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十三中古时期的世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十三中古时期的世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0:07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十三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学习某一主题时交流的内容,内容涉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强化、城市自治、《查士丁尼法典》。就此判断这一主题为(  )
A.史前的人类文明 B.中古时期的欧洲
C.古代非洲和美洲 D.亚洲的文明古国
2.(2024·舟山期末)中世纪的西欧,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甚至国王本人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下列言论与材料反映的制度最吻合的是(  )
A.“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B.“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C.“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
D.“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3.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西欧大规模的经济组织崩溃使得远距离贸易、集中式手工业生产等消失,奢侈品生产、灌溉工程、沟渠和公路系统也遭受损失。为应对此类状况,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西欧经济上逐渐形成了(  )
A.行省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政教合一制度 D.封建庄园制度
4.欧洲中世纪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5.(2024·台州期末)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城市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说,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离的。这一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世纪的城市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这一分离”的实质是(  )
A.行会或商会独占城市政权
B.城市完全脱离领主
C.城市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
D.近代自治市的确立
6.(2024·培优联盟联考)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农奴通过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来取得少量份地作为生活来源,同时还需要使用领主的某些用具并交使用费,过节要给领主送礼,给教会交什一税,向庄园外面嫁女儿要交婚姻捐,继承份地要交继承捐。材料旨在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是独立自治的基层组织
D.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7.(2024·湖州期末)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帝国是(  )
(1)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 (2)都城是当时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有个著名的皇帝叫查士丁尼 (4)标志性成就是《罗马民法大全》
A.波斯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8.“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几个世纪中,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文中的“它”是(  )
A.拜占庭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9.(2022·浙江学考)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之后不断向周围扩张,逐渐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
B.深受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
C.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
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10.有学者指出:“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使俄国(  )
A.建立了基辅罗斯
B.开始反抗蒙古统治
C.废除了农奴制度
D.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11.(2024·强基学考模拟)它不仅幅员辽阔,政权强大,经济繁荣,而且有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的丰富遗产,又同大唐帝国、拜占庭及印度等东西方文化昌盛大国相毗邻。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智慧相互渗透融合,各种不同成分的文化汇聚,最后孕育出新的文化。“它”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2.下面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政教分离政治稳定 B.文化兴盛独立发展
C.经济繁荣领先世界 D.贸易发达范围广泛
13.(2023·浙江学考)某文学作品把许多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以波斯传说为主,同时又吸收、汇编和加工了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神话传说,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一文学作品是(  )
A.《摩诃婆罗多》 B.《吉尔伽美什》
C.《一千零一夜》 D.《哈姆雷特》
14.(2024·台州期末)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即著名的“征服者穆罕默德”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人的对外扩张书写了新的篇章。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错误的是(  )
A.首都曾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B.13世纪逐渐兴起于伊朗高原
C.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其统治阶级
D.扩张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15.下面是某高中班级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探讨内容的提要,根据文字信息判断他们正在讨论的是(  )
地跨亚非欧三洲
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作为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A.古罗马帝国的兴衰 B.阿拉伯人的扩张
C.奥斯曼帝国的发展 D.笈多帝国的崛起
16.(2024·衢州期末)8世纪中期,日本土地私有成为趋势,贵族乘机广占土地,建立庄园。中小地主和农民纷纷求庇于大封建主。到10世纪,庄园普遍发展起来,武家政治代之而起。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B.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C.日本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D.日本以锁国抵御外来影响
17.(2024·七彩阳光期中)《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王朝(  )
A.在光宗时期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B.效仿中国唐朝,改革选官制度
C.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D.引入儒家思想,社会风气大变
18.(2024·台州期中)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美洲文明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其宗教信仰极度混乱,且印第安人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这从侧面反映出美洲(  )
A.文明包容色彩明显 B.内部统治极其紊乱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宗教文化非常发达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2024·金兰教育期中)“在罗马帝国的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拜占庭、伊斯兰和西方基督教三个各具特色的文明,后来,它们分别走上独自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一些西方学者倾向于贬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但此后几百年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麦加的阴影之中,直到现在学者们才开始充分认识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所取得的价值。……回顾一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受惠于拜占庭:从完全有形的方面看,7—11世纪拜占庭帝国一直是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一道屏障,从而有助于西方保持独立。在文化领域我们也受益良多,拜占庭学者协助保存了古希腊的学问。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拜占庭学者帮助把柏拉图的著作介绍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对西欧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几乎是照搬拜占庭风格而建成。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
