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十九 20世纪下半叶
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A项;巴黎和会后形成凡尔赛体系,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2.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并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对苏联实行敌对行动和遏制政策,挑起了冷战,美苏从大国合作走向了对抗,B项正确,排除A项;1949年“北约”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大国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排除D项。
3.A 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在1947年,“北约”建立于1949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于1962年,两德统一于1990年,故选A项。
4.C 依据材料“肯尼迪正在阅读赫鲁晓夫给他的文件”“如果你撤出你们在土耳其的基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冲突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C项正确;其余时间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D三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应该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法国继续发展,更加强了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A项正确;法国不属于不结盟运动成员,排除B项;材料表明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但没有体现其社会结构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实力增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力量变化,没有反映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
6.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故选C项;“北约”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A项;“华约”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表现,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苏联比美国销毁的中短程导弹数量高出一倍”“苏联实行战略收缩”“苏联采取支持德国统一的政策”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陷入危机,实力衰退,故在冷战中采取了妥协政策,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销毁的中短程导弹数量”可知,美苏两国只是销毁一部分武器,“完全”过于绝对,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故C项正确。
9.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的变化,如①国家的宏观调控、②市场机制的运用、③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④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这些变化推动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10.B 根据材料“《暂停巨型人工智能实验》”“欧盟国家……首部在人工智能领域实施全面监管的重要法律文件”可知,人工智能在21世纪获得高速发展,其极大助推人类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安全等,由此一些科技界知名人士乃至国家强调对其进行监管,这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B项正确;“荡然无存”说法错误,欧盟的法案仅强调要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并非禁止研究人工智能,排除A项;欧盟国家提出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并不代表欧洲国家掌控了全球科技发展,该说法错误,排除C项;人工智能属于科技发展领域,经济全球化道路艰难曲折体现在逆全球化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农业的就业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业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说明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排除A项;日本的工业人口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均下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间阶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D 撒切尔夫人削减社会福利,是希望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激发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同时,她也在尝试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一定社会公平,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因此,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削减社会福利的行动,是为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平衡的一种尝试,D项正确。“自由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而且撒切尔夫人虽然削减了社会福利,但并未完全反对施行社会保障,只是调整了其规模和方式,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社会福利建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且这一观点与普遍认知相悖(即适当的社会福利有助于社会稳定),排除B项;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会给政府带来沉重负担,并容易培养“懒人”,不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排除C项。
13.D 根据材料“1963年8月”“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我有一个梦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演讲者是马丁·路德·金,他领导黑人民权运动希望取消种族隔离,D项正确;奴隶贸易于19世纪中期已被废除,排除A项;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联邦政府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排除B项;“争取民族独立”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目标,排除C项。
14.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①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解社会矛盾,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故②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缩小了贫富差距,“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故③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15.D 据题干可知,1950年苏联工业和农业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生产水平,这说明苏联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苏联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排除A项;苏联的大企业发展主要依赖计划经济,排除B项;“摆脱了”说法绝对,材料只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总产值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但苏联模式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
16.C 戈尔巴乔夫的这一政策侧重用新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选C项,排除A项;该政策只是苏联内部的经济调整,与世界多极化无关,排除B项;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而非经济改革,排除D项。
17.B 国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体现的是权力下放,故选 B 项;这一时期,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排除A、D两项;依据材料“只确定基本比例供企业参考”可知,还是存在计划的,只是不是强制的计划,排除 C 项。
18.D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图片是1992—201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1992—201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处于上升趋势,这得益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体现了市场与国家调控的结合,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支援了亚非拉民族的解放斗争”可得出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由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可得出世界大战的影响,民族政党的领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亚非拉国家召开亚非(万隆)会议,形成“万隆精神”;1961年开展不结盟运动。
答案:(1)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2分)
名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2分)
(2)原因: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大战的影响,民族政党的领导。(4分)
努力:召开亚非(万隆)会议,形成“万隆精神”,开展不结盟运动。(2分)课时训练十九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美苏冷战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标志着战后国际新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其真正转折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巴黎和会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
2.1946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 )
A.苏联率先挑起了冷战
B.美苏从大国合作走向了对抗
C.报告背景是“北约”的成立
D.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无法和平共处
3.(2021·浙江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下列与两极格局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北约”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④两德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4.下面漫画描绘的是美苏冷战中某一次冲突,画中左边站立的肯尼迪正在阅读赫鲁晓夫给他的文件。该漫画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5.(2024·温州学考模拟)1959年,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他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强烈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获得很大发展的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电子计算机、火箭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更加强了法国的独立倾向。上述材料表明( )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不结盟运动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战后法国的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6.(2022·浙江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华沙条约组织的诞生
C.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7.(2024·嘉兴期末)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外交大事记(部分),它们反映出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是( )
时间 美苏外交大事记(部分)
1986年 苏联采取外交“新思维”,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
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规定苏联比美国销毁的中短程导弹数量高出一倍
1988年 经互会和欧共体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89年 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柏林墙倒塌,苏联采取支持德国统一的政策
A.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开展对话,核战风险完全解除
C.关系缓和,苏联做出一定妥协
D.关系恶化,两极格局最终崩溃
8.(2022·浙江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调整。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调整的核心是强化( )
A.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
C.国家干预 D.国际协调
9.欧洲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推动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市场机制的运用 ③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24·台州期末)2023年,一封得到科技界众多知名人士支持的《暂停巨型人工智能实验》公开信,试图给人工智能的极速狂飙踩下刹车。2024年,欧盟国家就《人工智能法案》立法正式达成协议,这成为全球首部在人工智能领域实施全面监管的重要法律文件。这说明( )
A.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荡然无存
B.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C.欧洲国家掌控了全球科技发展
D.经济全球化道路艰难曲折
11.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 )
经济 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 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 B.工业人口比重均下降
C.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D.“中间阶层”趋于稳定
12.(2024·丽水期末)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到支出总额的50%。80年代信奉“自由主义”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由此可知( )
A.“自由主义”反对施行社会保障
B.社会福利建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C.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D.撒切尔夫人力图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平衡
13.(2023·浙江学考)下图是1963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一次和平集会。图中演讲者向25万名黑人和白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下列选项中,属于他“梦想”的是( )
A.废除奴隶贸易 B.实现南北统一
C.争取民族独立 D.取消种族隔离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
①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②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③“中间阶层”的人数减少 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 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争并未影响苏联的工业和农业生产
B.苏联的大企业发展主要依赖市场经济
C.苏联的农业发展已经摆脱了落后局面
D.苏联取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
16.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
A.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7.1951年以后,南斯拉夫不再给企业下达具体的计划任务,只确定基本比例供企业参考,国家放弃计划分配的供销制度,过渡到工业品的自由流动,取消国家统一规定价格的政策。由此可见,南斯拉夫改革的趋向是( )
A.私有化 B.权力下放
C.取消计划 D.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8.钱颖一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基于这一视角,下图中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明白他们必须支持西欧,避免西欧国家被夺取政权。于是,美国决定借给西欧一笔钱,提供经济上的协助,用以支持欧洲重建……然后,在西方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军事联盟……而苏联人在1955年也创建了一个军事联盟……这两大阵营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德国的情况非常严峻。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
——摘编自伊恩·克夫顿、杰里米·布莱克
《简明大历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支援了亚非拉民族的解放斗争,同时也有力地牵制了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从而为民族民主运动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在冷战中军事方面的对抗,指出“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的各自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