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52:05

文档简介

考试模拟试卷(二)
一、选择题Ⅰ
1.B 根据材料“发现了一层至数层的谷壳、稻秆和稻叶等混合物”可知,这一文化遗址出现了稻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种植稻谷,B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红山文化位于北方,并未种植稻谷,排除A、C、D三项。
2.C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为了恢复发展经济,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C项正确;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北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3.B 据材料“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玄奘历经艰险,经西域到印度求取佛法,B项正确;法显是魏晋时期的人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鉴真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D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④为南京,故选D项。
5.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D项正确;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红色苏区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
6.C 焦裕禄1962年至1964年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由此可知,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项正确;新中国土地改革在1952年基本完成,排除A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间是1966年,排除
D项。
7.C 根据材料“遏制‘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故选C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会专门针对台湾问题有具体的规定,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针对民族地区的法律,不是针对'“台独”势力的,排除B项;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没有修正关于“台独”势力的内容,排除D项。
8.D 据材料“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征服者”是奥斯曼人,D项正确。
9.B 材料反映的是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贸易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三角贸易兴起并未使印度洋贸易衰落,排除A项;三角贸易主要由欧洲控制,并不是某个单独的国家,排除C项;三角贸易主要针对美洲劳动力短缺,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一部著述中提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可知该著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完成于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之后,故选C项;《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法正确,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说法正确,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说法正确,排除D项。
11.C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一场农业变革,旨在通过将个体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中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然而,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积累资金,包括实行义务交售制等,这些措施导致了“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的现象,从而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毛泽东的批评一致,故选C项。余粮收集制主要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毛泽东的批评更多是指向长期存在的农业政策问题,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然,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批评的农业政策相悖,排除B项。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经济改革,旨在通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利润留成比例来刺激经济发展。这一政策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的农业政策问题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巷战”“转折点”可知是发生在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极大扭转了苏德战场上的两军战略态势对比,直接导致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全军覆没,是二战的转折点,D项正确。
13.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重要工业部门中国家拥有的份额较多,说明国家干预经济产生积极效果,B项正确;殖民扩张时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排除C项;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排除D项。
1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为了从经济上遏制苏联,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C项正确;1949年,北约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在政治上的体现,排除B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为规范和促进国际贸易和发展而缔结的国际组织,排除
D项。
15.C 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连成一体,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C项正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国际经济中心,无法得出国际经济中心转移的结论,排除B项;贸易壁垒不可能彻底消除,排除D项。
二、选择题Ⅱ
16.B 根据碳14年代测定,“金面具”年代早于三星堆(巴蜀文化代表)黄金面具300年左右,说明中原地区先于巴蜀掌握“金面具”的制作规范,而三星堆黄金面具的出现,也说明中原与巴蜀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B项正确;“开始出现”表述错误,从材料并不能判定其出现的时间,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文化交流,并不是政治格局,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原与巴蜀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说明商朝统治区域已经扩大到巴蜀,排除D项。
17.A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对应关系正确,A项正确;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②不属于明朝,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③不属于明朝,排除C项;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巩固统一,④不属于明朝,排除D项。
18.B 据材料“虽然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是只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表面的变化,洋务企业也抑制了私人资本的自由发展”可知,该学者强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并不能帮助中国走出困境,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强调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的作用,排除C项;将中国纳入了近代化的轨道属于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而材料强调其局限性,排除D项。
19.C 据材料近代“学生运动、工商业的罢市罢工”等信息可以判断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同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C项正确;A项对应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涉及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排除;五四运动并未冲击旧式官僚体制,排除D项。
20.D 据材料“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可知,这主要阐述了坚决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因此这“两个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故选D项;据材料“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可知,这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奋斗目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可知,“上篇”取得了胜利,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可知,“下篇”指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土地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1.B 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988年中国的街道和服装折射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企业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中国城市、农村方方面面的变化源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B项正确;“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排除C项;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
22.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甘英出使大秦 ,促进了汉朝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②拉丁字母的演化,与中西方文化交流无关,符合题意;③希腊雕塑的借鉴,与中西方文化交流无关,符合题意;④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23.A 据题干可知,1865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不允许奴隶制和非自愿劳役存在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后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解放,因此影响了宪法修正案的出台,A项正确。该条修正案不允许奴隶制的存在,说明不带有种族歧视烙印,排除B项。该条修正案是由美国国会制定的,排除C项。修正案维护了黑人的权利,排除D项。
24.B 根据题干材料“电的应用……使一切形式的能……互相传播,并且在工业中加以利用”“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可知,恩格斯指出,电力技术运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侧面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排除A项;各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性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科技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而非技术进步的制度化发展,排除D项。
25.C 1969—1974年,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美国国内民众掀起了大规模反战运动,这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①符合题意;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1969—1974年的美国没有一超独大,②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经济上采取抑制通胀等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为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调整政策,③符合题意;这时期美国全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相对下降,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从而调整国内政策,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
26.解析:第(1)问制度,根据材料“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封土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史实,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汉制度的关联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制度主要是承袭秦代制度,可以归纳为“汉承秦制”。汉代政治制度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和中央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措施,根据材料“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其钱谷”主要通过设诸路转运司;“收其精兵”主要通过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影响,根据材料“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纲领”的实施,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致使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
史实:中央——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4分)
关联:汉承秦制。(2分)
创新:郡国并行制、设立中朝、察举制、刺史制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2)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分)
影响:积极方面,强化中央集权,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消极方面,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4分)
