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Ⅰ
1.B 据材料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C项正确;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排除A项;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是在北宋时期,排除B项;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提倡君臣共治,其思想体现出民本色彩,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倡导个性解放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商皆本的内容,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并未跳脱出儒学的框架,未动摇儒学的根本地位,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又有熟铁厂、熔铸厂、重大机器厂、炮位船机厂”“(黄)浦江”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C项正确;开平煤矿位于河北唐山,是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该企业是重工业,排除B项;汉阳铁厂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由张之洞在武汉创办的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本党)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C项正确。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1916年,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排除A项。护法运动发生于1917—1918年,是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排除B项。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排除D项。
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排除D项。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D项正确;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B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
8.A 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排除B项;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C项;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就要受到惩罚”可知,材料中的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正是古巴比伦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是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编纂的法典,并非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排除C项;《查士丁尼法典》与之后的《法学汇纂》等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信息“封君……将这片土地(领地)授予你,封臣,作为我对你的保护和你对我的效忠的象征”可知,中世纪的欧洲,政治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土地是维系封君和封臣之间关系的基本纽带,C项正确;教会在封君封臣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教会并非整个权力体系的核心,排除A项;封臣对所属领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排除B项;封君并不是单方面享有权利,也要尽一些责任,排除D项。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小麦原产于亚洲;②玉米、③马铃薯和④花生原产于美洲,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包含①的A、B、C三项。
12.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B项正确;英国宪章运动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排除A项;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属于②从理论到实践,排除C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交战双方为德法,仓促应战之下法军仍然取得胜利,说明该战役是1914年9月发生的马恩河战役,该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D项正确;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其并非发生在巴黎附近,排除A项;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是进攻方,德军是防守方,排除B项;日德兰海战交战双方是德英两国,排除C项。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进入战备状态,但美苏双方通过秘密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使世界避免了一次核战争,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事件,A项正确;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美苏对抗,未涉及不结盟运动,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美苏处于军事冲突的边缘,不属于“和平演变”范畴,排除
D项。
15.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B项正确;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而自由放任模式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一切干预,排除A项;新自由主义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要求实行计划经济,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要求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D项。
二、选择题Ⅱ
1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遗址功能齐备,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等区域,因此该遗址可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该遗址可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未体现居民人工栽培水稻,掌握养蚕技术,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不同的区域分工,未体现是否共同劳动,排除B项;材料中的遗址处于北方,良渚文化位于浙江地区,排除D项。
1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迅猛增长,与当时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土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特别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关,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但仅由表格数据信息不能得出“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的结论,故选C项;其他说法均与明清时期人口变化有着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18.D 根据材料“后面又有着辛亥革命所没有革去的社会心态……显示了旧的社会心态感染下不止乎一二人的晕眩与失迷”可知,该史学家认为社会心态对复辟的深刻影响,D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个过程是难以用个人的品格来解释的”可见作者认为个人原因并非复辟的主要原因,排除A、B、C三项。
19.B 据材料“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等信息可知,该文件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废除封建剥削,亿万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自由,经济上获得生产资料,B项正确;A项涉及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涉及时间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材料涉及人民解放战争时期,D项涉及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时间不符,排除。
20.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B项正确;21世纪初,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扩大,排除D项。
21.A 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明对古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借鉴,促进这些地区文明的发展,对区域文明交融作出突出贡献,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雕塑、神话、科学等方面,没有涉及政治方面,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古代希腊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项;根据材料“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可知,希腊人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模式,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古希腊对古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借鉴,说明区域文明间有交流,不是强调独立发展,排除D项。
2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③错误,排除A、B、C三项。
