷静审视历史学科传统,将学科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意思对即可) 5.①首先从历史学自身进步发展的动力入手,引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论题。②然后从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两个角度,具体论证历史学的“数字转化”。③最后提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影响,并指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错误。这是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且“首先”不等同“最重要”。
B.“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错误。文章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研究路径和训练模式。
D.“没有益处”错误。最后一段“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可知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就能……”错误,“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非充分条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A.“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因为竺可桢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并未借助数字技术。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即历史学研究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打好数字历史研究基本功。
“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教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即提升对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认识,明确数字历史的发展方向。
“这也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结合史料与研究主题的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字人文工具”,即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消除数字历史发展的技术瓶颈。
“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其适用对象、适用限度,须与其他研究方法技术相配合。数字人文热之下,更需要我们对历史学学科传统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数字史学研究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否则研究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方案自然也就‘无的放失’”,即冷静审视历史学科传统,将学科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
一二段,“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进发出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可知首先从历史学自身进步发展的动力入手,引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论题。
三四段,“首先看传统史料的数字转化”“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可知然后从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两个角度,具体论证历史学的“数字转化”。
第五段,“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 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可知最后提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影响,并指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B 7.C 8.①内容上,娘让“我”捡羊粪是为了攒肥料,展现了“我”家生活的贫困艰难;
②人物形象上,捡羊粪的过程表现出二姐的勤劳懂事和“我”的听话乖巧;
③情节上,多次写捡羊粪表现了对羊粪的珍视,而成千上万的羊粪也比不上羊羔儿,更烘托出一家人对羊羔的极度盼望和重视。 9.①文章通过一家人盼望羊生羊羔儿却最终未能如愿,展现了生活的艰辛、无奈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期望;
②这个结局伤感且残酷,更能反映生活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人应该如何面对困境等问题的思考;
③最终没能盼来羊羔儿的悲惨结局能够激发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同情,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冲击。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我”和二姐盼望母羊生羊羔的经历,细腻地描绘了在艰苦生活条件下,小孩子们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寄托。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刻画“我”与二姐日常生活的点滴,尤其是捡羊屎和盼羊羔的具体细节,鲜活地展现了生活的纯真与执着。通过对环境变化的内外描写,映射出人物心境的起伏,表现了小人物在困境中努力寻求希望的深刻主题。结尾虽略显伤感,但更突显出生活的真实与不易,让人感慨。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意在烘托‘我们’家对母羊秋天产下羊羔儿抱有希望”错,根据后文“当生产队里开始收割豆子时,母羊跟前还是连一只羊羔子都没有”可知,此处营造丰收的喜悦氛围,意在反衬“我们”家盼望羊羔儿却未能如愿的失落和无奈。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说明她不近人情”错,麻闺女儿姑能借给“我们”母羊,对羊没能生小羊羔儿感到失望,说明她有助人之心。没有留饭可能是出于天气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贫穷和物质匮乏,不能武断地说她“不近人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内容上分析,文章开头娘就让 “我”拿上那个破茶缸子,说是“把羊屎蛋儿捡起来,攒点肥料。”这只羊是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麻闺女儿姑借给我们的。可见,娘让“我”捡羊粪是为了攒肥料,展现了“我”家生活贫困艰难;
②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我”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二姐放羊时要割草,“我”负责捡羊屎蛋儿。文中说“我有些机械地盯着羊拉屎的地方”,二姐叫“我”不用老看着羊,想玩什么就玩吧。等羊拉屎的时候,她会喊“我”拾。当二姐割满了一筐青草时,羊拉出了羊屎蛋子,“我”把羊屎蛋子往茶缸子里捡拾。“放暑假期间,我差不多每天都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按照分工,在放羊的同时,二姐还是割草,我还是负责捡羊屎蛋子。”可见,捡羊粪的过程中表现了二姐的勤劳懂事和“我”的听话乖巧;
③从情节上分析,文中写到母亲叫“我”捡羊屎蛋儿,“我”盯着羊拉屎的地方等着羊拉出屎蛋子,姐姐告诉“我”羊拉羊屎蛋儿了,“我”把羊屎蛋子一粒一粒地往茶缸子里捡拾,捡了小半茶缸,晃晃茶缸,羊屎蛋子在茶缸子里咣当咣当响。回家后“我”把茶缸里的羊屎蛋子拿给娘看,娘说不少。文中还说“收集羊屎蛋子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母羊能不能将出小羊羔儿。母羊拉出的羊屎蛋子哪怕成千上万,都抵不上一只小羊羔儿。”可见,文中多次写捡羊粪这一情节,表现了对羊粪的珍视,但是成千上万的羊粪也比不上一只小羊羔儿,捡羊粪这一情节,更烘托出一家人对羊羔的极度盼望和重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尾的方式与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写了在我们家最困难时,麻闺女儿姑把她家的母羊借给我们。如果母羊生了小羊羔儿,我们家就可以把小羊羔儿留下,这给我们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一家人盼望母羊生出羊羔儿,但同时我们精心养了母羊很长时间,最终母羊也没有生出小羊羔儿,我们家的希望破灭了。文章通过这样的故事展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的艰辛、无奈,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期望。