2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新变动,据材料一“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得出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据材料一“一部分贵族……出现了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趋势”得出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一“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得出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一“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得出国家财政困难;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城市兴起,王权加强。第三小问文献,据设问“1789年”“法国”“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权宣言》。第(2)问第一小问推动力,据材料二“新兴的工业家……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工业化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第二小问思想武器,紧扣设问“19世纪中后期”“无产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第三小问伟大尝试,紧扣设问“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巴黎公社。第(3)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对数据进行分类发现,上层1%—上层20%总趋势下降,而下层80%总趋势上升,并以二战为分界线来划分得出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10%的富有者到1970年仍占有65.4%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第二小问评析,紧扣设问“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材料中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答案:(1)新变动: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1分)
成因: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文献:《人权宣言》。(1分)
(2)推动力:工业革命。(2分)
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2分)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2分)
(3)示例: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10%的富有者到1970年仍占有65.4%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10分)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973年,考古学家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一层至数层的谷壳、稻秆和稻叶等混合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2.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下列选项中,属于缓解当时窘境的举措是(  )
A.尊崇儒术 B.均输平准
C.“与民休息” D.北击匈奴
3.“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陀,留下了壮游取经的“神话”。该高僧最有可能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宣誓地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5.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大问题。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土地政策是(  )
A.减租减息 B.打土豪,分田地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6.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写道:“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出现于(  )
A.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7.我国通过的一部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将反对和遏制“台独”摆在对台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法律是(  )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反分裂国家法》 D.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8.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随后征服了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里的“征服者”是(  )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俄罗斯人 D.奥斯曼人
9.“这些贩奴船只从非洲满载黑人起航前往美洲,在那里出售奴隶。最后,从美洲运回欧洲的是市场上很抢手的食物和原料。”关于该贸易表述正确的是(  )
A.该贸易兴起使印度洋贸易衰落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该贸易路线由西班牙控制 D.解决了欧洲劳动力短缺问题
10.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一部著述中提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关于该著述不正确的是(  )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C.指导了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 D.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此处批评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新经济体制
12.某位同学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时摘录了“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巷战”“转折点”等关键词。该战役发生的地点位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苏联
1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1%的飞机和引擎企业,国家财产在国民财富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10%上升到1948年的15%。这表明美国(  )
A.资本原始积累蓬勃发展 B.国家干预经济产生积极效果
C.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开始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
14.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年,为了从经济上遏制苏联,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A.推动成立“北约”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5.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经济中心的转移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各国间贸易壁垒消除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距今约3400年,展示了中商早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陪葬品中最引发大众关注的,当属一件被掩埋数千年依然金光闪耀的“金面具”。根据碳-14年代测定,“金面具”年代早于三星堆(巴蜀文化代表)黄金面具300年左右。由此,可以证明(  )
A.黄金文化开始出现于商代
B.中原和巴蜀可能存在文化交流
C.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形成
D.商朝统治区域已经扩大到巴蜀
17.明朝的民族政策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序号 地区 措施
① 东北地区 设立奴儿干都司
② 西北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 西藏地区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④ 东南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① B.② C.③ D.④
18.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挽救自身危亡而发起的自救运动,虽然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是只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表面的变化,洋务企业也抑制了私人资本的自由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不能有效解决国家所处困境
C.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 D.将中国纳入了近代化的轨道
19.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场运动:“它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业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这场运动(  )
A.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B.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初尝试
C.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D.推动新思潮传播并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20.在毛泽东创立的革命理论体系中,有两个革命的相互关系被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上下两篇:“两篇文章, 上篇与下篇, 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这“两个革命”是(  )
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C.国民革命、土地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1.美国某经济学家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B.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22.古代世界各地的经贸、思想、科技以及文化的往来,对不同地区之间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与影响。其中,以下不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  )
①甘英出使大秦 ②拉丁字母的演化 ③希腊雕塑的借鉴 ④丝绸之路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1865年12月,《联邦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正式施行,规定:不论奴隶制还是非自愿劳役,除非作为对已通过正当程序判刑的罪犯的处罚,不得存在于联邦境内及其管辖的任何地方。该条修正案(  )
A.是美国内战的成果 B.带有种族歧视烙印
C.是由美国总统制定 D.维护奴隶主的权利
24.恩格斯在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曾说:“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传播,并且在工业中加以利用”,不仅“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清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在此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
A.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B.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C.各国因条件不同进程各具特色
D.逐步出现技术进步的制度化
25.1969—1974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期间,外交上他积极寻求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等国谈判,提出“尼克松主义”,即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经济上采取抑制通胀等改革措施。尼克松调整政策是基于当时美国(  )
①国内掀起大规模反战运动 ②一超独大但无力主导世界 ③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④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20分,共40分)
26.“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简要概括秦汉制度的关联性并以史实说明汉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之处。(12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8分)
27.社会结构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政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绝对王权国家采纳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各国君主需要一批富于生气的新人来充当推行者,或者是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而一部分贵族转而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获取较多的利润,出现了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趋势。至于在法律、政治和文化观念上彻底摧毁等级制度的任务,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
——摘编自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
材料二 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被统治阶级的面貌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被彻底改观。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所有的城市、乡村破产者忝列其中,从长远和整体利益来看,他们是一致的——需要共同反对资本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
1924—1930年 1951—1956年 1965年 1970年
上层1% 57.7% 40.9% 31.9% 28.2%
上层5% 80.1% 66.7% 56.8% 54.0%
上层10% 87.9% 77.6% 70.3% 65.4%
上层20% 93.6% 83.6% 85.4% 81.5%
下层80% 6.4% 16.4% 14.6% 18.5%
注:表格中百分比均指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摘引自鲁宾斯坦《英国的财富与不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动及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789年法国颁布的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的文献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19世纪中后期,为反对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分别是什么 (6分)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分析材料三的数据变化,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