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二十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制作的时间轴,该时间轴的主题为( )
A.经济全球化 B.政治多极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性
2.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其表现包括( )
①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作用 ②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 ③中国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并成为重要政治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面是“某品牌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示意图”。图示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是( )
A.世界多极化 B.文化多样性
C.经济全球化 D.社会信息化
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跨国公司希望能在国与国之间开展业务
B.经济全球化可追溯到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
C.跨国公司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都被跨国公司控制
5.下图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的一种现象。下列国际组织中,旨在“拆墙”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欧盟
C.国际联盟 D.经济互助委员会
6.(2024·强基学考模拟)电子商务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兴起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商品交易更加便捷,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材料表明( )
A.传统的商品贸易受到冲击
B.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全球化
C.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
D.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发展
7.有学者指出:“当欧洲人民继续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历史而感到自豪时,他们决心超越从前的分歧,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建立共同的命运。”下列国际组织的建立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欧洲联盟 B.“北约”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
8.(2024·金华卓越联盟期中)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呈现为所有类型经济体增速普遍放慢。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各国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9.(2024·温州模拟)2024年,温州市社科联联合国内头部AI创作者社群,发起并组织了国内首个地方文化主题的AI创作大赛。以“温州学”为主题,以AI技术为画笔,意在向世界讲述温州的独特故事。这体现出(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社会信息化的潮流 D.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10.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下列不属于当今世界显著特征的是(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趋同化
11.(2024·舟山期末)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说:“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战争是造成当今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B.南北问题实际上是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
C.核武器国家应携手维护全球平衡和稳定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重要问题
12.目前,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困会导致冲突。这表明( )
A.战乱和冲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B.和平与发展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影响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13.2023年6月14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年度全球趋势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被迫流离失所者人数继续呈上升趋势,在5月份达到约1.1亿,创历史新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和平与发展依然遭遇严重挑战
B.人口爆炸导致难民人数的不断攀升
C.各国应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D.联合国已无法发挥全球治理的作用
14.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 )
①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恐怖势力 ④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将取代七国集团(G7)领导人会议。这说明( )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16.(2024·温州学考模拟)2024年是中国和突尼斯建交60周年。中突都是发展中国家,秉持相近的价值理念,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内不断深化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事务保持良好沟通,在重大全球性议题上加强对话,共同反对阵营对抗、“脱钩断链”、霸权霸凌等。由此可知,中突交往( )
A.有效维护了欧亚地区的安全
B.体现了金砖国家的合作共赢
C.标志着全方位的对外关系格局建立
D.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正能量
17.(2022·浙江学考)有学者指出,所有强国“都是在‘时间的河流’上旅行,它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指挥’这条河流,却可以‘多少用些技巧和经验在河上行驶’。行程的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华盛顿、莫斯科、东京、北京和欧洲各个首都的政府的智慧”。进入21世纪,为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遭遇的严重挑战,下列选项中,展示了中国“智慧”的有( )
①成立世界银行 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设立丝路基金 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24·9+1联盟学考模拟)下表是某同学为探究性学习收集和整理的素材。据此判断,该同学这次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召开
A.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B.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C.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国际治理机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影响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 ① 下的短暂和平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 ② 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 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
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材料一是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填写①②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4分)
(3)从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角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4分)课时训练二十 当代世界发展
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一、选择题
1.B 依据材料图示可知,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排除A、C、D三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体现在①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作用;②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③中国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①②③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非冷战结束后,④与题意不符。A项正确。
3.C 通过观察题图可知,该品牌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C项正确。
4.C 材料强调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跨国公司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项正确;跨国公司已经在国与国之间开展业务了,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
5.A 材料体现的是贸易壁垒被拆除,这主要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该组织强调积极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B项;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排除C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美苏冷战对抗的产物,排除D项。
6.B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它让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购物,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其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未体现传统的商品贸易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具体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内容,排除D项。
7.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盟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产物,符合材料的说法,A项正确;“北约”是冷战时期美国组建的军事集团,排除B项;世界银行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C项;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排除D项。
8.D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逆全球化并不是国际主流现象,故B项错误;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措施,致使全球经济放缓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9.C 根据材料“以‘温州学’为主题,以AI技术为画笔,意在向世界讲述温州的独特故事”可知,温州市借助AI技术向世界讲述温州的独特故事,体现了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C项正确;世界多极化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内容,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文化多样性消失的结论,排除D项。
10.D 各国各地文化呈现出差异性,而非趋同化,D项符合题意。
11.D 根据材料“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可知,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有两大问题,即和平与发展问题,这两大问题比较突出,D项正确;材料只是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指出当今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北问题的实际是否是财富分配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核武器国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排除C项。
12.B 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贫困容易导致社会动荡,也会给外部势力干涉提供借口,所以贫困易导致战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发展,有利于消除它们国内的社会动荡,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不给外部势力提供干涉的借口,也有助于它们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故选B项。
13.A 根据材料“被迫流离失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难民问题主要是战争、贫困等因素导致的,而战争和贫困则是和平与发展受到挑战的集中体现,A项正确,排除B项;各国自我封闭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联合国已无法发挥全球治理作用,排除D项。
14.C 当今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恐怖、分裂及极端势力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C项。
15.C 材料反映的是专家认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将取代七国集团(G7)领导人会议,并不能表明其成为新的世界领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的信息,故B项错误;七国集团包括美、英、德、法、日等传统强国,而二十国集团在七国集团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这表明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
错误。
16.D 中国和突尼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反对阵营对抗、“脱钩断链”、霸权霸凌等强权色彩,体现了中突双方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正能量,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中突交往对维护欧亚地区安全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突尼斯不属于金砖国家的行列,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排除C项。
17.D 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1世纪以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4年,中国设立丝路基金,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18.D 为应对全球性问题,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以及相应的治理机制相继建立,这体现了国际合作,D项正确;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但政治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排除A项;表格中“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而是全球化经济组织,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将发展重点放到经济上,未涉及文化领域,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对应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处对应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西方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恐惧和憎恨);据材料二“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可知,战时的经历进一步确定了美苏在战前的彼此怀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还包括,两国在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上的严重冲突(美国希望称霸世界,视苏联为最大障碍;苏联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作为反击,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同年,美国又提出了马歇尔计划。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政治、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等角度思考可知,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人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机制和中国方案本身分析可得,继续发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答案:(1)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雅尔塔体系。(2分)
(2)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西方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恐惧和憎恨);战时的经历进一步确定了美苏在战前的彼此怀疑;美苏在国家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美苏在国家战略上的冲突(美国希望称霸世界,视苏联为最大障碍;苏联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写出两点即可,2分)
基本史实: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写出两点即可,2分)
(3)背景: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人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写出两点即可,2分)
认识:继续发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提供了自己的方案。(写出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