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5云南省高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云南) 化学元素含量对生命活动十分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 B.哺乳动物缺钙会出现抽搐症状
C.人体缺铁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症 D.人体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答案】C
【知识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解答】A、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A不符合题意;
B、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这是因为钙离子在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而镰状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的,不是缺铁引起的,C符合题意;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人体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多,有些含量很少。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等。
2.(2025·云南) 生物兴趣小组从橘子果肉中分离得到完整的线粒体,操作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是( )
A.缓冲液可以用蒸馏水代替
B.匀浆的目的是释放线粒体
C.差速离心可以将不同大小的颗粒分开
D.该线粒体可用于研究丙酮酸氧化分解
【答案】A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溶液的 pH 稳定,保证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蒸馏水不能维持 pH 稳定,会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影响其功能,所以缓冲液不可以用蒸馏水代替,A符合题意;
B、匀浆可以使细胞破碎,从而释放出其中的线粒体,B不符合题意;
C、差速离心是利用不同颗粒的质量和密度差异,在不同的离心速度下将不同大小的颗粒分开,C不符合题意;
D、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所以该线粒体可用于研究丙酮酸氧化分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细胞结构的研究中,线粒体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操作。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对于研究细胞的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025·云南)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协助扩散转运物质需消耗ATP
B.被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C.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自身构象发生改变
D.主动运输转运物质时需要通道蛋白协助
【答案】C
【知识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A、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物质,此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就是不需要消耗ATP,A不符合题意;
B、被动运输包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这两种方式。自由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是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同样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也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并非逆浓度梯度、,B不符合题意;
C、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会先与被转运的物质特异性结合,结合过程中载体蛋白自身的空间结构(构象)会发生改变,这种构象改变有助于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从而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C符合题意;
D、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这里起协助作用的是载体蛋白,而不是通道蛋白。通道蛋白主要用于协助一些离子等物质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其运输方式多为协助扩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4.(2025·云南) 研究发现,细胞蛇是一种无膜细胞器,其在果蝇三龄幼虫大脑干细胞中数量较多而神经细胞中几乎没有;在人类肝癌细胞中数量比正常组织中多。据此推测细胞蛇可能参与的生命活动是( )
A.细胞增殖 B.细胞分化 C.细胞凋亡 D.细胞衰老
【答案】A
【知识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解析】【解答】A、细胞增殖是细胞数量增多的过程。幼虫大脑干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进行细胞增殖,在其中数量较多;肝癌细胞是异常增殖的细胞,在肝癌细胞中数量比正常组织多。这表明细胞蛇可能与细胞增殖过程相关,A符合题意;
B、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神经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而细胞蛇在神经细胞中几乎没有,这与细胞分化的特点不相符,说明细胞蛇不太可能参与细胞分化,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正常组织细胞如果发生细胞凋亡,其数量会减少,而肝癌细胞不是处于凋亡状态,且细胞蛇在肝癌细胞中数量多,不符合细胞凋亡的特征,所以细胞蛇不太可能参与细胞凋亡,C不符合题意;
D、细胞衰老是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正常组织细胞若衰老,其数量会减少,而肝癌细胞是异常生长的细胞,不是衰老细胞,细胞蛇在肝癌细胞中数量多不符合细胞衰老的特点,所以细胞蛇不太可能参与细胞衰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也要经历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往往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历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多样。
5.(2025·云南) 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为GgFf,等位基因G/g和F/f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细胞分裂示意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这符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征。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由于动物基因型为GgFf,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所以会出现图中的基因分布,该图可能出现,A不符合题意;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动物基因型为GgFf,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应含G和g、F和f,但图中移向同一极的是G和G、f和f,不符合基因分布规律,B符合题意;
C、细胞中每条染色体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即G与g、F与f分离,G可与F组合,也可与f组合,图中情况可能出现,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过程中,G与g、F与f分离后,G与F或f组合,图中情况合理,可能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6.(2025·云南) 云南省是著名的鲜花产地,所产鲜花花色鲜艳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花青素苷是决定被子植物色彩呈现的主要色素物质,花冠中糖类或被紫外光激活的紫外光受体均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花青素苷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南平均海拔高,紫外光强,能够促进花青素苷的合成
B.鲜切花中花青素苷会缓慢降解,在浸泡液中添加适量糖可延缓鲜花褪色
C.云南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呈色
D.鲜花中花青素苷的含量,与紫外光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D
【知识点】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基因的表达综合
【解析】【解答】A、已知紫外光激活的紫外光受体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增加花青素苷合成。云南平均海拔高,紫外光强,这样的环境能激活紫外光受体,从而促进花青素苷的合成,A不符合题意;
B、因为鲜切花褪色与花青素苷降解有关,而糖类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增加花青素苷的合成,也就能够延缓花青素苷的降解,进而延缓鲜花褪色,B不符合题意;
C、昼夜温差大时,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能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糖类。又因为糖类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花青素苷的合成,所以有利于鲜花呈色,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紫外光受体被激活后,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使得花青素苷合成增加。这就意味着紫外光受体基因表达水平越高,促进作用越强,花青素苷合成量就越多,所以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并非负相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性状;另一种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性状。
7.(2025·云南) 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
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
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黔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在杂交过程中,不同祖先群的基因相互结合、传递,促进了金丝猴之间的基因交流,这种基因交流对于新物种黔金丝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黔金丝猴的毛色与它的川金丝猴祖先群(黄色毛发)和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黑色毛发)都不同,属于新性状。因为黔金丝猴是杂交产生的,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遗传物质决定生物的性状,所以这种新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B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学中,生物的性状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黔金丝猴的毛色作为它的一种性状,同样也是遗传因素(继承了祖先群的部分基因)和所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毛色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虽然黔金丝猴的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但是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仅仅知道遗传信息的来源比例,并不能直接确定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基因和黑色毛发基因在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也就不能得出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8.(2025·云南) 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
C.内环境中存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大量流汗排出无机盐,这主要影响的是体内无机盐的平衡,而不是血浆pH稳定的直接原因,血浆pH稳定主要依赖于缓冲物质,A不符合题意;
