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湖州期末)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这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此,他决定( )
A.废除宰相 B.设立内阁
C.设军机处 D.密折奏事
2.(2024·杭州期末)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某朝行政中枢运转机制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但忘记标注一处“机构”的名称。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图中划线的“机构”应为( )
A.中朝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3.(2024·台州期末)明朝建立之后就对中央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至明成祖时基本定型,形成了新的中央政府运行机制。下图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御史大夫 B.尚书令
C.司礼监 D.理藩院
4.(2024·强基联考)下图中的邮票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中的一枚,邮票背景图案是《郑和航海图》,正中心描绘了三座牌楼庙宇,分别是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下列主题最适合这枚邮票的是( )
A.睦邻友好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宗藩体系
5.(2024·浙南名校返校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年间,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心系军民,曾几度来到金乡(今隶属温州市苍南县),扎营练兵、英勇抗倭,深受金乡人民的爱戴。下列关于抗倭斗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开始于元朝末年
B.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温州抗倭九战九捷
C.戚继光曾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荷兰殖民者
D.东南形势稳定下来,朝廷加强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6.(2024·杭州期末)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在新疆实行与中国内地一样的行政制度。关于新疆地区,以下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管理制度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
B.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
C.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
D.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
7.(2024·县域联盟期中)清朝乾隆皇帝多次发布诏令,强调各省督抚,日常公事应当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这主要反映出奏折制度( )
A.具有机密高效特征
B.开始于乾隆年间
C.架空了内阁的权力
D.有利于制衡地方
8.(2024·北斗联盟期末)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某一层面的发展历程,其演变反映了( )
A.政治架构日趋繁复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9.清朝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是为“文字狱”。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控制的表现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有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
10.(2021·浙江学考)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 )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11.(2024·杭州四县学考模拟)《清史稿》记载:“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厥后至者弥众,乃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统之。”材料中▲处应为(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伊犁将军 D.巡检司
12.(2024·9+1联盟联考)1792年9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帝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就是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但时过境迁之后,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材料旨在表达( )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B.清朝统治集团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
C.马戛尔尼使团决定中英关系
D.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而陷入被动
13.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对中国移民浪潮和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高产的粮食作物有(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花生 ④水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湖州双林镇在明初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成为拥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大镇。该镇的人口主要是外来的商贾、小手工艺者等。这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政府推行工商皆本
15.(2024·台州期末)“湖丝遍天下”的说法和“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几乎同步流行。到了明清时期,湖州丝绸工商经济更加发达,已成为当地乡土经济结构的主体。当地农家几乎无不从事蚕桑丝绸生产,南浔、双林、菱湖、练市等村落则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工商业市镇,吸引“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于此)”,将湖州丝绸产品转销到国内各大商埠及海外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针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B.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C.通过郑和下西洋打开国际市场
D.“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16.(2024·宁波九校期末)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区分了“亡国”和“亡天下”,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并进一步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意识到了西方的威胁
B.旨在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C.启迪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
D.意在警示统治者重视道德治理
17.下图为明代某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此图最有可能记载于(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18.(2023·浙江学考)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 )
A.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B.文艺复兴在华结出硕果
C.中西文化出现双向交流
D.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建立之初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政策,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摘编自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
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 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 ①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②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 ①17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②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南 地区 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从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
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积极开拓疆域的强有力措施。用一句话概括西汉经略边疆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威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简述清政府管理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课时训练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
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A 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C项;密折奏事是在清朝,排除D项。
2.C 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宰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明朝的中枢政治结构图,明太祖时期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后由内阁掌握票拟权、司礼监掌握批红权,二者同为六部之上的决策机构,C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的官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尚书令”唐朝以后逐渐成为虚职,在明朝被废除,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
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强调睦邻友好,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与“开拓进取”恰恰相反,主要以睦邻友好为主,排除B项;“丝路巅峰”说法笼统,不能体现邮票中心描绘的内容,其主题最合适的是睦邻友好,排除C项;结合材料“三座牌楼庙宇”的空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家不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之中,排除D项。
5.A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A项正确;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排除B项;戚继光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排除C项;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排除D项。
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A 乾隆皇帝多次下令指出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说明奏折事关重大事务,具有机密高效特征,A项正确;“开始于乾隆年间”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C项“架空”与材料中“日常公事应当经内阁等部门呈送”相矛盾,排除;D项“有利于制衡地方”与材料无关,排除。
8.D 材料中“三公九卿”“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体现不出政治架构日趋繁复,排除A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强调君主专制,排除B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现在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9.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不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控制的表现,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禁锢了人们的思想,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排除。
10.C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大意是顺应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改变他们的习俗,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但不改变适合他们民族传统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因地制宜,选择C项。
11.B 根据材料“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以及后文提到的各地“悉隶版图”,这说明清朝初期对于边疆地区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与清朝不符,排除A项;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新疆地区,而材料中提到的是对多个边疆地区的管理,不仅限于新疆,因此范围更广泛,排除C项;巡检司是元明清时期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主要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奸伪盗贼等,并不负责边疆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
12.D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和清王朝建立经贸关系,是资本主义英国对外发展关系的产物,乾隆帝的拒绝是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中国由此失去了主动和平融入世界的机会,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根据材料“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事件的影响,而非事件本身,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并不是说清朝统治集团有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明朝输入中国、高产的粮食作物等信息的是玉米、甘薯,故选择A项。
14.A 材料“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成为拥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大镇”反映的是专业市镇的兴起,这和当地工商业发展有关,A项正确;新的经营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C项;明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5.B 明清时期,湖州丝绸工商经济发达,并成为当地乡土经济结构的主体,同时湖州丝绸产品行销国内外,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而不是打开国际市场,而且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6.C 顾炎武区分了“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易姓改号”是“亡国”,“仁义充塞”导致“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是“亡天下”。他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天下。顾炎武的观点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天下,这种超越个人和家族利益的责任感,与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责任感有相通之处,C项正确。顾炎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中国内部的道德沦丧和社会危机,并未提及西方的威胁,排除A项。虽然顾炎武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有所批判,但他的主要关注点并非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而是道德沦丧和社会危机,排除B项。虽然顾炎武的论述中涉及了道德沦丧的问题,但他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仅警示统治者,而是更广泛地呼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承担责任,保护天下,D项表述过于狭隘,排除。
17.D 《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农书,《梦溪笔谈》是北宋科技著作,排除A、B两项。《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都是明朝的科技著作,前者是农学著作,后者是工艺学著作,手工提花机是手工业方面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利玛窦给中国传播了西方科技,同时“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C项正确;“推动华夏认同”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中西文化交流相悖,排除A项;“结出硕果”不符合史实,西方科技总体上不被中国社会接受,排除B项;“缩小”不符合史实,应为“拉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等等。作用,根据材料“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可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第(2)问威胁,根据材料“17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可知,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根据材料“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可知,外国侵略势力对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我国东北;根据材料“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可知,反清势力的威胁,如郑氏集团占据台湾。中央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理藩院。特点,根据材料“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可知,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答案:(1)措施: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作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1分)
(2)威胁: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外国侵略势力对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反清势力的威胁,如郑氏集团占据台湾。(3分)
中央机构:理藩院。(1分)
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