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描绘了云南滇池及其周边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滇池中所有的动植物构成了群落
B.滇池中的蓝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孔雀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D.鹦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水
2.下图是某植物愈伤组织通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C.叶肉细胞衰老后其细胞核会变小
D.表皮细胞往往会再转变为愈伤组织
3.《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利用荫坑储存葡萄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荫坑可减缓葡萄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达到保鲜的目的
B.盖土是为了促进葡萄进行无氧呼吸,使有机物的消耗速率降至最低
C.荫坑储存的葡萄,其无氧呼吸可能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产生酒精
D.葡萄的呼吸作用强度完全取决于荫坑的温度和氧气浓度
4.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将纯合的糯性和非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取F2的花粉,用碘液进行检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所有花粉不变蓝黑色 B.所有花粉变蓝黑色
C.1/3的花粉变蓝黑色 D.1/2 的花粉变蓝黑色
5.玉米籽粒的饱满和凹陷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现有一批籽粒饱满和籽粒凹陷的玉米种子,若设计实验验证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则下列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 )
A.种植两种玉米种子,得到相应植株,观察其表型
B.种植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将得到的植株进行自交
C.种植籽粒凹陷的玉米种子,将得到的植株进行自交
D.种植两种玉米种子,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杂交,再让F1自交
6.某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该动物的 1 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 4 个基因型不同的精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 A 和 B 是非等位基因,两者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B.A/a 和 B/b 基因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了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Ⅱ后期移向两极的遗传因子不完全相同
D.减数分裂Ⅱ后期一定发生了 A 和 a 基因的相互分离
7.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实验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转化因子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实验组时应用了减法原理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应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用肺炎链球菌代替大肠杆菌
8.下图为探究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示意图,图甲表示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图乙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的 R 型细菌来自 S 型细菌的转化
B.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若仅延长图乙中的培养时间,则在充分搅拌和离心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不变
D.若图乙实验改用32P标记,则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下降
9.白化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眼睛、皮肤和毛发等部位色素减少或完全缺失的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目前发现至少有 16 种白化病亚型,分别是由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白化病发病率较高说明基因突变频率较高
B.上述 16 种白化病亚型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C.以上事实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D.以上事实说明基因突变大多都是中性突变
10.下图是 DNA 分子复制的示意图,该 DNA 的双链均被15N 标记。若提供含14N 的原料让其复制 2 次,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 A、B 分别表示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
B.两条子链延伸的方向都是从模板链的 3'到 5'
C.合成 a 链和 b 链的原料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DNA 复制 2 次后,含有15N 的 DNA 占 1/4
11.DNA 甲基化是指 DNA 分子在 DNA 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特定碱基上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甲基化现象属于基因突变
B.基因甲基化后其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
C.基因甲基化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D.基因甲基化引起表型改变的现象不可遗传
1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等于某基因占全部基因的比例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基因型
D.基因型频率改变必然会引起基因频率改变
13.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万年,物种甲以物种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甲的捕食不利于物种乙的进化
B.物种甲、物种乙的进化与该地区气候条件变化无关
C.物种甲、物种乙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属于协同进化
D.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基因种类相同,但基因频率不同
14.前列腺癌细胞中常存在 PTEN 基因的缺失,这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研究发现,降低 CYP17 基因的表达可抑制睾酮合成,阻断癌细胞增殖。临床治疗中使用药物抑制 CYP17 基因表达后,多数癌细胞死亡,但少数残留癌细胞仍能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TEN 基因属于原癌基因,是人体正常细胞中本来就存在的基因
B.药物通过诱导 CYP17 基因突变,抑制睾酮合成,从而阻断大部分癌细胞增殖
C.残留癌细胞的 CYP17 基因突变导致睾酮合成能力增强,故它们能在药物环境中存活
D.残留癌细胞是药物选择下适应环境的变异细胞,其耐药性可遗传给后代
15.Alport 综合征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该病的儿子,为了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研究人员对该家系的各成员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
B.女儿和正常男性婚配,从优生优育角度分析,建议他们生男孩
