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2:51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
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A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
2.D 根据材料“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白山黑水”可知,该诗作者是女性,活动在东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D项正确;秋瑾是在南方进行革命活动,排除A项;左权是男性,排除B项;宋庆龄并不是活动在东北的革命家,排除C项。
3.C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即1936年12月13日,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天的报纸报道了“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的消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C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依靠中国共产党调停,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全国抗战开始后的1937年9月,排除D项。
4.B 中共中央发布的这一宣言旨在实现全国政权的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以共同承担抗日前线的职责。这一宣言的发表,反映了当时国内形势的紧迫性,即面对日本侵略的威胁,需要实现全国上下的团结和统一行动,共同抵抗外敌,B项正确。
5.D 侵华日军实施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犯罪行为,包括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杀害大量盟军战俘、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推行“慰安妇”制度等,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6.A 根据材料“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坚定抗战的决心,团结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这助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A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的标志是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但是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无法得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的结论,排除B项;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排除C项;“国民党彻底放弃反共立场”的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1937年11月28日”“十周之英勇抵抗”“上海一隅之抵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作战”为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B项正确;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陷落,排除A项;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的是1940年8月至次年1月的百团大战,排除C项;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的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所述都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④不符合史实,排除B、C、D三项。
9.D 由图可知战线在华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战场我军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百团大战,D项正确;A、B两项都是抗战防御阶段的战役,排除;C项是抗战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的战役,不符合图中地点及交战双方,排除。
10.B 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华侨的捐献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大量侨汇成为国民政府财政的重要补充”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也大力支持国内的抗战,说明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抵御侵略,并不能体现中国战场的地位,排除C项;华侨大力支持了国内抗战,但“中流砥柱”的评价过于夸张,排除D项。
11.C 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影响深远,1943年的开罗会议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使“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得到确认”。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重新确认,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推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重要影响,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学者的言论没有体现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三项。
12.A 据材料“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可知,这次会议是1945年4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A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C项;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
13.C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因而漫画创作的背景是重庆谈判,C项正确。
14.B 根据材料“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统区的中心,将战事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战略决战时期的辽沈战役推动了东北全境的解放,排除C项;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D项。
15.C 材料描述的是淮海战役,这一次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55万余人,C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排除B项;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大部分主力已被歼灭,为了死守长江,阻隔人民解放军于江北,国民党构筑了长江防线,然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已经无力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漫画中国民党的江南防线由军人的残肢断臂构筑而成,讽刺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损失惨重,兵力不足,江南布防力量十分脆弱,最终失败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即预示内战时期国民党失败的命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而非反抗外来侵略,与“捍卫国家主权”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1947—1949年”可知,材料时间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而“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排除B项。材料漫画反映国民党军队的江南布防,没有涉及人民解放军,无法反映国共战况,排除C项。
17.B 根据材料“农民给自己种地”“农民给地主种地”可知,这指的是国共两党之间对农民态度和政策的差异,而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使得解放区农民能够给自己种地,B项正确;第二条战线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工人、学生等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土地政策无关,排除A项;苏维埃政府存在于1931—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减租减息政策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所以不能实现农民给自己种地,且也不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的政策,排除D项。
18.C 据材料“中共二中全会闭幕”“讨论由农村转入城市问题,警戒全党同志不要骄傲自满”可知,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选C项;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1914年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使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进一步的怀疑”可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由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可得,十月革命的发生;由材料一“李大钊在1918年到1919年开始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可得,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宣传。第二小问主要方式,由材料一“李大钊在1918年到1919年开始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可得,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由材料一“在各地成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可得,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相关史实可得,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第(2)问第一小问战争,注意看材料二中划线之前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可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按时间来说,接下来应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和经验教训从时代潮流、民众支持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从时代潮流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民众的支持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十月革命的发生;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宣传。(3分)
主要方式: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3分)
(2)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分,顺序有误不给分)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2分,任答两点即可)课时训练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湖州期末)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关东军”“柳条湖”“南满铁路”这些关键词有助于认识(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2024·9+1联盟期中)“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该诗作者可能是(  )
A.秋瑾 B.左权
C.宋庆龄 D.赵一曼
3.下图是《西北文化日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报道的照片,下列关于图中所报道的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在1937年12月12日
B.其顺利解决主要依靠英美调停
C.此事件后国共内战基本结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2024·宁波二模)中共中央郑重向全国宣言:“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发表时的国内形势是(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全民族抗战开始
C.抗战转入相持阶段 D.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5.(2024·温州期末)1931—1945年,侵华日军实施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有(  )
①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 ②杀害大量盟军战俘
③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④推行“慰安妇”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24·湖州期末)蒋介石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提到,“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讲话(  )
A.助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意味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标志国民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D.表明国民党彻底放弃反共立场
7.(2023·浙江学考)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载:“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作战”(  )
A.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8.抗战时期,虽然敌强我弱,但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除军事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  )
①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②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③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 ④抵挡了日军深入国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据统计,此次战役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了大批枪炮、物资。这是抗战相持阶段我军规模最大、战果最丰的一次战役(见下图)。该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徐州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0.(2024·丽水期末)抗战期间,华侨的捐献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大量侨汇成为国民政府财政的重要补充。以陈嘉庚等人为代表的侨胞还在西南积极投资工矿、垦殖、医药等产业。在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抗日的决心及恳请各国援助,获得很好的回响。这主要体现了(  )
A.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正在日益恶化
B.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1.有学者在论及中国抗日战争作用时写道:“1943年开罗会议,是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席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得到确认。”该学者旨在强调抗日战争(  )
①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②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④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红色美术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台前还摆放着多盆从山里采集来的野生花草。会场两边的墙上,各安装着3个代表胜利的“V”字形旗座,每个旗座插有4面党旗,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3.(2024·绍兴期末)下面是一幅题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画中一个穿着美国大兵服装的人,手持磨刀,躲在“和平方案”盾牌之后,正露出磨刀霍霍之姿态。这一漫画创作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A.皖南事变 B.抗日战争全面反攻
C.重庆谈判 D.《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14.(2024·宁波期末)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此举(  )
A.挫败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推动了东北全境的解放
D.摧毁了国民党军事力量
15.下图为20世纪40年代某次战役形势示意图。该战役(  )
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
C.歼灭了国民党军55万余人
D.奠定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6.漫画是一门视觉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漫画作品的描绘,以渲染和烘托历史主题。1947—1949年涌现大量漫画,其中时政漫画《江南布防图》中,长江南岸防线上有士兵的断臂残肢、残破的国民党陆军旗帜、嘎嘎叫的乌鸦。作者旨在(  )
A.宣扬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B.揭示正面战场抗争初期失利的原因
C.揭示国共对峙时江南战况之激烈
D.预示内战时期国民党失败的命运
17.(2024·温州期末)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上海英文刊物《密勒氏评论报》认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据此可知(  )
A.第二条战线形成发展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C.苏维埃政府提出新的土地政策
D.减租减息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8.下面是《群众日报》刊登的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胜利召开的新闻报道。这次“重要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C.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使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进一步的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尤其是先进分子由此开阔了眼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李大钊在1918年到1919年开始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许多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在1918年到1920年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各地成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我们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传播的主要方式。(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划线处所对应的两场革命战争,并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