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5:54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
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B 徐凌霄的求学经历主要包括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授予举人出身,这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相符,B项正确;洋务运动于1895年破产,而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与材料“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逻辑相悖,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国,与材料“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相悖,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孙中山在游历欧美时发现,在19世纪,西洋人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欧美在19世纪科学发达,工业进步,社会贫富不均”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社会财富不均,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均地权,D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B两项;“创立民国”强调的是民权主义,涉及公民的具体权利和国家的制度,排除C项。
3.A 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A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C 保路运动是清末四川人民自发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清政府颁布的铁路修筑权收回的政令,这一政令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C项正确。预备立宪是清朝末年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主动进行的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它主要涉及仿照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与题目中描述的铁路修筑权收回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它发生在铁路修筑权收回政令发布后的数月,且其直接原因是湖北新军对清政府腐败统治的不满,而非单纯的铁路修筑权问题,排除B项。清王朝的结束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它发生在保路运动之后,且原因复杂多样,不仅仅是铁路修筑权的问题,排除D项。
5.C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另一个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建立了共和政体,因此材料中“另一个轨道”含义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项正确;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894年孙中山首举反清革命旗帜,均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发生,排除A、B两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割据,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D项。
6.A 材料反映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斗争,列强坐收渔翁之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呼吁南北议和,稳定政治局面,以免列强获利,A项正确;漫画强调不要让帝国主义获得渔翁之利,并非联合西方,排除B项;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框架下,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参议院有立法权,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当时中国并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民主共和制下国家相关人员通过选举产生,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中“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可知第一点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第二点强调的是民主意识,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梁启超强调的是国人民族民主的意识增强,而不是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排除B、C两项。
9.C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有推翻了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才能称之为成功,否则即为失败,C项正确;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本质含义,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表现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与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无关,排除B项;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民国四年”可知,条约签订于1915年,1914年民国政府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B项错误,符合题意;1915年,日本政府利用一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施压,迫使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签订“中日民四条约”,A、C、D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政治形势示意图的图例中有“奉系”“直系”“皖系”“桂系”等,据此可知,这是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故选C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已经不存在北洋军阀的派系了,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的时期,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所以不存在图中的派系了,排除B项;由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而不是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的状态,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保障工作,支援协约国作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B项;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表明华工参与战务,排除C项;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排除D项。
13.A 对比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产值可知,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总体都在增加,故①②正确,故选A项。官僚资本仅仅在机器与船舶修造业有体现,且没有占半壁江山,故③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材料中并未体现,且自然经济已然解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④错误。
14.B 根据材料“时欧战已起”“纱、粉,必需品也”“时正欧战,粉销不患不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市场扩大,B项正确;“原料充足”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时正欧战,粉销不患不畅”相悖,排除A项;“资本雄厚”不符合史实,民族工业资本较为薄弱,排除C项;“政局稳定”不符合史实,北洋军阀时期政局动荡,排除D项。
15.B 题目中明确提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新厂的建立,这必然会导致对产业工人的需求增加,进而促进产业工人力量的壮大,B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A项;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而题目描述的是1912—1914年的情况,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远晚于题目描述的时间段,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些变革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服饰、礼仪等,C项正确;“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的变革”的说法夸大了“学术研究”的作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主要是在20世纪初,特别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而这段描述的社会变化更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政党政治和争取民主的过程确实对社会有所影响,但材料描述的变化更多的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政党政治争取民主的结果不完全对应,排除D项。
17.D 民国七年(1918年)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批评了旧文章中的陈词滥调和不合时宜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会使青年子弟误入歧途。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其主张与《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批评的“发昏做梦的话”和“荒谬道理”相呼应,都体现了对旧文学形式的批判和对新文学形式的追求,D项正确。《新学伪经考》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作品,排除A项。《革命军》是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书籍,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作品,排除B项。《吾人最后之觉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抨击封建礼教的檄文,而不是文学革命作品,排除C项。