②小说以母羊最终没有生出羊羔儿,我们把非常不舍地把母羊还给了麻闺女儿姑结束。这个结局相对于大团圆的结局,显得既伤感又残酷,但却反映生活的真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不能“梦想成真”,人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③文中母亲说的“几个孩子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都盼着能见到羊羔子,看来指望不上了”, 我们一家最终没能盼来羊羔儿的这一结局,无奈又凄凉,激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增加了文章的感情冲击力。
10.C 11.D 12.C 13.(1)朱熹整天外出调查访问百姓的疾苦,巡察全境,单人独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他要到来。
(2)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在儒学上略微有点儿名声的士大夫,没有地方可以容身。 14.①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②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③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若是非人也”,“是”为“若”的宾语,故应在“是”后停顿,排除A、B;“沙上”为“于沙上”的省略,是“戏”的后置状语,故应在“沙上”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句子大意为:从师受学时,教他读《孝经》,读过一遍,朱熹在书上题写道:“不能这样做,不是人。”朱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图。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泛指精美的食物”错。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这里是表现朱熹的清贫。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会同彭龟年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错。由原文“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可知,是说恰逢彭龟年出朝护送外国使臣,朱熹就一人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按行,巡视、巡察;屏,屏退、使退避;徒从,随从、部下;不及;来不及、赶不上。
(2)重点词:方,正、正当;绳趋尺步,绳趋尺步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绳、尺”都是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稍,小、稍微、略微。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能力。
由“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可知,有人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
由“过门不入”可知,有人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
由“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可知,有人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刚能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感到惊异。从师受学时,教他读《孝经》,读过一遍,朱熹在书上题写道:“不能这样做,不是人。”朱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图。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乾道五年,担任南康知军,有时到郡里学校,推荐年轻人讲谈议论学说。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朝廷恢复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学生遵守。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朱熹刚接受任命,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免除税钱,等朱熹到任时,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汇集到这里了。朱熹整天外出调查访问百姓的疾苦,巡察全境,单人独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他要到来。州县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而去,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台州知州唐仲友和王淮是同乡并结为亲家,吏部尚书郑丙推荐他,迁升为江西提刑,还没有上任。朱熹巡行视察到台州,控告唐仲友的人很多,朱熹调查到事实,三次上奏章弹劾唐仲友,王淮把朱熹的奏章隐藏起来不报告给皇上。朱熹更加用力弹劾。宁宗被立为皇帝,韩侂胄在朝中当权。朱熹担心他会危害国政,几次上奏说到这件事,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评论韩侂胄。恰逢彭龟年出朝护送外国使臣,朱熹就一人上疏指出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宁宗御批写道:“我怜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给我讲课,已授给你宫观的职务了。”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退休。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就有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天。他家中一向贫穷,虽然穷得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学生中有从远方来求学的人,吃的是豆饭藜羹,朱熹都和他们一起吃。等到朱熹离开朝廷,韩侂胄的势力日益扩张。何澹任御史中丞,首先抨击所谓精通某一门学术的学问,是用欺骗世人的文章来沽名钓誉。刘德秀在长沙任官,首先弹劾留正(宋朝宰相,廉吏)引进伪学的罪名。攻击伪学的声势一天比一天急剧,甚至有人上书朝廷把朱熹斩首。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在儒学上略微有点儿名声的士大夫,没有地方可以容身。跟随他学习的读书人,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的,退避在山野幽僻的地方;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然而朱熹给他的学生们讲学一天也没有停止,有人劝朱熹说明原因遣散学生,朱熹笑了笑而没有回答。嘉泰初年,禁止道学的法令稍微放松了一些。淳佑元年正月,理宗视察太学,亲自写诏书让周敦颐、张栻、二程朱熹在孔子庙中跟随祭祀,配享孔庙。
15.D 16.(1)气象雄浑。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2)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解析】1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诗句,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来分析。通过要求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赏析。回答时,气象雄浑和言外之意要分开来作答。分析诗句的意思: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壮丽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的特征:悲壮雄浑。
本诗是杜甫暮年之作,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颔联的言外之意叫丰富: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17.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繁、盖、寡、骤。
18.
①相去甚远 ②无边无际 19.
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20.
