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时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8:35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A 根据材料“益州(今四川成都)”“天府”“蜀”可知,刘备占据成都,建立蜀汉,与魏、吴鼎立,故选A项;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曹操占据北方中原地区,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与材料“汉末一人物”相悖,排除D项。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东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所以③处应为十六国时期的前秦,C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实现短暂统一,①处为西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处为北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B 琅邪王氏、颍川庾氏等世家大族轮流掌握政权,而皇帝权力被严重削弱,其与东晋时期政治状况符合,B项正确;西晋时期,虽然士族势力有所上升,但皇权仍然相对稳固,排除A项;南朝各代虽然士族也有较大影响力,但没有形成如东晋时几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且南朝皇权逐渐加强,排除C项;北朝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鲜卑族,也有汉族的世家大族,如崔、卢、郑、王等大族,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皇帝不允许大臣说北语,要求他们学习汉语,结合495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是洛阳,故选B项。
5.B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B项正确;“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到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盛世’与‘危机’并存”是清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C项;“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6.D 根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故选D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交通,但没有体现水路运输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可知,唐太宗主张以民为本,故选D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以民为本,“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发展生产”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B、C三项。
8.D 根据材料“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以西)”“贞观年间,唐王朝”可知,唐朝贞观年间在交河故城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D项正确;渤海国设置在东北,而不是西域,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为汉代设置的,排除B项;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北疆广大地区,排除C项。
9.A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骨力裴罗受唐册封为怀仁可汗,大祚荣受唐册封为渤海郡王,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松赞干布和耶律阿保机没有被唐王朝册封,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10.C 根据材料“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和“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判断,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唐玄宗,他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因沉迷享乐,发生了安史之乱,失去政权,C项正确。
11.B 材料“一声天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面见圣上,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与“三十仙材上翠微”相悖,排除A项;“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见吐蕃、公主等信息,排除C项;“长安的繁华”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科举放榜相悖,排除D项。
12.D 唐太宗时为了更方便处理政务,三省长官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体现出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D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立方便处理政务,不会使得皇权受到严重削弱,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建立,排除B项;三省长官是宰相,排除C项。
13.D 材料“授人以口分、世业田”指政府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这种土地称为口分田;世业田则是指家族世代相传的土地,这就是均田制的表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是指政府在“口分田”与“世业田”的基础上,通过征收租金、劳役和物资来获取财政收入,是租庸调制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D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会冲击均田制,影响租庸调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是两税法的特点,排除B项。“赋税不能保证财政收入”与材料“其用之也有节”相矛盾,排除C项。
14.D 根据材料“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两税法,两税法量出以制入,规定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而取消人头税是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D项错误,符合题意;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户无主客),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A 根据材料“拓殖西域”“首度突破”“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的震荡”可知,两汉时期,佛教思想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正确;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与“首度”不符,排除B项;“胡旋舞在隋唐宫廷流行”发生在隋唐时期,与“首度”不符,排除C项;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利玛窦等把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与“首度”不符,排除D项。
1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并且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寺院——唐招提寺,故B项正确;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排除A项;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排除C项;空海是日本的高僧,排除D项。
17.C 隋代建设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C项正确;《千金方》是私人撰述的医学书籍,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农书,排除B项;《唐本草》是药物学著作,而非农书,排除D项。
18.C 根据材料“中西文明已有直接的接触”“长安有数以十万计的胡人居住”可知,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大量胡人定居长安,同时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贸易频繁,C项正确;秦朝时期尚未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排除A项;西汉时期与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而且西汉时期并未与西方国家直接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排除B项;宋朝时期由于战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中原政权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受到限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创立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第三小问弊端,据材料一“随世兴衰,不顾才实”可知,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据材料一“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第(2)问第一小问选官制度,据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可知,科举制。第二小问皇帝谥号,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第三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答案:(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
创立时期:曹魏。(1分)
弊端: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分)
(2)选官制度:科举制。(1分)
皇帝谥号:隋炀帝。(1分)
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写出三点即可,3分)课时训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23·浙江学考)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冯(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①——西晋 B.②——东晋
C.③——北朝 D.④——北魏
3.(2024·衢州期末)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终其一代,一直是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掌权,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该朝代是(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4.(2024·温州期末)史籍记载,公元495年,一位皇帝在与大臣对话时指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此事发生于以下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丽水期末)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A.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B.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C.“盛世”与“危机”并存
D.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
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7.(2022·浙江学考)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
8.(2024·金华期末)2014年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以西)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贞观年间,唐王朝曾在此设立(  )
A.渤海国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9.唐王朝为了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册封”是其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下列少数民族首领中,曾被唐王朝册封的有(  )
①骨力裴罗 ②大祚荣 ③松赞干布 ④耶律阿保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24·9+1联盟学考模拟)《剑桥中国史》写道:“(他)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他又使它的力量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下列人物中,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玄宗 D.康熙帝
11.(2023·浙江学考)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12.(2024·诸暨学考模拟)唐太宗时,军国大事,往往先由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定,然后再制敕下诏,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据此可知(  )
A.皇权遭受严重削弱
B.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
C.六部长官皆为宰相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3.(2024·金华期末)《新唐书》记载:“唐之始时,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之也有节。”材料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
C.赋税不能保证财政收入
D.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
14.(2024·慈溪期末)《资治通鉴》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下列对该制度表述错误的(  )
A.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B.扩大了征税的对象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取消了人头税
15.(2024·衢州期末)“拓殖西域的伟大事业,激起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旋风,中国首度突破了地理的障碍,由孤立进入了世界文化圈,中国文化有力冲击了西方世界。同样,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的震荡,而丰富其素材,推广其领域。”下列属于“首度突破”的直接成果是(  )
A.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B.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胡旋舞在隋唐宫廷流行
D.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16.(2022·浙江学考)唐代有位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并在奈良主持建造了至今仍被日本视为国宝的唐招提寺。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空海
17.(2024·台州期末)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 评价
A 《千金方》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齐民要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18.(2024·丽水期末)有学者认为,在这个时代,世界两端加上中间,中西文明已有直接的接触,长安有数以十万计的胡人居住,广州成为海上贸易口岸,西域成为新的文明联系中心,就像早期世界史中的地中海。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0分)
19.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及其创立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发展到西晋时期的弊端。(5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及其形成时期的皇帝谥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带来的影响。(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