23.B 赴欧华工的表现的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华工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欧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选B项;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4.C 从总体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国家采购农畜产品的价格呈逐年增长趋势,农畜产品价格的增长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①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该时期仍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故②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在1953年到1964年,这与表格时间一致,故③正确;从表格数据来看,全部农畜产品的采购价格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有利于苏联农畜产品产量的提高,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5.A 根据“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得出,“互联网+”的模式,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渠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A项正确;“根本转变”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是两个概念,排除C项;“开始”错误,排除D项。
三、非选择题
26.解析:第(1)问,出发地,依据材料“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得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分别是长安和登州、扬州、广州。事件,依据所学唐朝对外交往的知识分析,得出陆路的事件是玄奘取经,海路的事件有鉴真东渡,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带回佛经和诗文集。第(2)问新发展,从传教士来华分析,得出传教士与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从西方科技的影响分析,得出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从地图的绘制分析,得出《坤舆万国全图》刊印。信息,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得出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校、新式海军;从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得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答案:(1)出发地:长安;登州、扬州、广州。(2分)
事件:玄奘取经;鉴真东渡,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带回佛经和诗文集。(每个人物和事件各给1分,6分)
(2)新发展:传教士与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坤舆万国全图》刊印。(任写两点,4分)
信息: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校、新式海军;(任写三点,6分)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分)
27.解析:第(1)问根本原因,由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公民大会。实质,结合希腊当时奴隶制社会性质可知是奴隶制民主政治。第(2)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原因,由材料二中“威尼斯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其地处东西方交界、南北交通要地、沿海沿河等方面的优势”“意大利很快就利用其城市商贸的优势,成为整个欧洲城市复兴的驱动者”可知,地理优势明显,商贸交流成就突出;由“威尼斯成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佼佼者,屹立于整个中世纪的所有欧洲政治共同体”可知,实行共和政体(城市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法律上,罗马法的传承。第(3)问评析,由《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及1791年宪法中“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可知,法律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如经济上,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上,美法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法律上,通过颁布相应的法律文件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如美国和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积极方面,它们将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理念初步实现,促进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不足之处,这种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前提,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如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等。
答案:(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1分)
机构:公民大会。(1分)
实质:奴隶制民主政治。(2分)
(2)表现: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4分)
原因:罗马法的传承;商品经济发达;地理优势明显,商贸交流成就突出;实行共和政体(城市自治)。(任选两点,2分)
(3)法律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1分)
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法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通过颁布相应的法律文件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如美国和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它们将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理念初步实现,促进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5分)
但是这种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前提,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还存在局限性,如美国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4分)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为某一时期民族迁徙的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战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新成果的是( )
A.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的出现
B.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
C.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诞生
D.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指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因此臣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表明黄宗羲( )
A.阐发民本思想 B.倡导个性解放
C.提出工商皆本 D.动摇儒学根本
4.时人状写某洋务企业时说:“又有熟铁厂、熔铸厂、重大机器厂、炮位船机厂……广七十余丈,直出(黄)浦江……”该企业可能是( )
A.开平煤矿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5.“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死灰复燃,竟欲效袁贼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本党)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该宣言发表后进行的军事行动是( )
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
6.《申报》在评述中国近代史上的某场战役时,出现了这些关键词:“1937年”“国共合作”“三位将军殉国”“历时近一个月”“歼灭日军2万余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该战役最可能是( )
A.忻口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7.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表明新中国( )
A.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
B.彻底地摧毁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C.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8.中共十八大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五位一体”总布局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9.某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就要受到惩罚。”这部法典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大宪章》 D.《罗马民法大全》
10.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封建誓约中记载:“我,封君(领主),愿以我的权力和尊严,将这片土地(领地)授予你,封臣,作为我对你的保护和你对我的效忠的象征。……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将由神明见证,并受到教会和世俗法律的保护。”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教会在权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B.封臣对所属领地拥有绝对所有权
C.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
D.封君单方面享有权利不用尽责任
11.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随着殖民扩张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而加快。下列物种原产于美洲的是( )
①小麦 ②玉米 ③马铃薯 ④花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图所示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整体趋势。与“①”对应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共产党宣言》问世
