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十八 两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
1.D 《退场赞美诗》表达了诗人对英国实力衰退的担忧,结合19世纪后期的时代背景可知,该时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美、德崛起,威胁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也动摇着英国的殖民统治,②④正确。①发生于1775年,③发生于1917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D项。
2.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俄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德、意、奥匈组成了同盟国集团,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故选A项;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排除B项;美、俄、中、日、欧盟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项。
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德军“速决战”,制止其进一步入侵法国,并迫使德军后退的是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A项正确。
4.C 根据材料“俄国酝酿着革命风潮”“美国急欲介入”“协约国的优势”可知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故此时为1917年,C项正确;1914年一战爆发,此时人民并未认清战争性质,排除A项;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并未体现出哪一方的优势,排除B项;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排除D项。
5.B 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只有依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才能防止德国对这一体系的挑战,由此说明凡尔赛体系实际上存在巨大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凡尔赛体系存在隐患,并不能说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排除A项;大国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谈判解决,并非无法调和,排除C项;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后,法西斯势力才在德国迅速发展,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该文件提出了委任统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盟约》中提出委任统治制度,D项正确。
7.C 根据材料“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可知,马克思主义者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而“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是列宁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C项正确;“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不是列宁提供的“新的东西”,排除A项;“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也不是列宁的新贡献,排除B项;“专制国家由民主国家代替……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这一论断虽然与列宁的思想有关,但更广泛地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是列宁特有的新贡献,排除D项。
8.C 据材料“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可知,列宁主要强调的是群众对革命的大力支持,故选C项;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内外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排除A项;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9.C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从材料“世界运动”“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可知,列宁强调的是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故选C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A项。B、D两项题干没有涉及,排除。
10.B 根据材料“1920年11月”“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可知,此时苏俄正在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新和谐公社”是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模式的内容,开始于1925年,排除C、D两项。
11.B 根据材料“一旦战争危机过去”“强制性措施……同人民群众……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发生动摇”“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可知,苏俄在国内战争期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
12.B 根据材料可知,煤炭和钢材的增长远超过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的增长,这反映了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工业领域的过度投资,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B项正确;苏联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虽然苏联的工业产量1940年与1913年相比有显著增长,但材料中的数据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直接证明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首位,排除C项;无法从这些数据中推断出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排除D项。
13.C 据“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侵华战争”“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疯狂扩张,故选C项;德、意、日三国当时都是独立国家,与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墨索里尼上台发生在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前,排除B项;1939年,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D项。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体现了德国法西斯的征服国策(企图侵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的绥靖政策(牺牲小国利益,姑息纵容德国),故选A项;突袭波兰只体现了德国的既定政策,排除B项;德国的征服国策是德国法西斯专制建立后制定的,排除C项;苏德战争爆发时,英国已对德国宣战,放弃绥靖政策,排除D项。
15.B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选B项。
16.D 根据材料“1943年”“前线士兵”“伏尔加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军进攻受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项正确;德国闪击波兰的时间是193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0年时,德国已经占领了法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依据材料“伏尔加河”可知,该战役与苏德战场有关,并不是太平洋战场,排除C项。
17.C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的决议需要九个理事国投票表决才能生效,这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C项正确;《国际联盟盟约》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排除B项;美、英、法、意、日、葡、比、荷和中国北洋政府于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实质上为美帝国主义用“机会均等”的名义压倒对手,为独占中国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
1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②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型之情形而区别之”;③1945年雅尔塔体系规定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英法宣布实行绥靖政策。由此可见,时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①②④③。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宗旨,根据材料“一个以和平为目的的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第(2)问表现,根据材料“战后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得出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根据材料“联合国的建立对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出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根据材料“雅尔塔体系下《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中明确指出,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得出体系中和平与民主原则的落实。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得出二战的正义性;根据材料“联合国……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得出联合国具有普遍代表性和权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推动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既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又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答案:(1)原因: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任答两点,2分)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2分)
(2)表现: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体系中和平与民主原则的落实。(3分)
