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义乌三模)18世纪后期,日本再次禁止白银出口,加上欧洲动荡以及随后开始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全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世界白银供给严重受挫。因为没有足够白银支付购买中国茶叶和生丝的货款,直接促使英国( )
A.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B.用英镑取代白银进行交易
C.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
D.派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
2.(2024·强基联考)据外人估计,广州伍家的怡和行(十三行之一)在鸦片战争以前有财产八千万,恐怕是当时世界上最富的资本家。战后,广州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怡和行所享有的垄断特权也随之结束,最终走向衰败。据此可知,怡和行衰败的原因是( )
A.协定关税 B.五口通商
C.割让香港岛 D.外商的排挤
3.(2024·金华期末)《大清律例》规定:“凡化外来降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清政府认为,“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也就是将“化外来降人”视同内地民人,因此适用大清律。鸦片战争后,这一律条成为一纸空文,主要是由于列强获得了( )
A.协定关税 B.通商口岸传教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4.(2024·培优联盟期中)论及近代史上某次侵华战争,有学者说:“连头连尾持续四年之久的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完全崩溃。”这次“侵华战争”( )
A.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刺激了欧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5.(2024·金华期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著名诗句。符合其事迹的是( )
A.著《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历史
B.编订《四洲志》,汇集国际知识
C.撰《瀛寰志略》,搜集西人著述
D.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6.(2022·浙江学考)有学者评论道,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下列选项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的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海国图志》
7.(2024·浙南名校期末)19世纪50年代前期,江南一些地区逃亡地主的土地纷纷被佃农占据,他们不再向这些地主交粮;一些并未逃亡的地主收租时,佃农明确表示拒绝,他们认为“吾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矣”。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8.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新变化。“新变化”主要有( )
①中央权力的下移 ②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③维新运动的高涨 ④革命派的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2022·浙江学考)洋务新政时期的一则宣传材料这样描述:“西人来,轮船开,华人局面从此推,官商协力广招徕。轮飙往复江海隈,局中气象何崔巍,利权独揽钦奇才。”下列企业中,属于“官商协力”开办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天津机器局
C.上海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0.(2024·杭州期末)论及洋务运动,有学者认为推行者过度专注船炮,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对漠视,其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③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④洋务运动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9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任陕甘总督的某大臣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清政府接受该主张并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该大臣是( )
A.邓世昌 B.左宗棠 C.刘永福 D.罗荣光
1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对图中地点发生的史实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B.②处——邓世昌牺牲于此
C.③处——日本偷袭清朝运兵船
D.④处——签订《马关条约》
13.(2024·杭州期末)政治漫画以夸张的笔触再现时事。对下图《列强屠龙》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侵略中国时既勾结又斗争
C.中国边疆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
D.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
14.(2024·杭州学考模拟)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告诉人们:强和弱是可以变化的,只要变革,“人治日新”,可以变弱为强,转祸为福,中国仍可以得救。下列选项中,与之观点相同的是( )
A.“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5.下图史料记载: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年,待到重阳日,剪草自除根。该史料所反映历史事件( )
A.是由“三国干涉还辽”直接引发
B.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16.(2024·慈溪期末)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谕令各省督抚召集义民以御外侮,“沿海沿江各省尤宜急办”,而南方督抚相互联络,认为不必“拘泥”该谕,并于驻沪各国领事协商,谋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威大大削弱
B.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义和团遭中外联合剿杀
D.南方督抚认同反清革命
17.(2024·丽水期末)吕思勉在评价中国近代某条约时说道:“京城通至海口路上的炮台,尽行拆去。且许各国于其通路上驻兵。又划定使馆区域,许其自行治理、防守。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民阶级封建迷信盛行
B.清廷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
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2024·金华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后期,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社会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认为,过去封建圣王提倡“崇本抑末”之道,仅仅是为了满足宫廷贵族和佛巫倡优的享乐和消费,应当加以“痛绝”,开“救弊之端”。王夫之说:“大贾富民,国之司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要“惩墨吏,纾富民”,即惩治那些压抑和侵夺商贾的“墨吏滑胥”,扶持工商业者。
——摘编自唐宇元《明末清初
启蒙思想家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戊戌时期,梁启超为近代实践辩护的一般方法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按今”),借鉴西方的方式(“采西”),打通传统的气韵(“通古”)。戊戌时期梁氏等人在万分急迫,近乎绝望的民族生存危机中,奋其全力,努力建设一个适应世界大势而又接通传统脉路的近代民族国家,终于使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一场极具原创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建设运动。
——摘编自龚郭清《近代民主追求与传统资源
利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个案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王夫之共同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如何从“按今”“采西”“通古”来为变法辩护的,并简述戊戌变法的意义。(5分)课时训练五 晚清时期的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C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世界黄金、白银供给量大为减少,使得英国没有足够的白银来购买中国的茶叶和生丝,为扭转这种贸易局面,英国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C项正确;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排除A项;当时英国并不能使用英镑与中国进行交易,排除B项;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是在1792—1794年,即乾隆帝统治时期,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战后,广州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怡和行所享有的垄断特权也随之结束,最终走向衰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怡和行丧失的是对外贸易垄断权,该权力被打破是因为五口通商,B项正确;五口通商打破了怡和行的外贸垄断权,而不是协定关税,排除A项;割让香港岛主要是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怡和行衰败是因为外贸垄断权的丧失,而不是因为外商的排挤,排除D项。