①原句由五个短句构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轻快活泼,与整个语体风格一致;而改句是长句,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②原句是一个语意丰富的复句,且冒号后几个短句有突出强调的意味,使句子的表情达意更清楚明了;而改句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述平淡。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时间的跨度很大”的描述,再结合两地的距离很远,可填“相去甚远”。相去甚远: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②处,根据前文“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的描述,再结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色,可填“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打乱”与“局限”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二是“自由地在广阔的背景上抒发”语序不当,“自由地”修饰“抒发情感”,应放在其前,可改为: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由五个短句构成,先总说“这两句诗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然后分别具体指出“一句是冬,一句是秋”是时间上的不同,“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是空间上的不同,分别列举,简短有力,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轻快活泼,与整个语体风格一致;而改句是长句,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②原句是一个语意丰富的复句,且冒号后几个短句有突出强调的意味,分别强调时间和空间各自的不同,这样更能突出对偶在连接不同时间和空间意象时所起到的作用,使句子的表情达意更清楚明了;而改句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述平淡,重点不够鲜明。
21.①生食鸡蛋更有营养 ②一种是抗生物素因子 ③还可能引起致病菌感染 22.C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市面上也有可生食鸡蛋在销售”可知,此处看法与“生食鸡蛋”有关;再结合后文“答案是否定的。鸡蛋从生的变成熟的,本身的营养成分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人体对熟鸡蛋的营养的吸收效果远比生鸡蛋好”可知,此处应填“生食鸡蛋更有营养”。
第②处,结合“生鸡蛋中含有两种可以影响营养吸收的抗营养因子”“另一种是抗胰蛋白酶因子”可知,此处应填“一种是抗……因子”;在结合“其能与生物素不可逆结合”可知,此处应填“一种是抗生物素因子”。
第③处,结合前文“生吃鸡蛋不仅不会带来更高的营养价值”可知,此处应填“还可能……”;在结合后文“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家禽本身会携带各种病菌,鸡蛋在鸡体内蛋壳形成前就有可能被感染”,可知,此处应填“还可能引起致病菌感染”。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一般词语的词义和用法的能力。
A、B、D三项中的“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C项中的“和粪便一样”作状语,“和”是介词。
故选C。
23.例文:
磨砺为“器”,终成“大器”
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事先准备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如何才能“利其器”?答曰“玉不琢,不成器”,由此观之,新时代的青年想要成器,必经琢磨,才可成为利器。
有一种“器”叫器具,雕琢打磨,让自己成为善事之利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磨难,磨砺心性,才能脱离“钝器”,走向“利器”。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先贤在磨难中不屈,受磨难而奋进,这些都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滋养。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不在苦难中沉沦,就在苦难中奋发。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升华、蜕变。
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公子小白忍一箭之仇,重用管仲,选贤任能,在乱世纷争中建一代霸业。沛公在面对鸿门宴的生死存亡时,求教张良,善于纳谏,在刀光剑影中全身而退。太宗以魏征为友,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在彼此成就中开启贞观盛世。气量,是敢于倾听逆耳的忠言,是以大局为重的格局,是能屈能伸的大度。
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既是成器,那就应当为国所用,成国之重器。否则,再锋利的器都只能流于花瓶的摆设。我们应当有“铁肩担道义,利器迎时需”的责任担当。最是难忘,“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声声呐喊;最是感动,陈榕祥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最是泪目,钟南山院士高铁上坚韧如磐的逆行背影……这些国之重器,敢于在国家民族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用拳拳赤子之心,汇聚成所向披靡的“国之利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呼吁到:少年强,则国强。这强大的少年,要在时代的披荆斩棘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国之重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愿我们都能够在磨炼中“淬”炼利器,在结交贤友中提升“锐”气,在投身社会中成就大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以毛笔隐喻做事的道理,引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做事准则。准备好工具,掌握其特性,做事就能得心应手。材料第二段由“笔”到“人”,认为“贤友”是“利器”,与之交往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自己也是“器”,同毛笔一样,认识自我,不断学习,掌握技能,提升境界,正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
根据材料,我们至少可以整理出三个方向的立意:由第一段引出做事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自身的准备,外部条件的准备,这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由第二段的“贤友”可以谈青年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通过“贤友”不断提升自我;由第二段的自己也是“器”,谈如何雕琢自己以成器。这三个立意,以第三个为最佳。
写作时要始终围绕“利其器”来写。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阐述“利其器”的内涵,由做事要充分准备,到借助别人磨砺自己,到主动打磨自己以成器,层层递进深化主题,当然要以最后一个层次为主来写。也可以阐述其中一个层次,如写磨砺自己,围绕如何打磨、雕琢分析成才的过程。如果有学生能够由材料生发出“器”的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比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琢我为“器”,但是又不能被某一个具体的领域所局限,即“君子不器”,这样说应该也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以友为“器”,善“我”之事。
3.砥砺奋进,琢我为“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