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升八学初测试题(卷) 八年级语文(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亲爱的同学,快乐的暑假结束了。又到了一年开学季,请你微笑着拿起语文试卷,愉快地接受检验,相信你假日的辛勤耕耘定会在这里收获到累累硕果。
注意事项:1、全卷分三个部分,共 28题
2、答案一律写在试卷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6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轮廓(guō) 蔚蓝(wèi) 忧心忡忡(zhōng)
B.模拟(nǐ) 严谨(jǐn) 姗姗来迟(shān)
C.绑定(bǎng)鲁莽(mǎng) 千钧重负(jān)
D.拽住(zhuài)炽热(chì) 心有灵犀(xī)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书籍匮乏的年代,《新华字典》是众多文化人心目中的文化绿洲,也是一种精神慰藉。
B.通过《中国好诗词》节目的播出,人们重新认识古典诗词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C.是否选择对社会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人们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影视文化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愉悦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
B.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别人;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就会怎样对你。
C.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明白了做这事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做得更有价值?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红色成为青春底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革命先辈早在青年时期就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将报国之心融入人生追求。可以说,鲜红底色一旦铺就,将始终流淌在青年血脉里,帮助青年在广阔天地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A.青年方能明辨是非曲直 体会成长快乐
B.青年方能找准人生方向 树立一生之志
C.青年方能明辨是非曲直 认清真伪善恶
D.青年方能找准人生方向 增长丰富学识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B.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主题踊跃发言。
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
D.小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骨真硬朗,今年高寿?”
6.团支部准备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下面是小艾同学阐释的一段话,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
②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
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材,然而,做人必先学孝。
④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⑤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还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祉。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②①④⑤
7.背诵优秀的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每空1分,共28分,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1)家书市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在《春望》中曾用“______,______”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
(2)故乡是诗人永远的依恋。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以“______,______”表达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崔颢在《黄鹤楼》中以“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表达日暮怀归之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志”既彰显个人的品性,又决定人生的方向。《孟子》一文“富贵不能淫,①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对自我品性的坚守;《雁门太守行》“②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将士对报国志向的抒写;《赠从弟》“③____________ ?松柏有本性”,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野望》“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借古人之典故,表隐居不仕之志;《龟虽寿》“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托物言志,寄寓作者虽年迈却未曾泯灭的雄心壮志。
(7)诗词者,常融情于景。“山气日夕佳,_____”陶渊明借飞鸟结伴返林表达归隐后的自在;“树树皆秋色,②___________”王维用恬淡的田园景色渲染孤寂苦闷的心绪;“晴川历历汉阳树,③_________”崔颢从登高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大漠孤烟直,④_________”大漠雄浑的景象净化了王维失意之心;“月下飞天镜,⑤___________”江上的美景展现的是李白喜悦的心境;《钱塘湖春行》中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⑥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蓬勃的初春传达出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喜爱;“⑧_________,城春草木深”,悲凉的景象表现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感情;“黑云压城城欲摧,⑨________”李贺借助紧张的氛围衬托出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⑩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用浑茫无际的境界传神地写出了自己魂魄的昂扬飞动;《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 ___________; __________,沉鳞竞跃”,灵动的朝暮之景传达出陶弘景沉醉山水美景的愉悦之情。
二.名著阅读
8.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谈及《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曾言:“这些人的使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请合本书内容,选择一位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物或红军将领,谈谈你对温教授所言的理解。(3分)
9.提到《红星照耀中国》,你会想到什么?请从下图的词云中任选一个词语,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注:词云图中字号越大,表示该词语出现的次数越多)(4分)
10.班级举行“我爱我的祖国”纪实作品交流分享会,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信息。
阅读有方法 学习有成效
把握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学会把握作品的事实。 请简要概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叙述了怎样的事实。(2分)
明确立场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学会阅读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其中彭德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彭德怀的人物特征。(写出两点)(2分)
