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8:24:0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课时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具体含义是指:
2

提出
问题

找到
真理
回顾旧知
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三个事例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
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 是什么?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事例一
论证 观点 现象 问题 解决疑问 发明或发现
事例1
波义耳的实验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许多实验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制成了石蕊试纸
写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
01
02
03
04
写他对这一现象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写他为了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做了许多实验。
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刺激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然后
最后
首先
接着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地衣类生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石蕊试纸,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你能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每一个步骤吗?
?提出问题
!发现真理
发现现象
实验探究
默读第4、5自然段,按照学习事例一的学习方法学习事例二、事例三,自主完成下列表格,并在书上勾画出相应的内容。
事例二、事例三
人物 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 实践探究从“?”变“!” 发现真理“!”
事例一 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许多实验 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事例二
事例三
魏格纳
阿瑟林
斯基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出版《海陆的起源》
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转动,脑电波变化较大,人最易做梦
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在写?
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请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最能表现出科学家品质的句子。并作简单批注。
6
7
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的科学家有哪些共同的品质?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锲而不舍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做。
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詹天佑》
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不同点
内容
写法
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论述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詹天佑》
提出观点
印证观点(具体事例)
总结观点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观点,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它。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复习中心观点和三个事例分别是什么?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师:作者是怎样对中心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的?(板书“?”和“!”)
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几个事例?分别是什么?
生:( 第一个写的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第二个写的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第三个写的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第3自然段,理清楚第一个示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师:作者是怎样来证明他的观点的?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一个事例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波义耳发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疑问的?又发明或发现了什么?(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表格)
师:这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你能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每一个步骤吗?(出示课件)
师:请女生读第2自然段,男生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说说你的发现?
师:说的真好,思路很清晰。第3自然段就是为了证明第2自然段的观点,所以他们的叙述顺序是一致的。
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理清叙述的顺序。
师:我们已经理清楚了事例1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自学提示,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学习成果。
师:时间到,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事例2先写了......再写了......之后写了......最后写......我们发现这个事例的叙述顺序和第2自然段对观点的阐述是完全吻合的。
生:事例3先写了......再写了......之后写了......最后写......我们也发现这个事例的叙述顺序与观点的表述方式存在一致性。
师:听了两位同学的汇报,老师必须要给你们点一个赞,说的太好了。是的,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三个事例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在写呢?
生:(齐声)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发现真理。(板书)
师:你们的学习很有成效。三个事例都在证明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读课题
3、三位科学家有哪些精神品质?
师:一百个问号啊!科学家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优秀品质,请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最能表现出科学家品质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生:(自由答)
师:听了以上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位科学家都有着共同的品质。(出示课件)
师:好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做。
师:你的概括超级赞,真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
师:那么孩子们,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自由答)
师: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今后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4、课堂小结。
师:学到这里,我们不难总结出全文的结构是:
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
三、学以致用,随文练笔
1、学习阅读链接。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链接《詹天佑》,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完成表格内容。
2.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事例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