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7:19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北斗联盟期末)史前史是史学研究中较为艰难的部分,因为这一时期是文字的“荒漠时代”。当下史前史的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主要得益于(  )
A.考古资料的发掘 B.古本文献的考订
C.神话传说的采用 D.国外史料的引入
2.(2021·浙江学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 D.④——元谋人遗址
3.(2022·浙江学考)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发掘的窖穴和彩绘陶罐里,发现了大量只剩下皮壳的粟。据此判断,该遗址属于(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4.(2023·浙江学考)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
5.(2024·温州学考模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 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甲骨文的发现地是(  )
A.二里头遗址 B.殷墟遗址
C.陶寺遗址 D.良渚遗址
6.(2024·强基学考模拟)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  )
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B.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
C.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D.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7.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8.(2024·宁波九校期末)下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出现下列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史料 出处
(晋)郤锜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 《左传·成公十七年》
(鲁)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 《左传·成公十七年》
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邴歜之父争田 《左传·文公十八年》
A.传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
B.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土地私有制度得以确立
9.(2024·嘉兴期末)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颁布变法令,其中内容有:凡不做耕织的游民收为公家的奴隶,努力耕织致粟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家有两男以上不分居的交纳的人口税加倍。非有军功的人不得受爵。据此分析,其目的是(  )
A.发展奴隶制经济 B.贯彻法家治国思想
C.使秦国国富兵强 D.维护下层平民利益
10.(2023·浙江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格物致知” D.“有教无类”
11.(2024·丽水期末)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都于(  )
A.镐京 B.洛邑 C.咸阳 D.长安
12.(2024·宁波五校期中)秦始皇嬴政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由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整顿社会风俗 D.修订秦律
13.(2024·慈溪期末)“秦铜诏铁权”上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知,此物件可用于研究(  )
①秦灭六国的史实 ②秦朝郡县制的设置 ③秦代衡器的标准 ④秦朝的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贾谊意在强调(  )
A.治国指导思想僵化导致秦亡
B.秦的速亡与暴政密不可分
C.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汉承秦制不符合时代需求
15.(2024·湖州期末)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及孝文即位……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下列属于“孝文”统治时期的举措是(  )
A.推行“三长制” B.轻徭薄赋
C.颁布“推恩令” D.尊崇儒术
16.(2024·浙江强基学考模拟)《史记·平准书》记载: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汉代商人另立户口册,叫作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并规定凡二缗(一缗为一千钱)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说二百文)。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这叫作“算缗”。“算缗”的实施(  )
A.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B.标志着政府垄断了工商业
C.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2024·温州学考模拟)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18.(2024·诸暨学考模拟)魏晋时期,更易书写、保存与运输的纸张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简册书,成为古代户籍的书写载体,中央得以方便快捷地对全国户籍进行统计。为此作出贡献的是(  )
A.蔡伦 B.杨炎 C.毕昇 D.沈括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摘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4分)课时训练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考古学通过挖掘和分析遗址、遗物等实物证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史前人类生活、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直接信息,A项正确;史前时期并没有文字记录,古本文献更多是后来时期对史前情况的记载或推测,可能包含较多的传说和神话成分,排除B项;神话传说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史前史的间接信息,但神话传说往往带有浓厚的想象和夸张成分,不足以作为史前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国外史料的引入可能会为史前史提供一些比较研究的视角,但不同地区的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性,国外史料对于特定地区史前史的研究贡献有限,排除D项。
2.D 元谋人遗址在云南,④标识正确,D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而非北京,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而非黄河流域,排除B项;北京人遗址在北京,而非浙江,排除
C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新石器时代早期”“彩绘陶罐”“粟”等,可知这是仰韶文化,A项
正确。
4.D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D项正确;青铜农具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玉米和南瓜原产于美洲,在明清时期才传入我国,排除B项;两个遗址都未有马拉战车作战的相关实物出土,排除C项。
5.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在河南安阳一带殷墟遗址发现,B项正确;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A项;陶寺遗址和良渚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存,均没有出现文字,排除C、D两项。
6.B 根据材料“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虽然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但是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B项正确;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走向崩溃,排除C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彻底被破坏,排除D项。
7.C 楚国在春秋时期被认为是“蛮夷”,被排斥在华夏文化之外,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增强,故选C项;战国时期,南方经济不可能赶上北方,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诸侯的纷争更加激烈,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夷夏矛盾没有解决,排除。
8.A 材料“(晋)郤锜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邴歜之父争田”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私田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的,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是生产工具革新、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9.C 从法令内容来看,鼓励耕织、免除徭役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国家税收和粮食储备,使国家富强;同时,通过加倍征收人口税来鼓励大家庭分居,可以减少大家庭对劳动力的垄断,增加纳税的人口;非有军功不得受爵则直接激励士兵勇敢作战,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些措施综合起来,显然是为了使秦国国富兵强,C项正确。
10.D 据材料“创私学、兴教育”“孔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D项正确;“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相生相胜”是邹衍的思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南宋朱熹的思想,排除
C项。
1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朝代是秦朝,建都于咸阳,C项正确;镐京是西周时期的都城,排除A项;洛邑是东周时期的都城,排除B项;长安是多朝古都,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A 秦始皇嬴政认为: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靠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避免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的局面再出现,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针对地方的制度设计,排除B项;整顿社会风俗属于社会教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修订秦律与解决分封制造成的问题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可知,该物件可用于研究秦灭六国的史实,故①正确;秦朝统一度量衡是一种全国性的措施,与郡县制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故②错误;根据“法度量,则不壹……明壹之”可知,该物件是研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实物资料,故③正确;据材料“刻有篆字”可知,该物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文字,故④正确;C项正确。
14.A 根据材料“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可知,贾谊认为,当秦统一六国后,仍然沿用法家的治国理念,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通,导致国家走向衰败,即治国指导思想僵化导致秦亡,A项正确;材料中贾谊认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固守旧有的治国思想,而不是强调秦的暴政,材料没有涉及历史发展走向的相关论述,排除B、C两项;汉朝建立后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典章制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并且材料内容没有评论汉承秦制,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汉书·刑法志》”“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即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注重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推行“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统一思想的举措,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算缗”制度实际上是对工商业者进行的一种财产税征收,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在税收压力下,工商业者可能会减少投资,降低生产规模,或者寻求其他途径来规避税收,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政府征收财产税并不等同于政府垄断了工商业,排除B项;通过对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政府可以获取更多的税收收入,排除C项;“算缗”制度的主要作用并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项。
17.C 根据材料“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从而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管理新疆地区的,与汉藏友好关系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排除B项;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使西汉王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早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排除D项。
18.A 与秦汉相比,魏晋时期新的纸张能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这主要得益于书写材料的改进,即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正确;杨炎是唐代“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排除B项;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北宋科学家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政治主张,据材料一“为政以德”得出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据材料一“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得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据材料一“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得出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即法家思想;西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第(2)问表现,据材料二“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可知,汉武帝抑制工商业者;据材料二“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据材料二“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影响,据材料二“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这些统制措施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国家来说汉武帝采取这些经济大一统的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的主张是德治(为政以德)。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韩非的主张是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3分)
演变:秦的主导思想是法家思想;西汉初的主导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分)
(2)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3分)
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