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领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它的出现是中世纪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各项自由、各种经济上和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授权”的法律,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冯正好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继承并发展“古典文化”的代表性成就,并阐释西方是如何“受惠”于拜占庭的。(4分)
(2)中世纪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很多进步因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此时西欧出现的推动社会转型的进步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6分)课时训练十三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
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颁布《查士丁尼法典》,故选B项。
2.A 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可知,材料讲述封君封臣制,与材料反映的制度最吻合的是“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A项正确;“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讲述的是移民建立殖民地,排除B项;“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讲述的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实行专制制度,排除C项;“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讲述的是埃及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西欧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无法维系,只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因此形成了封建庄园制度,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设问“经济上”的限定,排除。
4.A 根据材料“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可见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故选A项;材料反映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的占有问题,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城市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说,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离的”可知,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独立于封建领主控制以外,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C项正确;行会或商会在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独占城市政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城市完全脱离领主”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近代自治市的确立发生在近代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使用领主的某些用具并交使用费”“给教会交什一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需要承担劳役和各种捐税,被各种封建义务束缚,被领主严格控制,说明中古西欧庄园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庄园生产生活所需主要由庄园自己生产,不能得出自给自足,排除A项;严格的人身束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农奴承担的封建义务,不能得出庄园是独立自治的基层组织,排除C项。
7.B 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庭帝国,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A 根据材料“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符合题意,故选A项;俄罗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与题干中“基督教”信息不符,排除D项。
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0.D 根据材料“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可知,这次改革是伊凡四世改革,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882年,留里克的亲属奥列格占领基辅,并迁都于此,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3世纪上半期,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与伊凡四世无关,排除B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政权强大”“经济繁荣”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同时并存的有大唐帝国、拜占庭及印度等,故C项符合题意。
12.D 据图可知,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即贸易发达范围广泛,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文化兴盛与“阿拉伯人商业活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没有比较,得不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
13.C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故事分别来自波斯、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重要史诗,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作品,记录了洪水和方舟传说,排除B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排除D项。
14.B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B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定为首都,君士坦丁堡曾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C 奥斯曼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首都为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苏丹,与材料提要内容相符,故选C项。
16.A 根据材料“10世纪,庄园普遍发展起来,武家政治代之而起”可知,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A项正确;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是在12世纪,排除B项;日本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是在大化改新以后,排除C项;17世纪,日本以锁国抵御外来影响,排除D项。
17.B 高丽王朝在三国时期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效仿中国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引入儒家思想,社会风气大变,排除D项。
18.C 美洲文明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多样性,是其地理环境导致印第安各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交融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美洲内部统治极其紊乱,排除B项;材料反映古代美洲文明宗教的多样混乱,看不出“发达”,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代表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第二小问阐释,据材料一“7—11世纪拜占庭帝国……从而有助于西方保持独立”可得出拜占庭帝国抵御了伊斯兰教的扩张;据材料一“拜占庭学者协助保存了古希腊的学问”可得出保存古典文化;据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著作介绍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可得出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据材料一“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对西欧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几乎是照搬拜占庭风格而建成”可得出艺术风格影响西方。第(2)问第一小问进步因素,据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可得出王权的加强;据材料二“它的出现是中世纪封建经济……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可得出城市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大学的兴起。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它本质上……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可得出城市特许状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据材料二“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可得出促进了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可得出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答案:(1)代表性成就:《罗马民法大全》。(1分)
阐释:抵御伊斯兰教扩张;保存古典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艺术风格影响西方。(任答三点,3分)
(2)进步因素: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兴起。(3分)
作用: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促进了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