B、在长跑比赛过程中,人体是通过自身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血浆pH稳定,而不是靠喝碱性饮料,这不是体内维持pH稳定的主要机制,B不符合题意;
C、内环境中存在H2CO3和HCO3-等缓冲对。当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多时,H2CO3会与碱性物质反应;当碱性物质增多时,HCO3-会与酸性物质反应,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会增加,CO2排出也会增加,而且如果呼吸过快导致CO2排出过多,会使血浆pH升高,这与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9.(2025·云南) 抗蛇毒毒素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关于抗蛇毒毒素血清的制备和运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可用减毒的蛇毒毒素对动物多次免疫
B.从已免疫动物血液中分离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去除血细胞
C.医务人员需根据毒蛇种类为患者注射对应抗蛇毒毒素血清
D.患者体内蛇毒记忆细胞是因注射抗蛇毒毒素血清而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蛇毒毒素减毒处理后,其毒性降低,可避免动物因中毒而死亡。同时,减毒后的蛇毒毒素仍然保留抗原性,能够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通过对动物进行多次免疫,可以使动物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从而制备出抗蛇毒毒素血清。所以,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可用减毒的蛇毒毒素对动物多次免疫,A不符合题意;
B、抗蛇毒毒素血清中的有效成分是抗体,而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在从已免疫动物血液中分离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去除血细胞和纤维蛋白原,以得到纯净的血清。所以,从已免疫动物血液中分离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去除血细胞,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种类的毒蛇所产生的蛇毒毒素,其抗原结构是不同的。而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因此,为了中和患者体内的蛇毒毒素,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毒蛇的种类为患者注射对应抗蛇毒毒素血清,C不符合题意;
D、记忆细胞是由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或T细胞后,经过增殖分化形成的。而抗蛇毒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这种通过输入抗体来获得免疫力的方式属于被动免疫。被动免疫不会诱导患者体内的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不会产生记忆细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清的制备通常是利用抗原(如减毒的蛇毒毒素)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使动物产生相应抗体,之后从已免疫动物的血液中分离得到含抗体的血清,过程中还需去除血细胞等杂质。血清的运用则是将制备好的、针对特定抗原(如特定毒蛇蛇毒)的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利用血清中的抗体与患者体内的抗原(蛇毒)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且要根据抗原的特异性(不同毒蛇蛇毒不同)选择对应的血清。
10.(2025·云南)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经验,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打顶去心,果枝满头”:去掉顶芽,可以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育
B.“要得果子好,蜂子把花咬”:蜜蜂可帮助传粉提高受精率,增加果实数量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物可吸收有机肥中残留蛋白质,加速生长
D.“瓜熟蒂落”:乙烯含量升高可促进瓜果成熟,脱落酸含量升高可促进其脱落
【答案】C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生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被消除,从而促进侧枝发育,“打顶去心,果枝满头”这种说法符合植物生长的原理,A不符合题意;
B、蜜蜂在采集花蜜等活动时会携带花粉,帮助植物完成传粉过程。传粉是受精的前提,传粉充分能提高受精率,进而增加果实数量,“要得果子好,蜂子把花咬”是合理的,B不符合题意;
C、有机肥中的蛋白质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它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氨基酸、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作物吸收这些分解后的无机物来满足自身生长需求,所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中说作物可吸收有机肥中残留蛋白质是错误的,C符合题意;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瓜熟蒂落”的过程中,乙烯含量升高促进瓜果成熟,脱落酸含量升高促进其脱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11.(2025·云南)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保护下,中国境内亚洲象数量明显增加。2002-2023年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使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
B.2016-2017年,该种群新出生3头亚洲象
C.2021-2022年,亚洲象种群增长率为3%
D.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至K值后仍然会波动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红外触发相机可以在不干扰亚洲象的情况下,拍摄到亚洲象的影像,从而用于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这种方法是可行的,A不符合题意;
B、仅从所给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图中,无法直接得出2016-2017年该种群新出生3头亚洲象。因为不知道这期间的迁入、迁出、死亡等情况,不能简单地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确定新出生个体数,B符合题意;
C、假设2021年亚洲象种群数量为N2021,2022年为N2022,种群增长率=(N2022-N2021)÷N2021×100%,若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出该值为3%,则2021-2022年亚洲象种群增长率为3%,C不符合题意;
D、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至环境容纳量K值后,由于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数量不会固定不变,仍然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定空间中的环境容纳量一般是有限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往往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长。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2.(2025·云南) 群落演替理论为实施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可加快演替的速度
C.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森林火灾后,原有植被虽被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可能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符合题意;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例如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适当的抚育管理等,能够人为地创造有利于群落演替的条件,从而加快演替的速度,B不符合题意;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草本植物阶段逐渐演替到灌木阶段,优势种就从草本植物变成了灌木,所以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不符合题意;
D、环境变化,如长期干旱导致草原群落向荒漠群落演替,说明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群落中的优势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也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土壤条件改变等,常常是诱发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13.(2025·云南) 增加碳汇的目的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中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的是( )
A.保护湿地 B.植树造林 C.秸秆还田 D.动物饲养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湿地中的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同时湿地的土壤等也能储存一定碳元素,保护湿地能增加碳汇,减少大气中CO2含量,A不符合题意;
B、树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并将碳元素储存于生物体内,植树造林属于典型的增加碳汇措施,能减少大气中CO2含量,B不符合题意;
C、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秸秆,释放出CO2;但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间接促进植物生长(植物生长消耗CO2),且秸秆本身含有的碳元素在土壤中长期储存,整体上有助于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C不符合题意;
D、动物饲养过程中,动物呼吸会释放CO2,且饲养所需的饲料生产、运输等环节也会产生碳排放,这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CO2含量,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碳汇是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过程。减少碳排则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4.(2025·云南) 孕酮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的作用。某奶牛场发现一头高产奶量母牛生产两胎后重复配种均未成功妊娠,该牛可正常排卵但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为获得该母牛的后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用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技术可提高该牛的妊娠率
B.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处理该牛获得更多卵子进而可获得多枚胚胎
C.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后形成受精卵移植到健康受体可提高存活率
D.使用该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核移植可获得可育后代
【答案】C
【知识点】体外受精;胚胎工程的概念及其技术
【解析】【解答】A、该母牛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这会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可能不足。而受精卵着床需要适宜的子宫内膜环境,在这种子宫内膜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技术让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由于子宫内膜不能为受精卵提供良好的着床条件,受精卵也很难成功着床并发育,所以难以提高妊娠率,A不符合题意;
B、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处理该牛,确实能够促使其超数排卵,从而获得更多卵子。然而,因为该母牛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其子宫内膜环境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即便通过体外受精等方式获得了受精卵,这些受精卵也无法在该母牛子宫内成功着床并进一步发育成成活胚胎,B不符合题意;