C.巴黎公社运动 D.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兵临城下,抬头可见埃菲尔铁塔。随后,德法两军展开激烈斗争。因为仓促应战,法国第六集团军几乎被德军击垮。危机之下,加利埃尼将军急中生智让巴黎警察在市区征集六百辆出租车,一夜之间把一个师的兵力快速运到第六集团军的战场,成功顶住了德军的强大攻势,世界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诞生。此次战争是(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马恩河战役
1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道:“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回忆的是20世纪60年代( )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C.不结盟运动对美苏的冲击
D.美苏协调“和平演变”战略
15.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欧美经济思想界开始由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哈耶克的名言是“通往奴役之路,往往由善意铺就”。据此可以推测哈耶克的经济主张是( )
A.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B.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D.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北方某文化遗址功能齐备,该遗址内除了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外,在祭祀区还发现天文观测建筑基址,考古学家认为它可能同时兼有祭祀功能。据此推断,该遗址( )
A.居民人工栽培水稻,掌握养蚕技术
B.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C.被认为可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遗存
17.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下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时间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年) 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人口 数量 0.7亿 1.97亿 2.50亿 3.13亿 4.30亿
A.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B.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
C.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 D.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18.有史学家分析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的原因时说:“在袁世凯和张勋的背后,有着新朝的元勋和旧朝的孤臣。而他们后面又有着辛亥革命所没有革去的社会心态……这个过程是难以用个人的品格来解释的。复辟的丑剧既显示了袁世凯和张勋的可鄙和可憎,又显示了旧的社会心态感染下不止乎一二人的晕眩与失迷。”该史学家旨在强调复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朝的元勋和旧朝的孤臣”
B.“一二人的晕眩与失迷”
C.“袁世凯和张勋的可鄙和可憎”
D.“辛亥革命所没有革去的社会心态”
19.下面是中共中央制定实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的部分条款。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 )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三条 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第十二条 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
A.该纲领以“三三制”为原则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B.该纲领为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创造条件
C.第十一条款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内涵
D.第十二条款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下表是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整理的1949—1956年大事记(局部)。由此可知该时期( )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2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3年9月25日 《人民日报》正式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6月25日 周恩来应邀开始访问印度、缅甸
1955年4月26日 在中国“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下,亚非达成协议
1956年3月14日 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
A.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C.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扩大
21.历史研究发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雕塑与古埃及雕塑风格几乎完全一致,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早期希腊的创世以及世代更替的神话可能受到了两河流域的神话影响,希腊对西亚的天文、历法、货币和计量单位的借用更为明显。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对区域文明交融作出贡献
B.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文化存在机械模仿的缺陷
D.区域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特征
22.16—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被称为“科学革命”。以下关于科学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②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这主要说明了( )
A.赴欧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欧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24.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国家采购价格平均指数(1952年为100)。国家采购农产品价格的变化( )
1953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全部农畜产品 154 266 296 302
全部农产品 132 209 203 206
全部畜产品 385 86 175 239
①提高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③体现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政策 ④有利于苏联农畜产品产量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说明“互联网+”( )
A.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促进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使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D.运用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20分,共40分)
26.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后一次的中西文明相遇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随着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扩张,西方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并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时期,中外高僧经由陆路、海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明“接触与交流”的角度,简述明朝中后期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如果要论证洋务运动推动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你会提取教材中的哪些信息 (12分)
27.政治文明是由人类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在现实的政治基础上,他极力提倡将城邦功能划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项。“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
——陈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西罗马于公元476年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遗产,而且基本上承接了其在地中海的贸易网络和财富影响力等。……威尼斯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其地处东西方交界、南北交通要地、沿海沿河等方面的优势,在土地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着力发展贯穿东西方、南北欧的海上贸易,由此,威尼斯成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佼佼者,屹立于整个中世纪的所有欧洲政治共同体,可谓实力大增。……意大利很快就利用其城市商贸的优势,成为整个欧洲城市复兴的驱动者。
——陈兆旺《中世纪欧洲城市运动与秩序:从城市革命到
精英算计——兼对诺斯权利开放秩序理论进行纠正》
材料三 18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文件(节选)
时间 国家 文件 重要内容
1787年 美国 《联邦 宪法》 第一条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1789年 法国 《人权与公民 权宣言》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1791年 法国 1791 年宪法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出现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承担城邦“议事”功能的机构,并揭示城邦政治的实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拜占庭帝国”在法律上继承“罗马帝国遗产”的表现。概括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成为“整个欧洲城市复兴的驱动者”的原因。(6分)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就18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文件的节选内容,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