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4·丽水期末)从唐末五代到宋仁宗时期的150多年里,中国的政治舞台经历了一个由武人专政转向恢复文官体制、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的演变过程。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君臣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的开创与发展完善
C.宋初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的教训
D.宋仁宗开始确立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2.(2024·温州期末)观察下面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该为( )
A.郡 B.州 C.路 D.省
3.(2023·浙江学考)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4.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和议确定了南宋与金的划界,南宋与金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与金的分界线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县域联盟期中)辽都上京城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皇城是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种布局源于 理念( )
A.“因俗而治” B.“天人合一”
C.“事在四方” D.“要在中央”
6.(2024·绍兴期末)金元时期著名大儒郝经认为:“盖金有天下,席辽、宋之盛,用夏变夷,拥八州而征南海,威既外振,政亦内修,立国安疆……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进而提出“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郝经的观点( )
A.符合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
B.旨在强调消除民族间的差异
C.意在凸显金朝的王朝正统性
D.能够解决宋金相互对峙局面
7.(2024·9+1联盟学考模拟)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指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所评述的这种古代制度设计( )
A.折射出封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分散地方军政大权以强化中央集权
C.加强了对西藏、新疆等边疆管辖
D.适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需要
8.(2023·浙江学考)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 )
A.枢密院 B.宣慰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9.《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习俗
C.有重大的创新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10.(2024·台州期末)有学者指出,北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宋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北宋末年,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变化出现原因的是( )
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D.美洲高产作物传入
11.“它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在这里进行的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这段材料主要可用于研究宋代的( )
A.货币制度 B.对外贸易
C.市民文化 D.民族关系
12.下图所示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形成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3.(2021·浙江学考)《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的户数占全国的59.1%,以北为40.9%。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北方有2处,南方有3处;5万户到10万户的州,北方有5处,南方有17处。南多北少的户口分布格局至此定型。据此判断,《太平寰宇记》成书于( )
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宋代
14.(2024·衢州期末)下图为选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铸鼎》的“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对该图片的解读有误的是( )
A.宋朝土地买卖要符合法律程序
B.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视契约关系
C.政府允许民间进行土地的买卖
D.宋朝农民已完全摆脱人身束缚
15.(2024·温州学考模拟)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有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但在他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 )
A.唐诗的描述存在过度的文学虚构
B.宋人的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
C.研读唐诗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基础
D.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平衡
16.(2022·浙江学考)有学者评道:“孔子集古学术思想之大成……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下列选项中,属于“朱子”成就的是( )
A.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B.编注“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C.率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17.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18.(2024·衢温期中)史称他“巧思绝人”,他改良天文仪器,发明观测精准的“简仪”,另在南北遍设二十七个观测天文的“测景”站,最北的测景站在北纬64.5度。他通过观测结果修正了以往历法的误差。他的历法实行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清初为《时宪历》所替代。他的成果是( )
A.《梦溪笔谈》 B.《农书》
C.《授时历》 D.《九章算术》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2024·杭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政治制度而言,宋代改制基本方向在散、在弱。一面是相权衰弱,军、民、财职权三分,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设有三省,门下、尚书两省移在皇宫外面,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和枢密院同称“两府”。另一面是中央集权,把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地方则日趋贫弱。宋代地方最高一级称“路”,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以转运使为最重要,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宋代“明之为州……虽非都会,乃海道辐辏之地。故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北宋元丰年间200 000余户,1 000 000余人,及至南宋淳祐年间250 000余户,1 300 000余人。政府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使者、传教士等纷至沓来,大批使团商人云集,涌现了香料、胡椒、珍珠、象牙、犀角、人参等各色舶来品,成为宋代明州与海外交往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陈高华《宋元时期的明州(庆元)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的制度因素,简述“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的措施,并指出11世纪为改变“贫弱”状况宋代所进行的努力。(5分)
(2)写出宋元时期除明州外的两个主要外贸港口。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明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政策的角度分析明州经济繁荣的原因。(5分)课时训练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
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C 根据材料“经历了一个由武人专政转向恢复文官体制、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的演变过程”可知,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教训,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提升了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地位,C项正确;宋代仍属于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并未形成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排除A项;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唐宋时期进一步完善,排除B项;宋朝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D项。
2.C 北宋建立后,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因此州的上一级是路,C项正确;郡县制大范围推广是在秦朝,宋朝并未以郡统县,排除A项;据图示信息“府州军监”等可知,州在下一级,并不在中央之下,排除B项;行省制开始实行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B 宋神宗对北方民族政权的威胁深感忧虑,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增强北宋的国力,B项正确;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时在位的皇帝为宋仁宗,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于