C、此牛能够正常排卵,只是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将通过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形成的受精卵,移植到健康的受体母牛体内,由于健康受体母牛的子宫环境正常,能够为受精卵提供适宜的着床和发育条件,所以可以提高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并存活的几率,C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使用MⅡ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核移植,但根据题目“一头高产奶量母牛生产两胎后重复配种均未成功妊娠 ,该牛可正常排卵但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 ”可推测,由于该牛本身存在孕酮分泌异常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即便克隆胚胎能够形成,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一定能够正常发育成熟并成为可育后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技术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步骤。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和精子,要分别在体外进行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然后才能用于体外受精。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子置于适当的培养液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来促使它们完成受精。
15.(2025·云南) 黄酒是我国古老的发酵酒之一,传统酿制中,先用蒸煮过的小麦或麸皮为原料,对之前发酵留存的少量酒曲(曲种)进行扩大制曲;再将酒曲和蒸煮后的糯米、大米混合处理一段时间后,添加足量酒母(含酵母菌)完成发酵,压榨成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麦、麸皮等原料为酒曲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
B.为避免制曲过程被杂菌污染影响黄酒品质,扩大制曲前需对留存的酒曲灭菌
C.糯米、大米蒸煮后立即与酒曲混合会导致酶空间结构改变而降低其催化效率
D.将酒曲混合糯米、大米处理一段时间,是为了获得酒母发酵时的底物葡萄糖
【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小麦、麸皮等原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因为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含有氮元素;而糖类等物质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微生物利用这些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所以小麦、麸皮等原料能为酒曲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酒曲本身含有发酵所需的菌种,这些菌种是后续发酵过程必不可少的。如果对留存的酒曲进行灭菌处理,会将这些菌种杀死,那么后续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发酵过程,会严重影响黄酒的制作。所以不能对留存的酒曲灭菌,B符合题意;
C、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糯米、大米蒸煮后温度较高,若立即与酒曲混合,此时的高温环境会使酒曲中的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降低其催化效率,C不符合题意;
D、酒曲中含有淀粉酶等酶类,当将酒曲与糯米、大米混合处理一段时间时,淀粉酶等酶能够发挥作用,将糯米、大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后续酒母(含酵母菌)发酵时需要葡萄糖作为底物,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获得酒母发酵时的底物葡萄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果酒是以新鲜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酵母发酵而成的、含有一定酒精的发酵酒。果酒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果酒独特的风味和色泽。
16.(2025·云南) RNA干扰原理是指mRNA形成局部互补结构后阻断mRNA翻译。X菌是兼性厌氧菌,能杀伤正常细胞和处于缺氧微环境的肿瘤细胞。我国科学家基于RNA干扰原理改造X菌获得Y菌时,将厌氧启动子PT置于X菌生存必需基因asd上游,启动基因asd转录,PT启动转录效率与氧浓度成反比;同时将好氧启动子PA置于基因asd下游,启动互补链转录,PA启动转录效率与氧浓度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菌存在asd基因DNA双链同时启动转录的状态
B.PT和PA分别启动转录得到的mRNA相同
C.PA的作用是防止有氧环境下Y菌死亡
D.改造X菌目的是增强无氧环境下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答案】A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因为将厌氧启动子PT置于基因asd上游,好氧启动子PA置于基因asd下游,在一定的氧浓度条件下,有可能使得PT和PA同时具有一定的转录活性,从而存在asd基因DNA双链同时启动转录的状态,A不符合题意;
B、PT启动基因asd转录,PA启动基因asd互补链转录,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二者转录得到的mRNA是互补的,而不是相同的,B不符合题意;
C、PA启动转录效率与氧浓度成正比,在有氧环境下PA启动互补链转录,与PT启动转录的mRNA形成局部互补结构阻断翻译,导致Y菌死亡,其作用是使Y菌在有氧环境下死亡,而不是防止其死亡,C不符合题意;
D、改造X菌的目的是让Y菌在有氧环境下死亡,在无氧(缺氧微环境,如肿瘤细胞所处环境)环境下存活并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是单纯增强无氧环境下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2025·云南) 不当施肥、人为踩踏、大型农业机械碾压等因素均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如土壤紧实等。为研究土壤紧实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用压实的土壤(压实组)和未压实的土壤(疏松组)种植黄瓜,得到黄瓜根系中苹果酸和酒精含量数据如表。
组别 苹果酸/(μmol·g-1) 酒精/(μmol·g-1)
压实组 0.271±0.005 6.114±0.013
疏松组 0.467±0.004 2.233±0.040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苹果酸主要在根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生成,由此可推测,其为 (填“有氧”或“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
(2)相较于疏松组,压实组黄瓜根系的无氧呼吸更强,依据是 ,为维持根系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压实组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更 (填“多”或“少”),原因是 ;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弱,叶片气孔 ,光合作用 阶段首先受抑制,有机物合成减少。最终导致有机物积累减少,黄瓜生长缓慢。
(3)为解决土壤紧实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有氧
(2)压实组黄瓜根系中酒精含量更高;多;压实组无氧呼吸强,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关闭;暗反应
(3)合理施肥、适度翻耕、减少大型农业机械的不必要碾压等
【知识点】细胞呼吸综合
【解析】【解答】(1)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会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在本题实验中,苹果酸主要在根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生成,这符合有氧呼吸中间产物生成的场所特点,所以可推测苹果酸为有氧呼吸的中间产物。
(2)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在题目所给的数据表中,相较于疏松组,压实组黄瓜根系中酒精含量更高,这就表明压实组黄瓜根系的无氧呼吸更强。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维持,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相比,释放的能量较少。压实组无氧呼吸强,意味着它要获得足够能量来维持根系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所以压实组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更多。当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弱时,植物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片气孔会关闭。气孔关闭后,进入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减少,而二氧化碳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所以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首先受抑制,使得有机物合成减少,最终导致有机物积累减少,黄瓜生长缓慢。
(3)题目中提到不当施肥、人为踩踏、大型农业机械碾压等因素会导致土壤紧实。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施肥,能够避免因不当施肥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适度翻耕,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减少大型农业机械的不必要碾压,能降低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解决土壤紧实的问题。
【分析】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8.(2025·云南) 冬瓜果面有蜡粉可提高果实抗病、耐日灼和耐储性。为探究冬瓜果面蜡粉的遗传方式并对蜡粉基因(用“A”“a”表示)进行定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群体 植株总数/株 果面有蜡粉株数/株 果面无蜡粉株数/株
P1 30 30 0
P2 30 0 30
F1 523 523 0
F2 574 430 144
注:F1为P1和P2杂交后代,F2为F1自交后代。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知,果面蜡粉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依据是 。
(2)实验证明蜡粉性状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基因上出现了一个限制酶H的切割位点,可用于在苗期筛选出果实表面有蜡粉的植株,据此设计引物后进行植株基因型鉴定的步骤为: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DNA片段→限制酶H切割扩增产物→电泳。结果显示P1植株为1条条带,P2植株为2条条带,则F2中有蜡粉的植株为 条条带,限制酶H的切割位点位于 (填“A”“a”或“A和a”)上。
(3)用表中材料设计实验,验证(1)中得到的结论,写出所选材料及遗传图解 。
【答案】(1)分离;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2)PCR扩增;1或3;a
(3)选用材料:F1植株和P2植株遗传图解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解析】【解答】(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的现象。观察题中杂交实验结果,F1自交得到F2,F2中果面有蜡粉株数与果面无蜡粉株数之比约为3:1(430:144≈3:1),这与基因分离定律中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特征相符。所以果面蜡粉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依据就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2)要对植株基因型进行鉴定,在提取基因组DNA后,由于DNA量较少,需要通过PCR扩增技术来获得大量的目的DNA片段,以便后续操作。已知P1植株为1条条带,假设P1基因型为AA,说明其基因不能被限制酶H切割;P2植株为2条条带,假设P2基因型为aa,说明其基因能被限制酶H切割,所以限制酶H的切割位点位于a上。F1基因型为Aa,F2中有蜡粉的植株基因型为AA或Aa。当基因型为AA时,因为其基因不能被限制酶H切割,所以只有1条条带;当基因型为Aa时,A不能被切割为1条,a被切割为2条,总共会有3条条带。
(3)验证基因分离定律通常采用测交的方法,测交是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在题目所给材料中,F1(基因型为Aa)为杂合子,P2(基因型为aa)为隐性纯合子,所以选择F1植株和P2植株进行测交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19.(2025·云南) 经皮电刺激(TENS)是一种安全的电刺激镇痛技术(神经传递过程如图),其依据是“闸门控制学说”,“闸门”位于脊髓背角,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包括并行的粗纤维(传导触觉信号)和细纤维(传导痛觉信号),这两类纤维分别以120m·s-1和2.3m·-1s的速度传导电信号,粗纤维传导的信号能短暂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
