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1课 古代日本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新课导入
菊,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着日本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在世界其他民族性当中,很难同时存在两种极端因素,并使之为基本的民族精神。但日本民族文化却具有相反的双重性,他们性情温和而又好武力,尚礼而又睚眦必报,喜欢新奇却又顽固保守。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地理位置环境
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洲岛
九洲岛
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日本兴起
3.基本统一
4.统治方式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39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6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课文,谈谈日本大和政权时期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
大和兴起的地方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私有领地(土地私有制)
田部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经济基础)
海部
织锦部
锻冶部
依靠
私有民
奴隶制社会
大化改新
1.改革背景
材料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因功高而擅权,专横跋扈,政治腐败。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材料 短暂而繁荣的隋朝,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2)隋唐的先进强大,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1)皇权衰落;贵族实力强大,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催生改革观念
材料三:“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曰没处天子无恙’云云。——《隋书.倭国传》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日本《东征传绘卷》遣隋使船队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大化改新
1.改革背景
大化改新
1.改革背景
苏我家族把持朝政,残害改革派。645年6月,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
皇室重新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改年号为“大化”。
乙巳之变
大化改新
2.改革概况
时间:646年 人物: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谋划实施暗杀权臣苏我入鹿的宫廷政变。最终权倾朝野的苏我氏宗家灭亡。皇室夺回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轻太子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布《改新之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出之处的国家)。
大化改新
3.改革内容
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归纳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与中央派人治理。
经济上:施行“班田收授法”,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攽给公民,六年一攽,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赋税。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模仿。
大化改新
私地私民
贵族世袭
公田公民
国家任免
大化
改新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部民变成农民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生产发展。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
将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4.改革影响
幕府统治
1.武士和武士集团
日本武士
①经济: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庄园,并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②政治: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723年日报官府颁布的《三世一身法》
(1)背景:
(2)形成: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庄园,组成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幕府统治
2.幕府的统治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建立,标志着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①时 间:12世纪晚期。
②人 物:源氏首领源赖朝。
③地 点:镰仓。
④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统治
3.武士道精神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精神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
时间:646年
统治者:孝德天皇
①私地、私民→公地、公民,土地收归国有
②班田收授法
③统一赋税
措施
经济上:
政治上:
①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变成中央集权国家,进入封建社会
性质:大化改新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幕府统治
庄园经济
特权:不输不入
武装:武士制(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时代特征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②天皇大权旁落
1.日文中,“武士”一词本义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日本武士最初出现的目的是( )
A.做贵族的贴身保镖 B.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C.保护贵族豪强庄园 D.必须绝对效忠国家
C
解析: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组建了庄园。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华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密切了中日交往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广泛传播中国文化 D.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D
解析:唐朝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很多国家形成了吸引力,当时日本遗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显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D符合题意,AC不全面,B表述错误。故选:D。
3.“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当时这种情况下的“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 )
A.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严重,局势动荡
B.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结合组成军事集团
C.武士集团代表着庄园与地方政府对抗
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
D
解析: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题干中“特殊状况下”“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这反映了( )
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
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 D.亚洲国家发展较为均衡
A
解析: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选拔官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辐射和传播,而非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亚洲国家发展较为均衡,排除D项。故选:A。
5.公元645年6月,这些从大唐回来的革新派,利用黄极天皇会见三韩使节的时候发动宫廷政变,建立起以轻皇子为孝德天皇,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大臣的革新政权。这次革新使日本过渡到(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B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645年6月,这些从大唐回来的革新派,利用黄极天皇会见三韩使节的时候发动宫廷政变,建立起以轻皇子为孝德天皇,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大臣的革新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即位后,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大化改新前日本是奴隶社会,排除A项;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C项;日本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