780年,皇帝为唐德宗,排除C项;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无法制约北方辽、西夏,排除D项。
4.C 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作为两国的分界线,位于③,C项正确;①②④不准确,排除A、B、D三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上京城分南北部,分别由汉族与契丹族等分开居住,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A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排除B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指的是处理周围四方各种各样繁多的事务,关键在于国家的最高权力要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排除C、D两项。
6.C 根据材料“盖金有天下,席辽、宋之盛,用夏变夷,拥八州而征南海,威既外振,政亦内修,立国安疆”“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可知,金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并且以“中国自居”,以彰显其王朝的正统性,C项正确;金元时期,是吸收融合,并且利用中原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并不是“夷夏之辨”,排除A项;“消除”表述夸大,排除B项;仅从材料不能看出其对宋金对峙所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力,巩固元朝统治,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折射出封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排除A项;行省集中军政大权以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设置汗国管辖新疆,排除C项。
8.D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元朝时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D项正确;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A项;宣慰司是元代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的机构,与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相悖,排除B项;元朝在福建设立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排除C项。
9.A 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一改唐朝的羁縻制度,而是与内地一样,收取赋税,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重各民族习俗,排除B项;元朝对边疆实行税收管理不是创新,排除C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不同于唐代,“注重继承前朝经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A 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这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土地利用率的增加。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能够支持更多的人口,因此这是北宋人口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A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非始于北宋,且它本身并不直接导致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重心的南移更多的是反映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变化,而非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虽然旨在富国强兵,但其实际效果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且并未直接导致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更多地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有关,而非单纯的改革,排除C项。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土豆等的传入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远晚于北宋,故这些作物不可能成为北宋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排除D项。
11.D 材料是宋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榷场贸易,反映的是当时的民族关系,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货币,排除A项;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吏主持贸易的程序,不涉及市民文化,排除C项。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和元朝都曾修整大运河,但是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而元朝的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故选C项。
13.D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南多北少的户口分布格局至此定型”可知,宋代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故选D项。
14.D “已完全摆脱人身束缚”不符合史实,应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D项错误,符合题意;宋朝土地买卖需要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完成交易,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及文物图片信息可知,宋朝土地买卖需要签订契约,且有官府公证、签章,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允许民间进行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B 沈括评价唐朝“富贵诗”的描绘乃“贫眼所惊耳”,即唐朝的富贵在宋代看来已经不算什么,反映出宋人的消费水平明显超过了唐朝,B项正确;题干中无论是对唐朝“富贵诗”的描绘,还是沈括的看法,都没有涉及文学虚构的问题,唐诗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题干中的“研读唐诗”是沈括形成这一观点的方式,该内容与宋代科技成就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经济发展状况,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在题干中没有得到相关证据的支持,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朱子”“南宋”“理学”等信息可知“朱子”是指朱熹,朱熹编注了“四书”,B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韩愈的成就,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A、C、D
三项。
17.D 材料“‘忽放一霹雳炮……不相见’,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项错误;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项
错误。
18.C 根据材料“发明观测精准的‘简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郭守敬发明简仪,此外,《授时历》也是郭守敬的成果,C项正确;《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排除A项;《农书》的作者是王祯,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汉朝的数学著作,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根据“就政治制度而言,宋代改制基本方向在散、在弱。一面是相权衰弱,军、民、财职权三分,较唐代低落得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的制度因素主要是宋代实行分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将“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的措施则是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11世纪,宋朝为了改变“贫弱”状况所进行的努力是实行了王安石变法。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除明州外的主要外贸港口是广州、泉州。根据“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使者、传教士等纷至沓来,大批使团商人云集,涌现了香料、胡椒、珍珠、象牙、犀角、人参等各色舶来品,成为宋代明州与海外交往的重要见证”等信息可知,宋代明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对外贸易繁荣。明州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明之为州……虽非都会,乃海道辐辏之地”可知,从交通上来说,明州是海道辐辏之地,交通便利;根据“政府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可知,从政策上来说,则是宋朝时期鼓励海外贸易,还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答案:(1)制度因素:宋代实行分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任答两点,2分)
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
努力:王安石变法。(1分)
(2)外贸港口:广州、泉州等。(任答两个,2分)
特点:对外贸易繁荣。(1分)
原因:交通上,明州是海道辐辏之地,交通便利;政策上,宋朝时期鼓励海外贸易,还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