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16:22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某次大会的主题。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九大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3.下表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规划。它体现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2020—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到 21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之首
B.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D.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
4.(2024·精诚联盟联考)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5.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砥砺进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
①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成的方案 ②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③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④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C.精益求精、统一战线 D.改革开放、群众路线
7.(2024·温州期末)中共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是(  )
①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③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4·衢州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列关于中共二十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C.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D.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9.(2024·绍兴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
A.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B.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C.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地推进
D.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成效
10.(2024·绍兴期末)以下是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展示的一个文本。这一“文本”内容反映了(  )
A.科技领域的突破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小康社会的建成 D.国际影响力扩大
11.(2023·浙江学考)小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收集到如下素材:《“复兴号”与“和谐号”相会的一瞬间》《“神威·太湖之光”: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走》。据此判断,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中国快速增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
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C.“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12.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5月,中国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由此可知,中国(  )
A.成为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参与者
B.立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
C.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活动
D.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3.(2024·台州期末)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主题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大报刊中的热词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22年的是(  )
A.赶英超美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B.市场经济 “九二共识” 港澳回归
C.加入世贸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4.(2024·金华期末)21世纪,我国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事件 回应
2016年,美国航母战斗群闯入南海 中国三大舰队在南海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2019年,美国单方面执意挑起中美贸易摩擦 中国坚决反制,最终于2020年1月共同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 2020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2020年,台湾地区举行“大选”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海峡组织实战化演练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 中国政府积极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赢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A.中国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
B.和平与发展已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受到了严重迟滞
D.我国的国内外形势趋于平稳与缓和
15.(2024·台州期末)2024年4月,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在广西揭牌成立。其建设目标为“三基地一智库一中心”,即中国—东盟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聚焦东盟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中国—东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地,中国—东盟特色智库,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这可用于说明中国(  )
A.发展同周边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建立金砖国家会晤机制
16.(2024·9+1联盟学考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会议中,通过该宪法修正案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D.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7.(2024·强基学考模拟)小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收集到如下素材:“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判断,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D.“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18.(2023·浙江学考)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到,“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形成了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
B.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C.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2024·台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航海家郑和奉明王朝之命,开展了海上远航活动。据史料记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俾天子生灵,旁达于无外”。同时,中国青花瓷器的输出,使原来以蕉叶盛食物的一些地区开始用瓷器作为餐具。各种形式的中国铜钱,使原来使用贝币的许多国家逐渐过渡到使用中国铜钱的文明时代。郑和还把国外的寺塔建筑移植到中国来,带回一些珍稀动植物,如麒麟、沉香……郑和下西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理想生活的思想境界。
——摘编自赵德兴等
《郑和与十五世纪初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二 鉴于目前全球间相互影响的水平,在解决全球问题中进行国际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会追求互相冲突的社会和政治目标,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世界上的人进行对话非常困难。但是这些组织是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最接近于全球管理的系统,能够帮助人类面对国际问题的挑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必要性。(5分)课时训练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
一、选择题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D项正确。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3.B 据材料“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B项;中国综合国力并不是世界第一,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在继续完善中,排除C项;材料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规划,即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这是由我国主要矛盾决定的,体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无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的信息,排除D项。
4.D 在中共十九大上,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5.B 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③符合题意。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不是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成的方案,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错误。
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提出的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思想理论体系,所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其中某个思想成果的特点,不能涵盖全部,排除。
7.A 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1921年,①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符合题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从2012年开始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符合题意的;2021年2月,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③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符合题意的;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属于中共十八大召开十年来的三件大事,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8.C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C项正确;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排除D项。
9.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B项正确;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就已经实现,排除A项;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地推进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排除C项;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成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关,排除D项。
10.B 材料中所列的成就都是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成就,既有科技创新,也有民生工程,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B项正确;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不属于科技成就,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不能看出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交领域,因此不能判断出我国国际影响力强弱,排除D项。
11.A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这些成就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A项正确;“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改造,排除D项。
12.C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派遣维和人员进行维和行动是对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的肯定与支持,这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活动,故选C项;维和行动是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与安全的一种创造性方式,是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国际新秩序”,排除A项;中国参与维和行动,是基于维护联合国权威,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不仅仅是“立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排除B项;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
13.D 中国梦是在2012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3年提出的,D项正确;赶英超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热词,排除A项;市场经济、九二共识、港澳回归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热词,排除B项;加入世贸、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属于21世纪初期的热词,排除C项。
14.A 根据材料“21世纪,我国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可知,21世纪,中国在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的事件中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合法权益及国家安全,说明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加强,A项正确;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排除B项;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在不断向前发展,并未迟滞,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我国的国内外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2024年4月,中国—东盟经济学院……交流中心”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国—东盟经济学院成立,有利于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共赢,故选A项;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没有涉及新型大国关系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发展同周边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没有涉及联合国的信息,排除C项;金砖国家主要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题干主要反映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没有涉及金砖国家,排除D项。
16.D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中共十八大以后提出的,因此,该宪法修正案首次正式通过于2018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D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1949年召开,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召开,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没有权限来立法,排除C项。
17.A 根据材料“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这些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方案,而非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提出的方案,没有涉及新型国际关系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社会变革的信息,排除D项。
18.C 根据材料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可知,“一带一路”平台密切了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联系,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C项正确;“非洲国家”不符合题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不仅有非洲国家,还有亚洲与欧洲国家,排除A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侧重政治、外交领域,与“一带一路”侧重经济合作相悖,排除B、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可得,传播中国的文教习俗;据材料一“中国青花瓷器的输出,使原来以蕉叶盛食物的一些地区开始用瓷器作为餐具”“使原来使用贝币的许多国家逐渐过渡到使用中国铜钱的文明时代”可得,推动技术和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一“郑和还把国外的寺塔建筑移植到中国来”可得,带来国外的建筑艺术;据材料一“带回一些珍稀动植物”可得,传入珍奇动植物。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宣扬国威(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第(2)问据材料二“鉴于目前全球间相互影响的水平,在解决全球问题中进行国际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些组织是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最接近于全球管理的系统,能够帮助人类面对国际问题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视角分别给予论述。
答案:(1)表现:传播中国的文教习俗;推动技术和贸易的发展;带来国外的建筑艺术;传入珍奇动植物。(4分)
目的:宣扬国威(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分)
(2)原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针对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文化差异导致对话障碍等问题的准确把握。(2分)(答“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历史大势的把握”可给1分);是源自中华文明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1分)
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