回答下列问题:
(1)TENS作用于皮肤,产生的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大脑皮层传递,兴奋时细胞膜的膜电位表现为 ,膜电位发生变化的机理是 。
(2)兴奋由大脑向肌肉传递的过程中,需通过突触传递信号,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 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 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3)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 等类型。
(4)TENS镇痛的原理是 。若动物手术中运用TENS镇痛,具体措施是 。
【答案】(1)外负内正;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2)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
(3)某些腺细胞
(4)电刺激皮肤,使粗纤维兴奋,粗纤维传导的信号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痛觉信号;在动物皮肤相关部位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这是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Na+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迅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兴奋时细胞膜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发生变化的机理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当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融合,然后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里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所以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常见的可兴奋细胞除了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外,还有某些腺细胞等。例如胰岛细胞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产生兴奋并分泌相应激素,所以某些腺细胞也属于可兴奋细胞。
(4)根据题目所给信息,“闸门控制学说”表明粗纤维传导的信号能短暂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TENS是一种电刺激镇痛技术,其镇痛原理就是通过电刺激皮肤,使粗纤维兴奋,粗纤维传导的信号关闭“闸门”,进而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痛觉信号。若在动物手术中运用TENS镇痛,结合其原理,具体措施就是在动物皮肤相关部位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让粗纤维兴奋发挥作用。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0.(2025·云南) 云南某地苹果糖度高、香味浓,果农为打造高原生态苹果,可在生态苹果林中种植大豆,并在果树侧枝悬挂黄色粘虫板引诱捕杀害虫。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大豆后,可以降低含 (填“氮”“磷”或“钾”)化肥的使用,原因是 。
(2)悬挂黄色粘虫板是利用 信息引诱捕杀害虫,从而减少害虫数量;与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意义是 。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的体现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氮;大豆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大豆利用
(2)物理;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有益生物的伤害;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1)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其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与大豆形成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特殊的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大豆利用。而氮肥是为植物提供氮元素的肥料,由于大豆有根瘤菌提供氮元素,所以种植大豆后,可以降低含氮化肥的使用。正如上述分析,大豆根部的根瘤菌与大豆共生,根瘤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含氮养料,满足大豆生长对氮元素的部分需求,从而减少了对含氮化肥的依赖。
(2)悬挂的黄色粘虫板是利用颜色(黄色)来引诱害虫,颜色属于物理信息,通过这种物理信息来捕杀害虫。与化学防治相比,悬挂黄色粘虫板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化学防治通常会使用大量农药,这些农药可能会残留在环境中,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而悬挂黄色粘虫板不会使用农药,所以能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农药在杀害害虫的同时,也可能会误杀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生物,如害虫的天敌等,而悬挂黄色粘虫板主要针对特定的害虫,能减少对有益生物的伤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害虫会取食农作物,消耗农作物中的能量。通过防治害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原本被害虫消耗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比如苹果等果实的生长,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植物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等参与水循环,同时植物群落也会影响局部的小气候,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的体现。
【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既有直接价值,也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间接价值,还有尚未明确的潜在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对生物多样性可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措施。
21.(2025·云南) 我国研究人员发明了生产维生素C的两步发酵法,流程如图甲。为了减少氧化葡糖杆菌竞争性消耗山梨糖,需要进行灭菌以结束第一步发酵。
在两步发酵法的基础上,我国研究人员进一步尝试用三菌混菌体系建立一步发酵法。在氧化葡糖杆菌(原始菌MCS)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大肠杆菌基因ccdB,得到工程菌IR3C。MCS和IR3C单菌培养时,活菌数变化曲线如图乙,MCS、IR3C分别与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进行三菌混菌发酵时,产物含量变化曲线如图丙。
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基因ccdB在IR3C中稳定遗传、表达并发挥作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启动子外,还必须有 。
(2)绘制图乙需统计活菌数,常用方法是 。当活菌达到一定数量时,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推测该蛋白质的作用是 ,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是 ,判断理由是 。
(3)基于图丙,利用IR3C三菌混菌发酵的产量 (填“高于”或“低于”)MCS三菌混菌发酵的产量,其原因是 。
【答案】(1)标记基因、目的基因、终止子、复制原点
(2)稀释涂布平板法;能抑制细菌增殖;15h;在15h时,IR3C数量下降,而MSC数量上升
(3)高于;IR3C转入了ccdB基因,阻止细胞增殖,减少氧化葡糖杆菌竞争性消耗山梨糖,从而更多山梨糖被用于合成维生素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解析】【解答】(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需要有启动子,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终止子,终止转录过程;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即本题中的基因ccdB;复制原点,保证基因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所以要使基因ccdB在IR3C中稳定遗传、表达并发挥作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启动子外,还必须有终止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基因ccdB)。
(2)在微生物学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统计活菌数的常用方法。它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通过计数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算样品中的活菌数。基因ccdB编码蛋白质的作用:观察图乙,原始菌MCS的活菌数随着时间持续增长,而工程菌IR3C的活菌数在后期出现下降。由此推测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能够抑制IR3C自身的生长。在图乙中,IR3C活菌数开始由增长转变为下降的时间点就是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即15h。因为当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时,会抑制IR3C的生长,从而导致其活菌数下降,所以可以通过观察活菌数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因此通过图乙可知,在15h时,IR3C数量下降,而MSC数量上升,则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是15h。
(3)观察图丙中IR3C三菌混菌发酵和MCS三菌混菌发酵的产物含量曲线,可以明显看到IR3C对应的产物含量高于MCS对应的产物含量。由于IR3C中导入了基因ccdB,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抑制了IR3C自身的生长,这样就减少了IR3C对山梨糖的竞争性消耗。因为山梨糖是合成维生素C的重要原料,减少了其被竞争性消耗,就有更多的山梨糖可以被用于合成维生素C,从而提高了目标产物维生素C的产量。
【分析】(1)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
(2)基因工程是一种DNA操作技术,需要借助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工具才能进行。它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 / 1【高考真题】2025云南省高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云南) 化学元素含量对生命活动十分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 B.哺乳动物缺钙会出现抽搐症状
C.人体缺铁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症 D.人体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2.(2025·云南) 生物兴趣小组从橘子果肉中分离得到完整的线粒体,操作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是( )
A.缓冲液可以用蒸馏水代替
B.匀浆的目的是释放线粒体
C.差速离心可以将不同大小的颗粒分开
D.该线粒体可用于研究丙酮酸氧化分解
3.(2025·云南)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协助扩散转运物质需消耗ATP
B.被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C.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自身构象发生改变
D.主动运输转运物质时需要通道蛋白协助
4.(2025·云南) 研究发现,细胞蛇是一种无膜细胞器,其在果蝇三龄幼虫大脑干细胞中数量较多而神经细胞中几乎没有;在人类肝癌细胞中数量比正常组织中多。据此推测细胞蛇可能参与的生命活动是( )
A.细胞增殖 B.细胞分化 C.细胞凋亡 D.细胞衰老
5.(2025·云南) 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为GgFf,等位基因G/g和F/f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细胞分裂示意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C. D.