18.C 从材料来看,涉及文学改良、批判旧道德、提倡西方近代文明等,内容广泛,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排除B项;文学改良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不是实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原因,据材料“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怨苦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可知,预备立宪的破产;据材料“……授柄在官收商办铁道之不合方法”可知,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引发保路运动;据材料“而发机在荫昌(清陆军大臣)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可知,清政府大肆镇压革命党人;共和思想的传播。后果,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第(2)问变化,据材料“辛亥革命不久,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妇女放足的告示,下令禁止缠足,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解放”可知,政府下令禁止缠足,放足渐成风气;据材料“尊重父母有为子女主婚的权利,但也要听取子女的意见”可知,获得一定的婚姻自主权;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几年之内,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女子学堂,使大批没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各个年龄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妇女走出闺阁,接触社会”可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影响,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促进了妇女的解放。
答案:(1)原因:预备立宪的破产;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大肆镇压革命党人;共和思想的传播。(4分)
后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分)
(2)变化:放足渐成风气;获得一定的婚姻自主权;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任答三点,3分)
影响: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促进了妇女的解放。(2分)课时训练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3·浙江学考)下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  )
求学经历 主要内容
初入学为生员 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廪生
考入山东客 籍高等学堂 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
通过京师学部考试 授予举人出身
考入京师大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中华民国建立 D.新文化运动
2.(2024·强基学考模拟)孙中山在游历欧美时发现,在19世纪,西洋人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欧美在19世纪科学发达,工业进步,社会贫富不均。为此,孙中山提出(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3.(2024·湖州期末)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写下绝笔《与妻书》,毅然投入了(  )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4.(2024·台州期末)1911年农历四月初十,大清帝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第二天,就发布了第一道政令,大意是:朝廷决定将干线铁路的修筑权全部收回,民营铁路公司只允许修筑支线铁路,之前已经批准民营的干线修筑计划全部取消。这一政令的发布直接引发了(  )
A.预备立宪 B.武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清王朝结束
5.“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以下符合“另一个轨道”含义的是(  )
A.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B.孙中山首举反清革命旗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与割据
6.(2024·丽水期末)1912年2月9日《神州日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将“鹬”“蚌”比作南北双方,旁边的两个人分别代表日本和欧洲列强。作者意在呼吁(  )
A.南北议和,稳定政治局面
B.联合西方,结束封建帝制
C.国共合作,共同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南北携手,捍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2024·杭州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些规定主要确立了(  )
A.三权分立制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8.(2024·台州期末)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
D.增强了国人民族民主的意识
9.(2024·宁波期中)1912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乐声中失败了,这里的“失败”的本质含义是(  )
A.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B.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C.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D.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10.(2024·北斗联盟期末)对下图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该条约签订于1915年
B.中国此时实行责任内阁制
C.条约为“中日民四条约”
D.袁世凯身份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1.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国共十年对峙 B.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12.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显著特点是(  )
A.“以工代兵” B.文明出征
C.不参与战务 D.民间自发
13.(2022·浙江学考)阅读下表。下列选项中,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1911—1925年上海中外资近代工业产值估计(部分)单位:万元
行业 1911年 1925年
棉纺织业 4 864.2 24 520.7
其中 民族资本 2 310.2 9 725.9
外国资本 2 554.0 14 794.8
缫丝业 1 443.8 1 727.6
其中 民族资本 1 394.1 1 685.1
外国资本 49.7 42.5
机器与船舶修造业 344.8 1 314.0
其中 民族资本 90.6 347.0
官僚资本 114.2 367.0
外国资本 140.0 600.0
①民族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②外国资本入侵加剧
③官僚资本已占半壁江山 ④自然经济已然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2023·浙江学考)荣德生在其《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一九一六年条中写道:“时欧战已起,对外停顿,汇票稍涨,外贵内贱。余认为可放手做纱、粉,必需品也。”一九一七年条又写道:“时正欧战,粉销不患不畅。”据此判断,他向面粉业和纺织业大量投资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料充足 B.市场扩大
C.资本雄厚 D.政局稳定
15.(2024·衢州期末)1912—1914年,因生产力得到解放,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持续高涨的局面,兴办实业的呼声响彻全国。国内新厂纷纷建立,国外华侨也纷纷回国投资建厂,正如长沙英领事的报告:“自从辛亥革命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这一历史现象(  )
A.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促进了中国产业工人力量的壮大
C.归因于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实业的政策
16.(2024·台州期末)近代的《时报》曾这样报道当时的社会氛围:“……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一社会氛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的变革
B.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广泛传播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社会影响深刻
D.近代中国政党政治争取民主的结果
17.(2024·宁波期末)民国七年(1918年),一篇名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尖锐地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将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民国初年宣传类似思想的文献是(  )
A.《新学伪经考》 B.《革命军》
C.《吾人最后之觉悟》 D.《文学改良刍议》
18.(2021·浙江学考)下表所列为1915年9月到1917年8月间《新青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篇名。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时间 篇名 刊号
1915年9月 《敬告青年》 创刊号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 《法兰西人与 近代文明》 创刊号 (《青年杂志》)
1916年2月 《吾人最后之觉悟》 第1卷第6号
1917年1月 《文学改良刍议》 第2卷第5号
1917年8月 《复辟与尊孔》 第3卷第6号
A.以自由和民主为旗帜
B.肇端于《新青年》的创刊
C.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D.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学改良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怨苦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道之不合方法;而发机在荫昌(清陆军大臣)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久,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妇女放足的告示,下令禁止缠足,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解放。文明结婚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尊重父母有为子女主婚的权利,但也要听取子女的意见,新式婚姻的礼仪以西方婚礼为参照,隐含有男女平等、自主的婚姻价值观和对人的尊重。辛亥革命后几年之内,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女子学堂,使大批没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各个年龄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妇女走出闺阁,接触社会。
——摘编自邓怡舟、蒋理《论辛亥革命对
民国初年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武昌起义后“各省决心独立”的原因及后果。(5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生活的变化,并据此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