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卷一 中国古代史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选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3.“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这一主张后,实行了( )
A.察举制 B.刺史制度
C.尊崇儒术 D.推恩令
4.魏晋南北朝战火连绵,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下列所示的政权局面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5.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
A.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
C.租庸调制 D.奏折制度
6.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 )
A.平定突厥后 B.安史之乱时
C.黄巢起义后 D.五代十国时
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了他( )
A.主张重农抑商 B.认为工商皆本
C.提出赈济灾民 D.强调节俭尚贤
8.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下列机构与新疆相关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宣政院 ④宣慰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B.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
C.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10.下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
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 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
11.下图是汉、唐、宋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数据图。对该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源于美洲物种的传入
B.推动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C.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与南方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
12.宋代儒学复兴,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朱熹曾于此讲学。下列主张属于朱熹讲学范围的是(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3.明朝前期为了达到“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采取了以下哪一措施( )
A.废宰相设内阁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隆庆开关
14.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对边疆的治理。下列不属于清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设立伊犁将军
C.实行行省制 D.派遣驻藏大臣
15.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因而他撰著《日知录》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这说明,顾炎武( )
A.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B.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C.旨在鼓吹心学思想 D.极力追求圣贤境界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据此可知(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经出现制陶等手工行业
C.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17.苏轼曾言:昔汉武之世,财力匮竭,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他批评的政策应该是( )
A.郡国并行 B.任用酷吏
C.尊崇儒术 D.均输平准
18.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宣布朝中禁止鲜卑语。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C.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促进了均田制的实施
19.右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的是扩大收税对象
B.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C.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生产时间
20.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朝,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 517人。这说明了宋朝( )
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 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③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22.比较下图中的图1和图2可知,元朝水运路线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图1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图2 元朝水运路线图
①改变了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 ②缩短了航程 ③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④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康熙帝曾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乾隆时,学者齐周华说:“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这反映了清朝前中期( )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皇帝日夜勤于政事
C.官员善于阿谀奉承
D.清朝政治腐败黑暗
24.北宋理学家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蕴含了儒学的精神价值
C.隐含了平等和叛逆色彩
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5.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20分,共4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指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以至于周,七国为极(意为尽头,结束)。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即五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而势(时势)固然已!
——摘编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李之藻在重刻《天主实义》的序言中,对利玛窦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利玛窦并未受周公、孔子之教,也未沿用程朱学说,但是他的传教与儒家经典完全契合。李之藻编辑的《天学初函》,收录了当时几乎所有传教士的著作,包括《天主实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等。被人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一向桀骜不驯,抨击理学家不遗余力。种种迹象表明,一个启蒙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变”时期西周的主要制度,简述“再变”时期主流思想的确立及其地位演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概括“三变”时期宋之“势”。(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启蒙时代”来临的理由。如果不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所学简述主要依据。(10分)
27.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
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8分)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6分)突破卷一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Ⅰ
1.A 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5 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代表器物为黑陶,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B项;玉器是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苛政猛于虎”,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
3.C 材料中表达的观点是排斥儒家六经和孔子学说之外的其他学说,让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这一建议,实行了尊崇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项正确。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监察的制度,排除B项。推恩令是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中政权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排序正确的是①④②③,B项正确。
5.A 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几乎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打破了士族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并且隋以后的历朝皆以科举制作为选官的重要制度,故选A项;秦统一后的中央行政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并非隋朝开创,排除B项;租庸调制是唐朝时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奏折制度是清朝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可知,材料强调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现象,此现象发生在安史之乱后,B项正确;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属于唐朝前中期,而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中后期,排除A项;唐末爆发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武人干政,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可知,贾思勰并不赞成舍弃农业发展商业,体现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A项正确;工商皆本与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赈灾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节俭尚贤属于墨子的思想,排除D项。
8.C ①西域都护府是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机构,②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在新疆设置的机构,④元朝设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①②④正确,③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③错误,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9.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专制皇权,设立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D项正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事堂为宰相集体办公的场所,并不是中央权力中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0.A 通过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金、西夏和南宋形势图,当时的甲国即金政权,实行猛安谋克制度,A项正确;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并非图中的乙国(西夏),B项错误;实行“四等人制”的是元朝,并非丙国(南宋),C项错误;1141年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规定的是丙国(南宋)对甲国(金)称臣,D项错误。