原因:二战的正义性;联合国具有普遍代表性和权威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任答三点,3分)课时训练十八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2·浙江学考)19世纪后期,英国开始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维持世界霸主和世界帝国的现状。1897年,英国诗人创作了一首《退场赞美诗》,其中蕴含着警告和焦虑的情绪。“远去,我们的军舰消失不见/海角和沙丘上的狼烟低沉/啊,我们昔日的荣耀与尼尼微和推罗一起,付之一炬!”下列选项中,引起诗人焦虑情绪的因素有可能是( )
①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②后起的德国日益强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面四幅简笔画中能够形象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形势的是( )
3.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道:“德军入侵法国停止了。‘山崩似的火与钢’不但停止,而且向后急退。德军不可战胜的担忧消散了。”丘吉尔描述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普法战争
4.(2024·衢州期末)这是一战期间某一年的局势描述:“交战国损失巨大,物质资源枯竭,劳动人民逐渐认清战争的反人民性质。这一切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所有国家的群众革命情绪日益高涨,罢工运动如火如荼……军队中直接出现了反战运动。俄国酝酿着革命风潮,美国急欲介入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而参战,此后,协约国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一年应该是( )
A.1914年 B.1915年
C.1917年 D.1918年
5.(2024·台州期中)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又没有一个防止它提出挑战的明确均势,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上述观点说明( )
A.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
B.凡尔赛体系存在巨大隐患
C.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D.法西斯势力趁机迅速发展
6.下表为某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此判断,该文件是( )
(二) 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 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条约》
C.《世界和平纲领》 D.《国际联盟盟约》
7.(2024·台州期末)列宁在1897年写的《评经济浪漫主义(西斯蒙第和我国的西斯蒙第主义者)》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话语:“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下列论断属于列宁提供的“新的东西”的是( )
A.“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B.“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专制国家由民主国家代替……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8.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起草的决议中指出:“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据此可知,这场革命( )
A.爆发具有偶然性特点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
C.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开创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
9.(2021·浙江学考)1918年,列宁曾这样感慨十月革命:“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全世界资产阶级都看到了这个运动,而且了解这个运动。这场火范围很大,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都着起来了。”在此,列宁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开启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C.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D.致使俄国陷入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当中
10.(2023·浙江学考)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共产党》写道:“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俄罗斯”当时正在进行的“试验”是指( )
A.“新和谐公社”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1.(2024·慈溪期末)“一旦战争危机过去,那些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和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方案很快就同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选择取向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发生动摇,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接踵而至。”苏维埃政权基于这一背景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体制改革
D.农业集体化
12.(2024·嘉兴期末)下表记录了俄国(苏联)在1913年和1940年国民经济部分主要指标方面的情况,它反映出苏联( )
产品 1913年 1940年
煤炭(万吨) 2 915.3 16 592.3
钢材(万吨) 395.4 1 311.3
砂糖(万吨) 136.3 216.5
粮食产量(万吨) 8 600 9 564
牲畜存栏头数(万头) 5 840 4 780
A.计划经济体制被突破
B.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C.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
D.国民收入迅猛增长
13.下面是1922—1938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22年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 日本军人制造兵变,法西斯控制政权
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
A.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
B.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C.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疯狂扩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4.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这个“交叉点”是指( )
A.《慕尼黑协定》签订 B.德国突袭波兰
C.德国法西斯专制建立 D.苏德战争爆发
15.(2022·浙江学考)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步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B.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D.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
16.(2024·台州期中)1943年,一名前线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这座城市,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它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我们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伏尔加河中流动的尸体。这位士兵应该是( )
A.遭遇“闪电战”的波兰士兵
B.从巴黎前线撤退的法国士兵
C.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国士兵
D.经历二战转折点的德国士兵
17.(2024·台州期中)“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此规定出自( )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九国公约》
18.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美西战争爆发,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②“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型之情形而区别之” ③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④“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两个主权国家之间,而且又涉及凡尔赛和约,英法当然不能再用不干涉政策来推卸责任,因此就宣布实行绥靖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④③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2024·宁波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时间远远超出了1914年时的预想,也最终让欧洲人从那种普遍弥漫的乐观情绪中猛然惊醒。不过,很多欧洲人还是重新打起了精神。一个永久性的外交圆桌会议在日内瓦设立,这就是所谓的“国际联盟”。作为一个以和平为目的的议会,国际联盟可能是截至那时的所有国家历史上最为勇敢的一次试验。然而,国际联盟虽然背负着全世界自由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厚望,却只成了一个辩论俱乐部。
——摘编自[澳]杰弗里·布莱内
《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德、意、日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一场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生死搏斗,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盟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战后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不是战前国联的继续,它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战时反法西斯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在战后的延续,联合国的建立对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雅尔塔体系下《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中明确指出,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摘编自程早霞《凡华体系与
雅尔塔体系解体原因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成了“辩论俱乐部”的原因,并写出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相较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