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
1.B 根据材料“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 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巴黎的决定;抗议安福系政府共谋,秘密应允日本留在山东”可知,这次会议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因此为五四运动,B项正确;公车上书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进行的一次请愿活动,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进行的一次抗日救亡运动,排除C项;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发生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
2.C 由材料信息“1919年”“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社会革命运动”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C项;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且“始终”两字表述错误,排除A项;实现了“外争主权”说法错误,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排除B项;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它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阐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再根据“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可知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李大钊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无法说明人民找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俄国退出一战无关,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十多名代表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B项正确;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排除A项;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制定的,排除C项;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排除D项。
5.A 党的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不符合中国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党的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切合当时的实际,使中国革命有了符合国情的目标,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排除B项;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6.D 据“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可知,材料指的是在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的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符合题意。
7.C 根据材料“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知,孙中山的话语应该表达于1924年。当时,孙中山主要在寻求国共两党合作,并通过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开始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A项。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排除B项。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正式开始于1926年,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知,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A项正确;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排除B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不是国民革命的目标,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
9.C 据“由广东出师……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可知应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C项;北伐始于1926年,而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就已经实现,排除A项;北伐战争并未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北伐并未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D项。
10.B 据题干信息可知②处的事件指的是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到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B项正确。国民革命期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军胜利进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与题干中①相关,排除A项。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国民政府并未迁移首都,排除C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排除D项。
1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故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出现在1931—1945年,排除;D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题干明显不符,故排除。
12.B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正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项。
13.C 据材料“某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及其他错误”“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C项正确。
14.C 大革命失败后,与共产国际强调的“城市中心道路”不同,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非正统做法”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故选C项;“城市中心道路”是共产国际强调的“正统做法”,排除A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此时党的工作重心是在城市,通过组织工人运动、领导工人罢工以配合北伐战争,实施的是“城市中心道路”,排除B项;据材料“最大的成功”可知,强调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实行持久广泛的游击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D 根据“一千九百三十一年七月九日”可知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所以《土地分配证》体现的是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D项正确。
16.C 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位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湘赣边界,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位置,判断③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故选C项。
17.A 根据材料“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国共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政权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力量,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坚决反抗,在全国产生重大的政治意义,A项正确;材料所处时代国共合作已经破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始政权探索,排除B项;材料所处时代为国共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域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
18.C 根据材料“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可知,“二万五千里”专指红一方面军的行程,①正确;材料“二万五千里、近二万里、一万余里、近一万里”反映出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为6万余里,②正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按当时的行政区划,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③正确;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④错误。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中日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由麻木不仁到普遍觉醒。第二小问尝试,由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第(2)问第一小问说明,由材料“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可得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思想觉醒;由材料“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可得出全民族行动(或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第二小问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1)变化:由麻木不仁到普遍觉醒。(2分)
尝试: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3分)
(2)说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思想觉醒;全民族行动(或人民群众广泛参与)。(4分)
历史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课时训练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金华期末)那天下午,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 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巴黎的决定;抗议安福系政府共谋,秘密应允日本留在山东。和平地开始的示威者打了一名亲日官员并烧了一个内阁次长的住宅,北京政府使用武力逮捕了许许多多学生。该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2.1919年,民族危难之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年学生始终是运动的主力军
B.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
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2024·丽水期末)对某一历史事件,李大钊曾撰文写道:“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音。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它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李大钊是历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B.人民找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C.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俄国的退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4.(2024·湖州期末)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十多名代表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会议,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这次会议( )
A.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B.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
C.制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
D.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5.(2024·嘉兴期末)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党的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 )
A.使中国革命有了符合国情的目标
B.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C.直接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6.歌曲《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歌词中有一句是“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下列选项中符合“揭开新篇”的是( )
①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②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③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④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24·绍兴模拟)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反之,“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为此,孙中山( )
A.开始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发起护国运动
C.致力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领导北伐战争
8.(2024·湖州期末)中国国民党北伐檄文写道,“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保我平等,还我自由。”据此可知,国民革命的目标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9.(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 )
A.推动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
10.历史上的国民政府曾经数易其所在地,每一次的变动,其背后都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意义,观察下图,在②处发生的事件,标志着(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抗日战争的胜利
11.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
D.外国资本的排挤
12.(2024·北斗联盟期末)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军队2万余人,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起义。这场起义( )
A.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3.某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及其他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这次会议发生在(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湖北汉口 D.陕北洛川
14.有学者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非正统做法”是指( )
A.“城市中心道路”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工农武装割据” D.持久广泛的游击战
15.仔细观察右图的《土地分配证》,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 )
A.日本占领区的土地政策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伪满洲国的土地制度
D.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16.(2021·浙江学考)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7.(2024·嘉兴期末)毛泽东曾写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材料反映了(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意义
B.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革命前景
C.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价值所在
D.国共第二次合作时的抗战决心
18.(2024·温州学考模拟)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谱写的团结战斗的光辉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军队 起止时间 时长 途经省份 里程数
红一方面军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12个月余 江西、福建、广东、甘肃、陕西等11省 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 1935年11月—1936年10月 11个月 湖南、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9省 近二万里
红四方面军 1935年5月—1936年10月 19个月余 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 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1935年9月 10个月 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 近一万里
①“二万五千里”专指红一方面军的行程 ②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为6万余里 ③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④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2024·湖州期末)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步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中日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尝试。(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的。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