11.D 根据图示可知,北方户数在逐渐减少,南方户数在逐渐增加,到宋代南方户数超过北方户数,这一历史现象与南方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D项正确;宋朝时美洲物种还未传入,排除A项;南北户数增减变化与政府加强对社会控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12.A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致良知”是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核心观点,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并非朱熹的讲学内容,排除C项;“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排除D项。
13.C 明朝前期为了达到“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废宰相设内阁是中枢机构的调整,而与“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一对外策略无关,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是反击倭寇,而不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排除B项;隆庆开关是中国海禁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
14.C 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C项符合题意;台湾府是清朝收复台湾后设立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理新疆事务的机构,排除B项;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的官职,排除D项。
15.B 顾炎武强调文学和学术研究应有益于国家和人民,这反映出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顾炎武关注天下、人心、社会治乱等,这与注重自我道德修养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顾炎武支持或者推广心学思想,排除C项;顾炎武强调的是对外在社会的影响而非个人境界的提升,所以并非在追求圣贤境界,排除D项。
二、选择题Ⅱ
16.C 根据材料“大量栽培稻谷遗存”“干栏式长屋”等可知,河姆渡已经出现原始农业,且能够建造房屋,说明其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C项正确;材料仅是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没有涉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史实,没有对比,不能说明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排除A项;根据材料“出土的一件陶釜”可知,河姆渡人已经使用陶器,但这一陶器不一定是河姆渡人制作,可能是其他地方传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黄河流域的农耕,不能说明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
17.D 根据“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桑弘羊提出的均输平准政策,所以苏轼批评的是均输平准,D项正确;根据“买贱卖贵”可知苏轼批评的是经济政策,郡国并行、任用酷吏和尊崇儒术都与经济无关,排除A、B、C三项。
18.B 根据材料“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孝文帝宣布朝中禁止鲜卑语”可知,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提倡穿汉服、说汉话,禁止胡服和鲜卑语,这些举措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故选B项;此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这些举措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并未打击门阀士族势力,排除C项;三长制促进了均田制的实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9.D 根据材料“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及所学知识可知,庸调是唐代租庸调制的组成部分,庸指的是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徭役,这有利于农民获得较充足的农业生产时间,D项正确;唐代两税法具有扩大收税对象的作用,排除A项;古代赋税标准的变化是从人丁转为财产,排除B项;唐代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20.A 根据材料“到了宋朝,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宋朝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①②正确,A项正确。宋朝以前已有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增加考试科目,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21.C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项;仅据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
2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运河与隋唐时期大运河相比,进行取直,不经洛阳,大大缩短了航程,①②符合题意;除了运河运输外,元朝还开辟了从直沽到刘家港的长途海运航线,③符合题意;“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是隋唐与元朝水运的共性,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3.A 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大权集于皇帝一人,因而康熙皇帝认为群臣事事依靠自己;学者认为,乾隆时期的臣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以皇帝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这从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皇帝日夜勤于政事”不能解释“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君主专制强化才是群臣事事依靠皇帝的原因,排除B项;“官员善于阿谀奉承”不能解释康熙认为群臣事事依靠皇帝,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没有反映出政治腐败的信息,排除D项。
24.B 北宋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儒家人士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张载的思想未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排除C项;两则材料均未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25.D 根据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D项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山清水远,那里的人们聪明敏锐而待人开放”,这无法反映经济文化重心在南方,故符合题意;A项中“无不仰给于江南”说明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成为主要供给中心,排除;B项中明末“国家财赋,专倚三吴”,强调江南经济繁荣,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排除;C项中“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说明东南地区是经济文化重心,排除。
三、非选择题
2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西周的主要制度,据材料一“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七国为极(意为尽头,结束)”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土地经营方式是井田制。第二小问主流思想的确立及其地位演变,据材料一“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即五代)为极”及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过程为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道教兴起,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佛教在武则天时也有很大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第三小问宋之“势”,据材料一“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而势(时势)固然已”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角度看,中央集权加强;从经济角度看,商品(城市)经济繁荣;从思想文化角度看,理学产生,儒学(理学)为主流。第(2)问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二“李之藻编辑的《天学初函》,收录了当时几乎所有传教士的著作”及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西学东渐;据材料二“被人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一向桀骜不驯,抨击理学家不遗余力”及所学知识可知,部分思想家对传统思想产生质疑;据材料二“包括《天主实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等”及所学知识可知,先进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第二小问依据,据材料二“他说利玛窦并未受周公、孔子之教,也未沿用程朱学说,但是他的传教与儒家经典完全契合”及所学知识可知,官方推崇程朱理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科技知识只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影响有限。
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任意两点得4分)
主流思想的确立及其地位演变: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道教兴起,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唐代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分)
“势”:政治——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商品(城市)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儒学(理学)为主流。(3分)
(2)理由:出现西学东渐;部分思想家对传统思想产生质疑;先进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世界。(6分)
依据:官方推崇程朱理学;西方科技知识只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影响有限。(4分)
2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结合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和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来回答。具体来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倡“仁政”,而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影响可知,它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2)问第一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将唐朝与外国交流的史实分为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两个维度来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玄奘去天竺取经、鉴真东渡属于由内向外交流的史实;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等属于由外向内交流史实。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引领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相互交往,最终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第(3)问第一小问著作名称,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知识的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古代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二小问新特征,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科技发展和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出现了类似于《天工开物》之类的总结性科技著作;另一个是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答案:(1)儒家: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4分)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分)
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2分)
(2)具体表现:玄奘去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任答两点即可,4分)
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相互交往,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2分)
(3)医药学:《本草纲目》;工艺学:《天工开物》。(2分)
新特征: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