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4:24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1·浙江学考)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表及特邀代表共662名,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2024·杭州期末)这一事件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一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D.“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3.(2024·湖州期末)1949年,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些斗争(  )
A.从根本上稳定了物价
B.使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C.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D.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下面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一个历史时间轴,主要任务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发生的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空白处的事件应是(  )
A.国民经济恢复 B.抗美援朝
C.“另起炉灶”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从广泛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
C.使得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6.(2024·强基学考模拟)1954年,针对印度总理尼赫鲁所说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周恩来明确表示,现在的中国还较为落后,需要的是建设,中国应该以自己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共信的原则”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九二共识” D.“另起炉灶”方针
7.(2024·温州学考模拟)有历史学者就某次国际会议的召开做出评论:“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中国不仅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而且也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这次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旧金山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8.(2024·北斗联盟期末)“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后,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部分地区发展了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有的还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时期我国土地政策的本质是(  )
A.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公有制未变前提下盲目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
D.土地仍公有,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
9.(2024·丽水期末)在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共3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人民讨论进行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一亿五千多万人。这表明(  )
A.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广泛性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10.(2024·诸暨学考模拟)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 亿吨 130.4 亿吨 135 亿吨 0.65 亿吨
比1949 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 亿吨 164 亿吨 535 亿吨 1.3 亿吨
比1952 年增长 19% 26% 296% 100%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D.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成为时代内涵
11.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2.下图是历史上广东某公社的一幅宣传画,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有关下图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当时“浮夸风”盛行 ②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1958年 ③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④该图可作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的史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4·温州期末)下面为中国钢产量变化趋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③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西方先进技术引进
C.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D.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4.(2023·浙江学考)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完成了三大改造
C.开展了三线建设 D.实行了改革开放
15.(2024·9+1联盟期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②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③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④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16.(2024·台州期末)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中国人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的艰苦奋斗,我国(  )
A.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B.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建立独立的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D.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2024·北斗联盟期末)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8.(2024·9+1联盟学考模拟)下表简要介绍了四川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历史。这些工程(  )
铁路 成昆铁路 始建于1958年,1964年进程加快,1970年竣工 为西南地区的交通干线
能源 核工业 西南物理 研究院 建于1965年 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
航天 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 始建于1970年,1982年建成 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
原 材 料 攀枝花 钢铁基地 始建于1965年,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 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
①得益于国家调整发展战略 ②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 ③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 ④标志中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共和国的各种政策主张和法令、法规……之所以能够在乡村中顺利得到推行……乡村苏维埃政权功不可没……1930年至1933年底,大批受难的民众从国民党统治区逃往苏区,就最明显不过地反映了底层民众对苏维埃制度的认可。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为宪法的内容(部分):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 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地点及影响。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角度,说明这一政权能够得到“底层民众”认可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概括这次会议的成果。(5分)课时训练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代表们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反映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的一系列斗争实现的,与1949年9月时间点不吻合,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
2.A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此时人民早已经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这些事件并不是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的标志,排除B、C、D三项。
3.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初步解决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暴涨问题,为新政权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D项正确;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从根本上稳定了物价,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才基本完成,排除B项;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排除C项。
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A项正确;抗美援朝是在1950—1953年,排除B项;“另起炉灶”提出于1949年,排除C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排除D项。
5.A 材料反映了朝鲜战争使中国确立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建立了军事威信,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而不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的关系,排除C项;朝鲜战争结束时,两极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
6.A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中印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A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可知,1955年亚非国家召开了万隆会议,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D项正确;开罗会议由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排除A项;旧金山会议指的是1945年4月至6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制定《联合国宪章》的会议,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这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正确;1949年至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人民公社时期,公社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等,即在公有制未变前提下盲目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仍公有,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人民讨论进行了近三个月”可知,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参与的人员涉及范围广阔,讨论时间长,因此说明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的特点,并不能说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排除B项;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谈不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排除D项。
10.A 1952—1957年,这一时期粮食、棉、钢、煤等总产量均有大幅增长,说明“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B项;“大跃进”中大办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排除C项;大庆精神,也叫铁人精神,形成于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开始于1960年,排除D项。
11.C 依据材料“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可知,这一次会议是中共八大,C项正确。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以“浮夸风”为特征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宣传画作为图像史料,对研究当时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①②④正确,排除③,故选A项。
13.C 图中③段为1962—1965年,当时中国钢产量逐步提高,这是由于当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项正确;实施“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62—1965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所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是在1958年,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C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建设东北地区,与材料“西部地区”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为生产关系的改造,并不能缩小东西部差距,排除B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且沿海得到迅猛发展,排除D项。
15.A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7年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61年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①②③④排序正确,A项正确。
16.C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C项正确;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排除B项;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项。
17.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之间基本处于隔绝和敌对状态,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C项正确。
18.A 结合材料时间“始建于1958年,1964年进程加快,1970年竣工”与“始建于1970年,1982年建成”可知,四川的这些工程建设成就得益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①③正确,故选A项;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长期落后面貌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②错误;21世纪中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地点是瑞金。成立的影响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有助于加强根据地建设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能够得到“底层民众”认可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第(2)问第一小问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得出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小问成果,根据“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1)地点:瑞金。(1分)
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有助于加强根据地建设和巩固苏维埃政权。(2分)
原因: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亦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2分)
(2)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2分)
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