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2:03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湖州期末)1978年5月,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次大讨论(  )
A.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B.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2024·绍兴期末)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企业”这一名词7次,而在197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61次。197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了企业要拥有必要的自主权,激发员工积极性和维持企业有效运转。此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3.(2024·丽水期末)《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统一全党思想和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通过该决议的会议是(  )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4.(2024·丽水期末)198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据此可知这部宪法(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D.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据国家统计局于2017年发布的数据:1978—1984年,我国农业GDP年均增长达6.9%,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按照1978年农村贫困标准,6年内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0.7%)下降到1984年的1.28亿人(占农村人口的15.1%)。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6.(2023·浙江学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2024·宁波期末)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发展”一词频繁出现。他提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下列关于“发展”的论述,最能反映南方谈话精神的是(  )
A.发展要立足国情,不可照搬教条
B.发展要统筹兼顾全面平衡,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C.发展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D.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
8.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会议 观点或论断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中共十二届 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
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9.下面是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图。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  )
A.取消农业税的直接推动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
10.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反映出邓小平主张(  )
A.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
B.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C.在民主革命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D.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
11.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  )
A.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C.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D.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12.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中共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到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13.(2024·嘉兴期末)某同学为一篇小论文准备了如下素材:“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等内容。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C.新时代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14.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神威”计算机问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我国取得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理论创新 B.工业体系完备
C.综合国力提升 D.国际影响扩大
15.(2024·丽水期末)“2011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较回归前的1996年增长54%,澳门地区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这显示了(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16.(2022·浙江学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一直牵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下列选项中,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④“汪辜会谈”的举行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17.(2024·湖州期末)下图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重大进展。其中对应2008年的是(  )
A.“九二共识” B.汪辜新加坡会谈
C.两岸实现“三通” D.开启两岸政党交流
18.中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截至202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总量接近20万亿美元,比成立之初增加了13倍多,对外贸易总额达到6.6万亿美元,比20年前增加了100倍。2023年7月4日,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增至9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中国(  )
A.实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B.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
C.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
——据《复兴之路》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整理的内容。
时间 进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0年 党和国家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 中共十四大举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1)为实现材料一中所述的“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怎样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怎样深远的历史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和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课时训练十 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
1.A 1978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次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A项正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C项;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企业’这一名词7次”“197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了企业要拥有必要的自主权,激发员工积极性和维持企业有效运转”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因此出现对企业发展重视的现象,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C项正确;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要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1982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D项。
4.D 1982年宪法对我国的经济形式进行了补充说明,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195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C项。
5.C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C项正确;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6.A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A项正确;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7.D “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最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推动我国的经济“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最能反映南方谈话精神”,D项正确;“发展要立足国情,不可照搬教条”是从发展方式上来讲的,不符合“最能反映南方谈话精神”,排除A项;“发展要统筹兼顾全面平衡,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是从发展领域来讲的,不符合“最能反映南方谈话精神”,排除B项;“发展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是从发展进程来讲的,不符合“最能反映南方谈话精神”,排除C项。
8.A 从材料中的会议观点或论断来看,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税正式取消是在2006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因此都大幅度增长,故B项正确;C项于2013年提出,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故D项错误。
10.B 根据材料,邓小平认为,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受时代限制,不能给现时代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所以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当下的具体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B项正确;邓小平主要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而非从不同角度解释,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主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B项正确;A项是邓小平理论的范畴,排除;C项是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方向,排除;D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排除。
12.D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人思想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开拓“新理论”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项是推动新理论出现的外在因素而非内在或主要原因,排除;题干不能体现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D 材料中“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都明确指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这些素材展示了党的理论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进,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具体的经济成就,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形成过程,而是强调了党的理论体系的演进,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综合国力的变化,而是聚焦于党的理论体系的发展,排除C项。
14.C 材料反映了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为我国科技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C项正确。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理论创新、工业体系完备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国际影响扩大是取得科技成就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
15.D 2011年香港、澳门较回归前生产总值增长较多,体现出“一国两制”的优越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国际地位无关,排除A项;香港、澳门繁荣主要是因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排除C项。
1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故选A项。
17.C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C项正确;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排除A项;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排除B项;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启两岸政党交流,排除D项。
18.B 据材料“中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经济总量接近20万亿美元”,可以看出在中国倡导下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无法得出中国的外交原则,也不能得出对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排除A、C两项;“主导者”表述夸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战略决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两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中“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得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问第一小问,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和四个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作答。第二小问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中国共产党各次会议内容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从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可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答案:(1)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分)
历史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分)
(2)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分)
名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分)
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