6.(2025·云南) 云南省是著名的鲜花产地,所产鲜花花色鲜艳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花青素苷是决定被子植物色彩呈现的主要色素物质,花冠中糖类或被紫外光激活的紫外光受体均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花青素苷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南平均海拔高,紫外光强,能够促进花青素苷的合成
B.鲜切花中花青素苷会缓慢降解,在浸泡液中添加适量糖可延缓鲜花褪色
C.云南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呈色
D.鲜花中花青素苷的含量,与紫外光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7.(2025·云南) 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
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
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
8.(2025·云南) 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
C.内环境中存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
9.(2025·云南) 抗蛇毒毒素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关于抗蛇毒毒素血清的制备和运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可用减毒的蛇毒毒素对动物多次免疫
B.从已免疫动物血液中分离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去除血细胞
C.医务人员需根据毒蛇种类为患者注射对应抗蛇毒毒素血清
D.患者体内蛇毒记忆细胞是因注射抗蛇毒毒素血清而产生的
10.(2025·云南)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经验,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打顶去心,果枝满头”:去掉顶芽,可以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育
B.“要得果子好,蜂子把花咬”:蜜蜂可帮助传粉提高受精率,增加果实数量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物可吸收有机肥中残留蛋白质,加速生长
D.“瓜熟蒂落”:乙烯含量升高可促进瓜果成熟,脱落酸含量升高可促进其脱落
11.(2025·云南)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保护下,中国境内亚洲象数量明显增加。2002-2023年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使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
B.2016-2017年,该种群新出生3头亚洲象
C.2021-2022年,亚洲象种群增长率为3%
D.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至K值后仍然会波动
12.(2025·云南) 群落演替理论为实施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可加快演替的速度
C.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13.(2025·云南) 增加碳汇的目的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中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的是( )
A.保护湿地 B.植树造林 C.秸秆还田 D.动物饲养
14.(2025·云南) 孕酮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的作用。某奶牛场发现一头高产奶量母牛生产两胎后重复配种均未成功妊娠,该牛可正常排卵但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为获得该母牛的后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用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技术可提高该牛的妊娠率
B.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处理该牛获得更多卵子进而可获得多枚胚胎
C.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后形成受精卵移植到健康受体可提高存活率
D.使用该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核移植可获得可育后代
15.(2025·云南) 黄酒是我国古老的发酵酒之一,传统酿制中,先用蒸煮过的小麦或麸皮为原料,对之前发酵留存的少量酒曲(曲种)进行扩大制曲;再将酒曲和蒸煮后的糯米、大米混合处理一段时间后,添加足量酒母(含酵母菌)完成发酵,压榨成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麦、麸皮等原料为酒曲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
B.为避免制曲过程被杂菌污染影响黄酒品质,扩大制曲前需对留存的酒曲灭菌
C.糯米、大米蒸煮后立即与酒曲混合会导致酶空间结构改变而降低其催化效率
D.将酒曲混合糯米、大米处理一段时间,是为了获得酒母发酵时的底物葡萄糖
16.(2025·云南) RNA干扰原理是指mRNA形成局部互补结构后阻断mRNA翻译。X菌是兼性厌氧菌,能杀伤正常细胞和处于缺氧微环境的肿瘤细胞。我国科学家基于RNA干扰原理改造X菌获得Y菌时,将厌氧启动子PT置于X菌生存必需基因asd上游,启动基因asd转录,PT启动转录效率与氧浓度成反比;同时将好氧启动子PA置于基因asd下游,启动互补链转录,PA启动转录效率与氧浓度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菌存在asd基因DNA双链同时启动转录的状态
B.PT和PA分别启动转录得到的mRNA相同
C.PA的作用是防止有氧环境下Y菌死亡
D.改造X菌目的是增强无氧环境下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2025·云南) 不当施肥、人为踩踏、大型农业机械碾压等因素均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如土壤紧实等。为研究土壤紧实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用压实的土壤(压实组)和未压实的土壤(疏松组)种植黄瓜,得到黄瓜根系中苹果酸和酒精含量数据如表。
组别 苹果酸/(μmol·g-1) 酒精/(μmol·g-1)
压实组 0.271±0.005 6.114±0.013
疏松组 0.467±0.004 2.233±0.040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苹果酸主要在根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生成,由此可推测,其为 (填“有氧”或“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
(2)相较于疏松组,压实组黄瓜根系的无氧呼吸更强,依据是 ,为维持根系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压实组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更 (填“多”或“少”),原因是 ;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弱,叶片气孔 ,光合作用 阶段首先受抑制,有机物合成减少。最终导致有机物积累减少,黄瓜生长缓慢。
(3)为解决土壤紧实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2点即可)。
18.(2025·云南) 冬瓜果面有蜡粉可提高果实抗病、耐日灼和耐储性。为探究冬瓜果面蜡粉的遗传方式并对蜡粉基因(用“A”“a”表示)进行定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群体 植株总数/株 果面有蜡粉株数/株 果面无蜡粉株数/株
P1 30 30 0
P2 30 0 30
F1 523 523 0
F2 574 430 144
注:F1为P1和P2杂交后代,F2为F1自交后代。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知,果面蜡粉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依据是 。
(2)实验证明蜡粉性状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基因上出现了一个限制酶H的切割位点,可用于在苗期筛选出果实表面有蜡粉的植株,据此设计引物后进行植株基因型鉴定的步骤为: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DNA片段→限制酶H切割扩增产物→电泳。结果显示P1植株为1条条带,P2植株为2条条带,则F2中有蜡粉的植株为 条条带,限制酶H的切割位点位于 (填“A”“a”或“A和a”)上。
(3)用表中材料设计实验,验证(1)中得到的结论,写出所选材料及遗传图解 。
19.(2025·云南) 经皮电刺激(TENS)是一种安全的电刺激镇痛技术(神经传递过程如图),其依据是“闸门控制学说”,“闸门”位于脊髓背角,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包括并行的粗纤维(传导触觉信号)和细纤维(传导痛觉信号),这两类纤维分别以120m·s-1和2.3m·-1s的速度传导电信号,粗纤维传导的信号能短暂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
回答下列问题:
(1)TENS作用于皮肤,产生的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大脑皮层传递,兴奋时细胞膜的膜电位表现为 ,膜电位发生变化的机理是 。
(2)兴奋由大脑向肌肉传递的过程中,需通过突触传递信号,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 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 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3)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 等类型。
(4)TENS镇痛的原理是 。若动物手术中运用TENS镇痛,具体措施是 。
20.(2025·云南) 云南某地苹果糖度高、香味浓,果农为打造高原生态苹果,可在生态苹果林中种植大豆,并在果树侧枝悬挂黄色粘虫板引诱捕杀害虫。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大豆后,可以降低含 (填“氮”“磷”或“钾”)化肥的使用,原因是 。
(2)悬挂黄色粘虫板是利用 信息引诱捕杀害虫,从而减少害虫数量;与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意义是 。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的体现有 (答出2点即可)。
21.(2025·云南) 我国研究人员发明了生产维生素C的两步发酵法,流程如图甲。为了减少氧化葡糖杆菌竞争性消耗山梨糖,需要进行灭菌以结束第一步发酵。
在两步发酵法的基础上,我国研究人员进一步尝试用三菌混菌体系建立一步发酵法。在氧化葡糖杆菌(原始菌MCS)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大肠杆菌基因ccdB,得到工程菌IR3C。MCS和IR3C单菌培养时,活菌数变化曲线如图乙,MCS、IR3C分别与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进行三菌混菌发酵时,产物含量变化曲线如图丙。
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基因ccdB在IR3C中稳定遗传、表达并发挥作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启动子外,还必须有 。
(2)绘制图乙需统计活菌数,常用方法是 。当活菌达到一定数量时,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推测该蛋白质的作用是 ,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是 ,判断理由是 。
(3)基于图丙,利用IR3C三菌混菌发酵的产量 (填“高于”或“低于”)MCS三菌混菌发酵的产量,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解答】A、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A不符合题意;