3.C 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权以本国法律处置外国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正确;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通商口岸传教权即允许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不利于中国的贸易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持续四年之久的战争”“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该学者论及的这场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后果,A项正确。“刺激了欧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排除C项。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互保”协议的影响,排除D项。
5.B 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供对外交涉时参考,B项正确;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排除A项;撰《瀛寰志略》,搜集西人著述的是徐继畬,排除C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魏源,排除D项。
6.D 据“鸦片战争”“爱国知识分子”“地理学”“了解西方”“近代化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述及的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爱国人士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魏源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故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的科技著作,排除A项;《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都是明朝后期的科技著作,排除B、C两项。
7.C 根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前期,江南……佃农明确表示拒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前期,江南一些地区被纳入太平天国统治区,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冲击了封建秩序,导致地主逃亡,佃农反抗地主,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8.A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太平军连战告捷,各地反清势力迅速响应。由于八旗军作战能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倚重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官僚,允许他们自行组织团练,并任用他们为地方大员负责镇压太平军,因此①②正确。维新运动高涨、革命派形成的时间都是19世纪90年代,排除③④。综上,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开办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均为洋务派创办的官办军事工业,排除A、B、D三项。
10.B 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但它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洋务运动主要是迈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并没有进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③表述错误,排除A、C、D三项。
11.B 针对严重的西北边疆危机,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故B项正确;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刘永福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反割台斗争的将领,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罗荣光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炮台,最后壮烈殉国,排除D项。
1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发生丰岛海战,日本偷袭清朝运兵船;②处发生黄海海战,邓世昌在此战役中壮烈牺牲;③处发生旅顺大屠杀;④处发生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日本马关,与图中内容无关。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
13.A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列强共同侵略和瓜分中国,这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漫画体现了列强勾结共同侵略中国,没有反映斗争,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排除C项;“东南互保”体现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强弱是可以通过变革改变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强调的是变革是社会的公理,二者观点相同,A项正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向西方学习,未强调社会变革,排除B项;“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庚子三春,日照重阴……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可知,庚子年的义和明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展现了国人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选D项;《马关条约》签订后,“三国干涉还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C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南方督抚并未严格遵循清政府的谕令,而是采取了自己的策略,这显示出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威在地方上确实受到了挑战,即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削弱,A项正确;材料中显示了地方督抚在特定情况下的自主行为,不能据此断定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义和团是在中外联合剿杀的情况下失败的,但与材料无直接关联,且此时义和团运动尚未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表明南方督抚认同反清革命,他们只是采取了与中央政府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外侮,并不能等同于认同反清革命,排除D项。
17.D 《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D项正确;《南京条约》规定“协商关税”,未涉及设立使馆区,排除A项;《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未涉及划定使馆区域,排除B项;《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未涉及划定使馆区域,排除C项。
18.D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体现了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说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农民阶级的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最终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B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相关信息,义和团运动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思想,由材料“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认为,过去封建圣王提倡‘崇本抑末’之道”可得出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第二小问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包括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聚集;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等。第(2)问第一小问说明,由材料“戊戌时期梁氏等人在万分急迫,近乎绝望的民族生存危机中,奋其全力,努力建设一个适应世界大势而又接通传统脉路的近代民族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按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通过变法以救亡图存;由材料“借鉴西方的方式(‘采西’)”及所学知识可知,“采西”,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呼吁变法;由材料“打通传统的气韵(‘通古’)”及所学知识可知,“通古”,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终于使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一场极具原创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建设运动”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答案:(1)思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分)
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聚集;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等。(任答三点,3分)
(2)说明:“按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通过变法以救亡图存;“采西”,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呼吁变法;“通古”,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3分)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任答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