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2 21: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高二自然地理复习第三章第一节《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准确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征,熟练掌握大洲分界线(如乌拉尔山 - 乌拉尔河 - 高加索山脉 - 土耳其海峡为亚欧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为亚非分界线等)和大洋分界线(如好望角为印度洋与大西洋分界线)。
⑵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能解释典型地貌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红海的扩张)。
⑶掌握世界主要陆地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分布特征,识记著名湖泊(里海、贝加尔湖、死海等)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⑷能运用地图、示意图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如根据等高线图判断地形类型,结合板块分布图解释地震火山分布规律。
2.思想方法目标
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填图训练,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联系,形成 "脑地图"。
⑵发展综合思维,学会从多因素(内力、外力、人类活动)分析地理现象,如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分析。
⑶掌握尺度思维方法,能区分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差异。
⑷提升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真题演练,学会提取图文信息、规范答题的方法。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能准确描述不同区域的海陆分布特征,理解区域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⑵综合思维:能综合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海陆变迁过程,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关联。 ⑶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与海陆变化的相互关系,如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化的影响。 ⑷地理实践力:能运用地理工具(地图、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规范的地理表达能力。
二、课标教材(包括重难点)
1.课程标准要求
⑴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
⑵结合实例说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⑶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教学重点
⑴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及分界线。
⑵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⑶世界主要地形区和湖泊的分布及成因分类。
3.教学难点
⑴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与地貌类型的对应关系。
⑵多因素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现象(如海岸线变化的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因素)。
⑶构造湖、冰川湖等不同成因湖泊的特征差异及判断方法。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已在高一学习过本节内容,对大洲大洋分布、板块构造等有初步认识,但细节知识(如具体分界线、小众湖泊成因)存在遗忘。
2.能力现状: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空间定位准确性不足,综合分析多因素问题时易遗漏要点(如忽略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
3.思维特点: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 "板块运动"" 岩层反弹 " 等抽象地理过程理解困难。
4.复习需求:需要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网络;需强化高考答题规范,提升信息提取和逻辑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 2022 年全国乙卷 37 题海岸线变化图文材料。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 1.8 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 7 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聚焦设问 "冰盖消融为何导致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创设认知冲突:"冰川消融通常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何该区域反而出现海退现象?"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材料,观察甲站海平面相对变化图,尝试提出初步解释。
设计意图:以高考真题为切入点,直击本节难点 "海陆变迁的多因素分析",激发探究兴趣;同时让学生感知高考命题特点,明确复习方向。
2.问题导学(7 分钟)
教师活动:
呈现 “世界海陆分布空白图”。提问:“若要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征,需从哪些维度分析?”引导学生从半球分布、面积比例、空间格局等角度思考。
展示喜马拉雅山岩层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设问:"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地理原理?需要结合哪些知识点解释?"
投影贝加尔湖与里海景观对比图。
提问:"两湖均为世界著名湖泊,但成因差异显著,如何从地形和地质作用角度区分?"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问题,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在空白图上尝试标注大洲大洋轮廓,同桌相互纠错。
列出解释地理现象可能用到的知识点(如板块运动、地壳抬升、湖泊成因类型等)。
设计意图:通过梯度问题链激活旧知,诊断学生知识漏洞;强化 "图题结合" 的思维习惯,为后续新知探究奠定基础;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新知探究一:大洲和大洋(10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七大洲四大洋分布详图"。
重点标注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 - 乌拉尔河 - 高加索山脉 - 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 红海 - 曼德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等。
演示 "大洲轮廓拼图" 动画,强调各大洲的几何特征(如非洲呈三角形、南极洲呈逗号形)。 发放 "大洋特征对比表",引导学生填写面积、深度、位置等关键信息。
设计即时检测:在空白图上快速识别并标注出 "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德雷克海峡" 等重要海峡。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讲解在地图上勾画分界线,标注关键地理事物。
模仿动画演示,用手势比划大洲轮廓,强化空间记忆。
完成对比表填写,小组内交换检查,修正错误。
独立完成海峡识别练习,同桌互评准确率。
设计意图:通过 "识图 - 填图 - 忆图" 三步训练,突破 "空间定位" 重点;利用对比表梳理零散知识,构建结构化认知;即时检测及时反馈,巩固基础知识。
4.新知探究二:海陆的变迁(12 分钟)
教师活动:
呈现 "大陆漂移示意图" 和 "板块构造分布图",讲解板块运动基本原理:六大板块的名称、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及对应地貌。
播放 "喜马拉雅山形成过程" 动画。
结合材料说明消亡边界的造山运动:"板块挤压导致岩层褶皱隆起,使古海洋逐渐消失形成山脉"。
展示红海卫星影像图。
分析生长边界的扩张现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结合高考真题案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多因素性:"如甲站区域海岸线变化是冰盖消融后岩层反弹与板块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活动:
在板块分布图上标注六大板块名称,用不同颜色笔描绘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观察动画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小组内交流。
对比红海与地中海的变化趋势,分析成因差异,填写 "板块运动与地貌对应表"。
阅读高考真题材料,提取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关键因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难点;结合典型案例实现 "原理 - 现象" 的双向转化;引入高考真题素材,培养信息提取能力,衔接备考需求。
5.深度学习:多尺度分析海陆变迁(10 分钟)
教师活动:
聚焦 2022 年全国乙卷 37 题,引导学生分析 "不同尺度因素对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全球尺度(海平面升降)、区域尺度(地壳运动、泥沙沉积、人类活动)。
呈现甲站(基岩海岸)和乙站(河口三角洲)的海岸线变化数据,设问:"两地海岸线变化方向和幅度为何存在差异?"