B、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这是因为钙离子在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而镰状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的,不是缺铁引起的,C符合题意;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人体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多,有些含量很少。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等。
2.【答案】A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溶液的 pH 稳定,保证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蒸馏水不能维持 pH 稳定,会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影响其功能,所以缓冲液不可以用蒸馏水代替,A符合题意;
B、匀浆可以使细胞破碎,从而释放出其中的线粒体,B不符合题意;
C、差速离心是利用不同颗粒的质量和密度差异,在不同的离心速度下将不同大小的颗粒分开,C不符合题意;
D、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所以该线粒体可用于研究丙酮酸氧化分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细胞结构的研究中,线粒体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操作。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对于研究细胞的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答案】C
【知识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A、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物质,此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就是不需要消耗ATP,A不符合题意;
B、被动运输包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这两种方式。自由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是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同样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也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并非逆浓度梯度、,B不符合题意;
C、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会先与被转运的物质特异性结合,结合过程中载体蛋白自身的空间结构(构象)会发生改变,这种构象改变有助于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从而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C符合题意;
D、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这里起协助作用的是载体蛋白,而不是通道蛋白。通道蛋白主要用于协助一些离子等物质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其运输方式多为协助扩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4.【答案】A
【知识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解析】【解答】A、细胞增殖是细胞数量增多的过程。幼虫大脑干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进行细胞增殖,在其中数量较多;肝癌细胞是异常增殖的细胞,在肝癌细胞中数量比正常组织多。这表明细胞蛇可能与细胞增殖过程相关,A符合题意;
B、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神经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而细胞蛇在神经细胞中几乎没有,这与细胞分化的特点不相符,说明细胞蛇不太可能参与细胞分化,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正常组织细胞如果发生细胞凋亡,其数量会减少,而肝癌细胞不是处于凋亡状态,且细胞蛇在肝癌细胞中数量多,不符合细胞凋亡的特征,所以细胞蛇不太可能参与细胞凋亡,C不符合题意;
D、细胞衰老是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正常组织细胞若衰老,其数量会减少,而肝癌细胞是异常生长的细胞,不是衰老细胞,细胞蛇在肝癌细胞中数量多不符合细胞衰老的特点,所以细胞蛇不太可能参与细胞衰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也要经历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往往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历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多样。
5.【答案】B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这符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征。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由于动物基因型为GgFf,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所以会出现图中的基因分布,该图可能出现,A不符合题意;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动物基因型为GgFf,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应含G和g、F和f,但图中移向同一极的是G和G、f和f,不符合基因分布规律,B符合题意;
C、细胞中每条染色体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即G与g、F与f分离,G可与F组合,也可与f组合,图中情况可能出现,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过程中,G与g、F与f分离后,G与F或f组合,图中情况合理,可能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6.【答案】D
【知识点】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基因的表达综合
【解析】【解答】A、已知紫外光激活的紫外光受体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增加花青素苷合成。云南平均海拔高,紫外光强,这样的环境能激活紫外光受体,从而促进花青素苷的合成,A不符合题意;
B、因为鲜切花褪色与花青素苷降解有关,而糖类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增加花青素苷的合成,也就能够延缓花青素苷的降解,进而延缓鲜花褪色,B不符合题意;
C、昼夜温差大时,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能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糖类。又因为糖类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花青素苷的合成,所以有利于鲜花呈色,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紫外光受体被激活后,可促进相关基因表达,使得花青素苷合成增加。这就意味着紫外光受体基因表达水平越高,促进作用越强,花青素苷合成量就越多,所以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并非负相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性状;另一种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性状。
7.【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黔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在杂交过程中,不同祖先群的基因相互结合、传递,促进了金丝猴之间的基因交流,这种基因交流对于新物种黔金丝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黔金丝猴的毛色与它的川金丝猴祖先群(黄色毛发)和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黑色毛发)都不同,属于新性状。因为黔金丝猴是杂交产生的,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遗传物质决定生物的性状,所以这种新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B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学中,生物的性状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黔金丝猴的毛色作为它的一种性状,同样也是遗传因素(继承了祖先群的部分基因)和所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毛色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虽然黔金丝猴的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但是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仅仅知道遗传信息的来源比例,并不能直接确定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基因和黑色毛发基因在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也就不能得出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8.【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大量流汗排出无机盐,这主要影响的是体内无机盐的平衡,而不是血浆pH稳定的直接原因,血浆pH稳定主要依赖于缓冲物质,A不符合题意;
B、在长跑比赛过程中,人体是通过自身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血浆pH稳定,而不是靠喝碱性饮料,这不是体内维持pH稳定的主要机制,B不符合题意;
C、内环境中存在H2CO3和HCO3-等缓冲对。当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多时,H2CO3会与碱性物质反应;当碱性物质增多时,HCO3-会与酸性物质反应,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会增加,CO2排出也会增加,而且如果呼吸过快导致CO2排出过多,会使血浆pH升高,这与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9.【答案】D
【知识点】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蛇毒毒素减毒处理后,其毒性降低,可避免动物因中毒而死亡。同时,减毒后的蛇毒毒素仍然保留抗原性,能够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通过对动物进行多次免疫,可以使动物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从而制备出抗蛇毒毒素血清。所以,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可用减毒的蛇毒毒素对动物多次免疫,A不符合题意;
B、抗蛇毒毒素血清中的有效成分是抗体,而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在从已免疫动物血液中分离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去除血细胞和纤维蛋白原,以得到纯净的血清。所以,从已免疫动物血液中分离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去除血细胞,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种类的毒蛇所产生的蛇毒毒素,其抗原结构是不同的。而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因此,为了中和患者体内的蛇毒毒素,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毒蛇的种类为患者注射对应抗蛇毒毒素血清,C不符合题意;