C.若该夫妻再生育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D.若该夫妻再生育一个儿子,则该儿子的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可能和父亲的相同
16.果蝇的正常眼和星眼、正常翅和小翅分别受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研究小组以纯合果蝇为材料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P F1
♀ ♂ ♀ ♂
甲组 星眼正常翅 正常眼小翅 星眼正常翅 星眼正常翅
乙组 正常眼小翅 星眼正常翅 星眼正常翅 星眼小翅
A.星眼为显性性状,正常眼为隐性性状
B.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C.甲组中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
D.乙组中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星眼小翅雌果蝇占3/8
二、实验题
17.盐碱地中,普通植物因Na 大量进入细胞质基质导致酶失活而死亡。某盐生植物通过特殊机制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其叶肉细胞及耐盐相关转运过程分别如图1、图2所示,其中SOS1和NHX是反向共转运载体,在顺浓度梯度转运一种物质的同时可逆浓度梯度反向转运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植物在重度盐碱地中会因缺水而死亡,这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细胞液是指图1中 (填序号)的液体。
(2)据图2分析,高盐胁迫下,Na 以 的方式进入细胞,会影响植物正常生理活动。
为缓解盐胁迫,该植物分别通过 、 的方式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 转运至细胞外和液泡,其意义是 。
(3)有人认为Ca2+能提高植株的耐盐性,某小组为验证该观点,设计了如下实验: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该植株若干,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用 处理,B组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再将两组植株置于高盐土壤中培养。预期结果及结论:若 ,则说明上述观点正确。
18.Rubisco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将Rubisco基因转入某作物的野生品系(WT)中,获得转基因品系(S),并做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光照强度在曲线②和③中为n,在曲线①中为n×120%。
(1)Rubisco在叶绿体 (填场所)中催化 (填物质名称)与CO2结合。
(2)据图分析,当胞间CO2浓度低于A点时,限制S植株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曲线①始终高于曲线③,这是因为S植株中的 含量更多,且在 条件下植株能更高效地利用CO2。当胞间CO2浓度超过A点后,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上升变缓,这是环境条件中 不足所致。
(3)为验证S植株生成C3的速率比WT更快,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将WT和S植株置于相同的饱和光照和相同且适宜的CO2浓度条件下,通入 标记的CO2,一段时间后检测 中的放射性强度。预期结果:S植株的检测结果显著 (填“高于”或“低于”)WT的。
三、解答题
19.图甲为某种动物(2N=4)不同细胞的分裂后期模式图,其中①~⑤表示不同细胞;图乙表示不同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处于有丝分裂的是细胞 (填序号),该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 。图乙中表示染色体的是 (填“a”“b”或“c”),图甲中表示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图乙中的 时期。
(2)图甲中可以表示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有细胞 (填序号)。与精原细胞相比,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典型的特点是 。
(3)图甲中细胞⑤的子细胞的名称为 ,子细胞形成后的去向是 。
20.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耐高温水稻品种的选育对水稻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选育出了两种耐高温的水稻甲和乙。让甲、乙分别和野生型植株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F2,对F2进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2中耐高温的植株占1/4,可推测甲是 (填“显性”或“隐性”)纯合子。让F2中不耐高温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耐高温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2)乙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2中不耐高温植株:耐高温植株=9:7,由此可推测控制乙耐高温性状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是 。F2中耐高温的植株共有 种基因型,F2耐高温植株中自交后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比为 。
(3)在(1)的基础上,又已知水稻的抗病(E)对易感病(e)为显性。选择纯合的野生型抗病植株与耐高温易感病品种甲杂交,为获得稳定遗传的耐高温抗病植株,可采用的措施是 (答出 1 种)。
21.果蝇染色体上某正常基因A突变成基因 ,下图表示基因A和基因 的表达过程,其中Ⅰ、Ⅱ代表相应过程,序号代表相关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中能进行过程Ⅱ的场所有 ,正常基因A与突变基因 的主要区别是 。
(2)若图中X是异亮氨酸,则④上的密码子是 ,此时基因A转录模板链上发生的具体变化是 。
(3)若基因A转录模板链中的相应碱基序列为TTC,则图中X (填“可能”或“不可能”)是赖氨酸,理由是 。
(4)据上述分析可知,基因突变一般会导致 的碱基序列和 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 的排列顺序不一定会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未必发生改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D D C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B C
17.(1) 大于 ②
(2)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浓度,避免酶失活(或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3) 适量含Ca2+的溶液(或CaCl2溶液) A 组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优于 B 组植株的(或 A 组植株的细胞质基质中Na+浓度显著低于 B 组植株的)
18.(1) 基质 C5
(2) 胞间CO2浓度(或CO2浓度) Rubisco 强光照 光照强度
(3) 14C C3 高于
19.(1) ① 1:1 a Ⅰ
(2) ③④⑤ 初级卵母细胞(③)、次级卵母细胞(④)分裂时细胞不均等分裂
(3) 精细胞或极体 精细胞经变形成为精子,极体退化消失
20.(1) 隐性 1/6
(2) 控制乙耐高温的基因至少是两对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5/五 1(或100%)
(3)让二者杂交后的F1自交,在F2中筛选出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耐高温抗病植株,并对其后代留种;让二者杂交获得F1,利用F1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通过低温诱导法或秋水仙素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后选育出耐高温抗病植株
21.(1) 细胞核、线粒体 碱基序列不同(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2) AUA 碱基T替换为碱 A
(3) 可能 基因A模板链中的碱基替换后,相应序列变为TTT,其对应的氨基酸仍为赖氨酸(或密码子的简并)
(4) 基因(或 DNA) mRNA 其编码的多肽链中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