领悟精神 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从观点中辨别立场,最终从中收获启迪。 (3)戴望舒在他的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坚固而蓬勃生春”,生活在那完整一角的人们身上,满怀希望。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谈谈哪里让你看到了希望。(写出两点)(2分)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13分)
铁锤高高琴起。 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地的双手,一根竹签对 准地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
没有回答。
“不说 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波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做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
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
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
11.该片段选自名著 ,作者是 ,这部书是在 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3分)
12.江姐因甫志高的出卖被捕,特务将她关进了( )(2分)
A.白公馆 B.渣滓洞 C.二处监狱 D.重庆集中营
13.被捕后的江姐被日夜严刑拷打,十指被钉进竹签,但她没有叛变。从她的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分)
14.有人认为“女性英雄往往和男性英雄不同,他们既有男性的英勇不屈,更多了女性独有的温柔与善解人意”,请你任选甲乙中的一位,填写她(他)的名字并结合人物形象和情节谈谈你的看法。(4分)
甲:“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红岩》)
乙:“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 ,她(他)是 。
看法: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17分)
楝花开落
朱慧彬
①老家的庭院中有株苦楝树。树身挨着土墙,枝繁叶茂。二三十米高的个头,粗壮的腰身,足以让人仰视、敬畏。它支起的绿荫能庇护棚子里的牲畜,能为院中高高垒起的草垛遮风挡雨。
②苦楝五月开花。花儿碎小,小喇叭口朝天向阳,白色花瓣外透着紫,紫色花苞中裹着白,像一把把握在姑娘手中的花紫伞。
③苦楝花开得最盛的时候,那头待在树荫下嚼着草料的水牛,常常不识时务,想要伸长脖子一亲芳泽,却又每每忍不住直打喷嚏,一家人因此笑得前仰后合。
④苦楝树根系十分发达,生命力强。父亲后来在屋前屋后又种了好几株苦楝树。每年春尽,屋前屋后,苦楝著花,同气连枝,蔚为壮观。因苦楝花性苦,少有蜂蝶来嗅,故花期颇长,久开不败。
⑤“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苦楝花会在这连绵不绝的风雨中花枝低垂,一瓣一瓣,坠落在庭前的黑泥中。那份恋恋不舍,那份柔韧相抗,我想父亲是种树人,个中滋味定会了然于胸。
⑥苦楝的果实初为绿色,渐为金黄,形态为圆或椭圆且光滑。熟若黄枣的苦楝一粒粒一串串密密匝匝垂在枝头,悬在头顶,俏皮可爱。它常常成为儿童们游戏的抢手物,成为皮筋弹弓最好的子弹。当苦楝果实在知了欢叫的夏天频繁地敲打着邻家玻璃窗,或者像音乐、雨滴声一样叮叮咚咚在你身边次第响起,又或者冷不丁地一粒飞弹袭击你的后脑勺,响声清脆,那随之而来的抗议与责骂声便会此起彼伏。
⑦在故乡众多的植物中,不能食用的果实很少,苦楝果是其中之一。没有动物们的骚扰,其挂枝时间变得更为长久。
⑧入秋,苦楝的果实开始风干,变红变黑,继而渐渐地萎缩,像老人沟壑纵横的脸,又如一串串喑哑的风铃,在枝头独自摇曳。隆冬到来时,北风扫荡村庄,植物们悉数上交了绿叶与果实,而庭中的苦楝仍挂着果,微笑着面对北风的搜刮与掠夺,直到在奔向春天的路上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⑨不愿冬眠的鸟驻守在裹着白雪的枝头,生生瞅着苦楝的残果,饥饿地叫唤。父亲见了,也不会去驱赶,而是傻呵呵地笑。
⑩父亲得子迟,年届不惑方有了我哥。偏巧那年“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大哥不幸患病,落下终身的不便。父亲脸上的笑容沉默了好几年,直到有了健康的我。听大舅说,当年大哥被镇卫生所误诊,以致后来难以医治,父亲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发现,把大哥送到县里的医院,责怪自己害了大哥的一生。父亲因此常常借酒浇愁,每饮必醉。我想那酒是烈的,也是苦的吧。那涩涩的滋味一定如苦楝的花、苦楝的果实,在父亲百转千回的愁肠里集结、焚烧,化为穿肠之痛。
庭中的苦楝树长到第二十五个年头的时候,大姐出嫁。父亲截去了树的几条粗枝,晒干熏弯后,做了两把椅子和一ロ箱子,给大姐作为嫁妆。苦楝质轻且耐用,适合拿来做农具和家具,亲友们都觉着寒酸,大姐也不言语。五年后,二姐出嫁,父亲将他种的几株苦楝树悉数放倒,给二姐做了婚床。
如今,父亲已去世许多年,留给她们的那些旧物,经过无数双手的抚摸早已老旧破损。可她们均未丢弃,绑圈铁丝,打上钉子,依旧用着。
我一直有个疑问,一向心思缜密的父亲为何会唯独钟爱粗壮木讷的苦楝树?南朝宗懔著《荆楚岁时说》,书中有“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那么,苦楝苦苦地等,迟迟地开,慢慢地落,它到底在等什么?
“不惧霜风煞叶花,凝浓苦涩聚年华。光枝秃秃容颜老,众子团团满树丫。”后来,我领悟到,苦楝不惧暴雨疾风的摧残,却经不住细雨轻风的耳鬓厮磨。这种柔韧中的坚强,先人后己的退让,苦中作乐的达观像极了我的父亲。
苦楝,闽南一带称为“苦楝仔”,人们唤它“恋子树”。我时常读错它的名字,如同我不曾真正读懂我的父亲。
(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写了苦楝树的枝干、花朵、树根、果实等,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苦楝树的喜爱之情。
B.两位姐姐均未丢弃父亲用苦楝树打制的嫁妆,因为这些嫁妆里寄托着父亲对她们的爱。
C.第⑧段中的画线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苦楝果实的喜爱,对其他植物果实的厌恶。
D.第⑤段中引用诗句,赞美了苦楝树不惧暴雨疾风的摧残,却经不住细雨轻风的耳鬓厮磨的品质。
16.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苦楝树的特点。(3分)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花儿碎小,小喇叭口朝天向阳,白色花瓣外透着紫,紫色花芭中裹着白,像一把把握在姑娘手中的花紫伞。
18.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9.文章以《楝花开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大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12人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15位教授中,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有一位受访者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在孤儿院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他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这些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材料三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而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编自《电子时代的阅读》)
20.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周国平阅读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认为所有书籍中都藏着一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B.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C.他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也是一种阅读。
D.他认为人文经典类书目是阅读的最佳选择。
21.你从材料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至少答出两点)(4分)
22.请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人们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