D、记忆细胞是由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或T细胞后,经过增殖分化形成的。而抗蛇毒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这种通过输入抗体来获得免疫力的方式属于被动免疫。被动免疫不会诱导患者体内的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不会产生记忆细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清的制备通常是利用抗原(如减毒的蛇毒毒素)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使动物产生相应抗体,之后从已免疫动物的血液中分离得到含抗体的血清,过程中还需去除血细胞等杂质。血清的运用则是将制备好的、针对特定抗原(如特定毒蛇蛇毒)的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利用血清中的抗体与患者体内的抗原(蛇毒)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且要根据抗原的特异性(不同毒蛇蛇毒不同)选择对应的血清。
10.【答案】C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生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被消除,从而促进侧枝发育,“打顶去心,果枝满头”这种说法符合植物生长的原理,A不符合题意;
B、蜜蜂在采集花蜜等活动时会携带花粉,帮助植物完成传粉过程。传粉是受精的前提,传粉充分能提高受精率,进而增加果实数量,“要得果子好,蜂子把花咬”是合理的,B不符合题意;
C、有机肥中的蛋白质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它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氨基酸、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作物吸收这些分解后的无机物来满足自身生长需求,所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中说作物可吸收有机肥中残留蛋白质是错误的,C符合题意;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瓜熟蒂落”的过程中,乙烯含量升高促进瓜果成熟,脱落酸含量升高促进其脱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11.【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红外触发相机可以在不干扰亚洲象的情况下,拍摄到亚洲象的影像,从而用于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这种方法是可行的,A不符合题意;
B、仅从所给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图中,无法直接得出2016-2017年该种群新出生3头亚洲象。因为不知道这期间的迁入、迁出、死亡等情况,不能简单地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确定新出生个体数,B符合题意;
C、假设2021年亚洲象种群数量为N2021,2022年为N2022,种群增长率=(N2022-N2021)÷N2021×100%,若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出该值为3%,则2021-2022年亚洲象种群增长率为3%,C不符合题意;
D、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至环境容纳量K值后,由于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数量不会固定不变,仍然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定空间中的环境容纳量一般是有限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往往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长。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2.【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森林火灾后,原有植被虽被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可能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符合题意;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例如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适当的抚育管理等,能够人为地创造有利于群落演替的条件,从而加快演替的速度,B不符合题意;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草本植物阶段逐渐演替到灌木阶段,优势种就从草本植物变成了灌木,所以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不符合题意;
D、环境变化,如长期干旱导致草原群落向荒漠群落演替,说明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群落中的优势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也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土壤条件改变等,常常是诱发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13.【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湿地中的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同时湿地的土壤等也能储存一定碳元素,保护湿地能增加碳汇,减少大气中CO2含量,A不符合题意;
B、树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并将碳元素储存于生物体内,植树造林属于典型的增加碳汇措施,能减少大气中CO2含量,B不符合题意;
C、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秸秆,释放出CO2;但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间接促进植物生长(植物生长消耗CO2),且秸秆本身含有的碳元素在土壤中长期储存,整体上有助于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C不符合题意;
D、动物饲养过程中,动物呼吸会释放CO2,且饲养所需的饲料生产、运输等环节也会产生碳排放,这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CO2含量,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碳汇是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过程。减少碳排则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4.【答案】C
【知识点】体外受精;胚胎工程的概念及其技术
【解析】【解答】A、该母牛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这会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可能不足。而受精卵着床需要适宜的子宫内膜环境,在这种子宫内膜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技术让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由于子宫内膜不能为受精卵提供良好的着床条件,受精卵也很难成功着床并发育,所以难以提高妊娠率,A不符合题意;
B、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处理该牛,确实能够促使其超数排卵,从而获得更多卵子。然而,因为该母牛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其子宫内膜环境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即便通过体外受精等方式获得了受精卵,这些受精卵也无法在该母牛子宫内成功着床并进一步发育成成活胚胎,B不符合题意;
C、此牛能够正常排卵,只是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将通过体外受精或人工授精形成的受精卵,移植到健康的受体母牛体内,由于健康受体母牛的子宫环境正常,能够为受精卵提供适宜的着床和发育条件,所以可以提高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并存活的几率,C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使用MⅡ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核移植,但根据题目“一头高产奶量母牛生产两胎后重复配种均未成功妊娠 ,该牛可正常排卵但孕酮量低于正常母牛 ”可推测,由于该牛本身存在孕酮分泌异常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即便克隆胚胎能够形成,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一定能够正常发育成熟并成为可育后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技术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步骤。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和精子,要分别在体外进行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然后才能用于体外受精。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子置于适当的培养液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来促使它们完成受精。
15.【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小麦、麸皮等原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因为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含有氮元素;而糖类等物质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微生物利用这些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所以小麦、麸皮等原料能为酒曲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酒曲本身含有发酵所需的菌种,这些菌种是后续发酵过程必不可少的。如果对留存的酒曲进行灭菌处理,会将这些菌种杀死,那么后续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发酵过程,会严重影响黄酒的制作。所以不能对留存的酒曲灭菌,B符合题意;
C、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糯米、大米蒸煮后温度较高,若立即与酒曲混合,此时的高温环境会使酒曲中的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降低其催化效率,C不符合题意;
D、酒曲中含有淀粉酶等酶类,当将酒曲与糯米、大米混合处理一段时间时,淀粉酶等酶能够发挥作用,将糯米、大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后续酒母(含酵母菌)发酵时需要葡萄糖作为底物,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获得酒母发酵时的底物葡萄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果酒是以新鲜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酵母发酵而成的、含有一定酒精的发酵酒。果酒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果酒独特的风味和色泽。
16.【答案】A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因为将厌氧启动子PT置于基因asd上游,好氧启动子PA置于基因asd下游,在一定的氧浓度条件下,有可能使得PT和PA同时具有一定的转录活性,从而存在asd基因DNA双链同时启动转录的状态,A不符合题意;
B、PT启动基因asd转录,PA启动基因asd互补链转录,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二者转录得到的mRNA是互补的,而不是相同的,B不符合题意;
C、PA启动转录效率与氧浓度成正比,在有氧环境下PA启动互补链转录,与PT启动转录的mRNA形成局部互补结构阻断翻译,导致Y菌死亡,其作用是使Y菌在有氧环境下死亡,而不是防止其死亡,C不符合题意;
D、改造X菌的目的是让Y菌在有氧环境下死亡,在无氧(缺氧微环境,如肿瘤细胞所处环境)环境下存活并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是单纯增强无氧环境下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17.【答案】(1)有氧