组织 "观点辩论":"气候变暖一定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吗?"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中的反例(甲站海退现象)进行论证。
总结方法:"分析地理现象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自然与人文因素、不同时空尺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
精读真题材料,分组梳理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制作 "因素 - 影响" 思维导图。
对比分析甲乙两站的海岸类型、地形坡度、升降幅度等差异,推导海岸线变化差异的原因。 参与辩论活动,一方持传统观点,另一方结合甲站案例提出反论,锻炼辩证思维。
记录方法总结,修正自己的答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高考真题深度剖析,突破 "单一因素决定论" 的思维误区;辩论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总结答题方法,提升应试技巧。
6.新知探究三:世界的陆地和湖泊(10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世界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地形区:亚马孙平原、青藏高原、刚果盆地等,分析地形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播放 "湖泊形成过程" 微课,分类讲解成因:构造湖(贝加尔湖、滇池)、冰川湖(北美五大湖)、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等。
呈现 "世界著名湖泊对比表",包含位置、成因、特征等要素,引导学生填写并分析规律。 设计 "案例分析" 任务:"结合抚仙湖的形成过程,说明断陷湖的地貌特征及判断依据"。 学生活动:
在地形分布图上圈出主要地形区,标注其所属大洲和成因类型。
观看微课后,绘制 "湖泊成因分类树状图",区分不同类型湖泊的形成条件。
完成对比表填写,小组内讨论湖泊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联性。
独立完成抚仙湖案例分析,运用构造湖知识解释其岸线陡峭、湖水较深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微课辅助,突破 "地形与湖泊成因" 重点;案例分析强化知识迁移能力;分类梳理提升归纳概括能力。
7.当堂应用(8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 "当堂检测题组",包含 3 类题目:
基础题:填写大洲分界线、识别板块名称等。
能力题:读 "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判断地形类型及成因。
真题改编题:简化 2022 年全国乙卷 37 题,分析某区域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巡视指导,记录学生答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术语使用不规范、因素分析不全面)。
选取典型答题案例进行投影点评,纠正错误思路,强调规范表达。
学生活动:
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题组,标注疑难问题。
完成后同桌交换答案,参照教材和笔记相互纠错。
关注教师点评,记录自己的错误点和改进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检测题组全面评估学习效果;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认知;真题改编题强化高考适应性。
8.归纳总结(5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构建 "本节知识思维导图",涵盖三大模块:大洲大洋分布→海陆变迁原理→陆地湖泊特征。
强调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板块运动决定了海陆分布格局,影响地形和湖泊的形成,而海陆变迁又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提炼高考高频考点:空间定位、板块边界与地貌、多因素综合分析等。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引导,在笔记本上绘制思维导图,用箭头标注知识间的联系。
用不同颜色笔标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内容。
默记高考高频考点,强化复习针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系统化;强调逻辑联系培养综合思维;明确考点提升复习效率。
9.拓展提升(5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入学术前沿案例:"最新研究发现东非大裂谷扩张速度加快,可能导致非洲大陆分裂,形成新的海洋。"
设计探究问题:"若东非大裂谷持续扩张,会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哪些连锁影响?"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收集相关资料,撰写 200 字短评,要求运用本节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倾听案例介绍,思考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组内简要讨论探究问题,提出初步设想。
记录课后任务要求,明确完成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前沿案例拓展视野,培养地理思辨能力;课后任务延伸学习空间,强化知识应用。
五、教学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必做)
⑴绘制 "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准确标注分界线和重要海峡。
⑵填写 "板块运动与地貌对应表",举例说明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典型地貌。
⑶背诵世界著名湖泊的位置和成因类型(里海、贝加尔湖、死海等)。
2.提高层(选做)
⑴分析教材中 "东非大裂谷" 案例,撰写 500 字短文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⑵改编 2022 年全国乙卷 37 题,将设问角度调整为 "预测未来 50 年甲站区域海岸线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⑶对比分析青藏高原湖泊群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成因差异。
3.拓展层(挑战)
⑴收集最新卫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近 10 年我国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探讨人类活动的影响。
⑵阅读学术论文《板块运动与全球海陆演化》,提炼观点并尝试解释喜马拉雅山的未来变化趋势。
⑶制作 "世界地形与湖泊" 数字地图,标注高考高频考点。
七、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度:通过课堂观察和当堂检测,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识记大洲大洋分布和分界线,但在板块边界类型与地貌对应关系上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混淆,需在后续复习中通过专题练习强化。
2.活动有效性:高考真题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深度学习环节的辩论活动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可适当调整时间分配或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3.素养培养:通过多案例分析和综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可结合更多人类活动案例进一步深化。
4.改进方向:需增加动态地图和 3D 模型的使用频率,帮助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建立直观认知;设计更多 "真题变形" 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试技巧。
5.学情反馈:学生对 "尺度思维" 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在分析多因素问题时易忽略不同尺度的影响差异,需在后续复习中结合更多案例进行专项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