(2)压实组黄瓜根系中酒精含量更高;多;压实组无氧呼吸强,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关闭;暗反应
(3)合理施肥、适度翻耕、减少大型农业机械的不必要碾压等
【知识点】细胞呼吸综合
【解析】【解答】(1)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会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在本题实验中,苹果酸主要在根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生成,这符合有氧呼吸中间产物生成的场所特点,所以可推测苹果酸为有氧呼吸的中间产物。
(2)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在题目所给的数据表中,相较于疏松组,压实组黄瓜根系中酒精含量更高,这就表明压实组黄瓜根系的无氧呼吸更强。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维持,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相比,释放的能量较少。压实组无氧呼吸强,意味着它要获得足够能量来维持根系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所以压实组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更多。当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弱时,植物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片气孔会关闭。气孔关闭后,进入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减少,而二氧化碳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所以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首先受抑制,使得有机物合成减少,最终导致有机物积累减少,黄瓜生长缓慢。
(3)题目中提到不当施肥、人为踩踏、大型农业机械碾压等因素会导致土壤紧实。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施肥,能够避免因不当施肥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适度翻耕,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减少大型农业机械的不必要碾压,能降低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解决土壤紧实的问题。
【分析】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8.【答案】(1)分离;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2)PCR扩增;1或3;a
(3)选用材料:F1植株和P2植株遗传图解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解析】【解答】(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的现象。观察题中杂交实验结果,F1自交得到F2,F2中果面有蜡粉株数与果面无蜡粉株数之比约为3:1(430:144≈3:1),这与基因分离定律中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特征相符。所以果面蜡粉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依据就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2)要对植株基因型进行鉴定,在提取基因组DNA后,由于DNA量较少,需要通过PCR扩增技术来获得大量的目的DNA片段,以便后续操作。已知P1植株为1条条带,假设P1基因型为AA,说明其基因不能被限制酶H切割;P2植株为2条条带,假设P2基因型为aa,说明其基因能被限制酶H切割,所以限制酶H的切割位点位于a上。F1基因型为Aa,F2中有蜡粉的植株基因型为AA或Aa。当基因型为AA时,因为其基因不能被限制酶H切割,所以只有1条条带;当基因型为Aa时,A不能被切割为1条,a被切割为2条,总共会有3条条带。
(3)验证基因分离定律通常采用测交的方法,测交是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在题目所给材料中,F1(基因型为Aa)为杂合子,P2(基因型为aa)为隐性纯合子,所以选择F1植株和P2植株进行测交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19.【答案】(1)外负内正;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2)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
(3)某些腺细胞
(4)电刺激皮肤,使粗纤维兴奋,粗纤维传导的信号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痛觉信号;在动物皮肤相关部位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这是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Na+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迅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兴奋时细胞膜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发生变化的机理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当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融合,然后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里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所以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常见的可兴奋细胞除了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外,还有某些腺细胞等。例如胰岛细胞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产生兴奋并分泌相应激素,所以某些腺细胞也属于可兴奋细胞。
(4)根据题目所给信息,“闸门控制学说”表明粗纤维传导的信号能短暂关闭“闸门”,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TENS是一种电刺激镇痛技术,其镇痛原理就是通过电刺激皮肤,使粗纤维兴奋,粗纤维传导的信号关闭“闸门”,进而阻断细纤维向大脑传递痛觉信号。若在动物手术中运用TENS镇痛,结合其原理,具体措施就是在动物皮肤相关部位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让粗纤维兴奋发挥作用。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0.【答案】(1)氮;大豆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大豆利用
(2)物理;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有益生物的伤害;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1)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其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与大豆形成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特殊的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大豆利用。而氮肥是为植物提供氮元素的肥料,由于大豆有根瘤菌提供氮元素,所以种植大豆后,可以降低含氮化肥的使用。正如上述分析,大豆根部的根瘤菌与大豆共生,根瘤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含氮养料,满足大豆生长对氮元素的部分需求,从而减少了对含氮化肥的依赖。
(2)悬挂的黄色粘虫板是利用颜色(黄色)来引诱害虫,颜色属于物理信息,通过这种物理信息来捕杀害虫。与化学防治相比,悬挂黄色粘虫板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化学防治通常会使用大量农药,这些农药可能会残留在环境中,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而悬挂黄色粘虫板不会使用农药,所以能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农药在杀害害虫的同时,也可能会误杀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生物,如害虫的天敌等,而悬挂黄色粘虫板主要针对特定的害虫,能减少对有益生物的伤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害虫会取食农作物,消耗农作物中的能量。通过防治害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原本被害虫消耗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比如苹果等果实的生长,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植物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等参与水循环,同时植物群落也会影响局部的小气候,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的体现。
【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既有直接价值,也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间接价值,还有尚未明确的潜在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对生物多样性可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措施。
21.【答案】(1)标记基因、目的基因、终止子、复制原点
(2)稀释涂布平板法;能抑制细菌增殖;15h;在15h时,IR3C数量下降,而MSC数量上升
(3)高于;IR3C转入了ccdB基因,阻止细胞增殖,减少氧化葡糖杆菌竞争性消耗山梨糖,从而更多山梨糖被用于合成维生素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解析】【解答】(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需要有启动子,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终止子,终止转录过程;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即本题中的基因ccdB;复制原点,保证基因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所以要使基因ccdB在IR3C中稳定遗传、表达并发挥作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启动子外,还必须有终止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基因ccdB)。
(2)在微生物学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统计活菌数的常用方法。它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通过计数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算样品中的活菌数。基因ccdB编码蛋白质的作用:观察图乙,原始菌MCS的活菌数随着时间持续增长,而工程菌IR3C的活菌数在后期出现下降。由此推测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能够抑制IR3C自身的生长。在图乙中,IR3C活菌数开始由增长转变为下降的时间点就是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即15h。因为当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时,会抑制IR3C的生长,从而导致其活菌数下降,所以可以通过观察活菌数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因此通过图乙可知,在15h时,IR3C数量下降,而MSC数量上升,则基因ccdB编码的蛋白质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是15h。
(3)观察图丙中IR3C三菌混菌发酵和MCS三菌混菌发酵的产物含量曲线,可以明显看到IR3C对应的产物含量高于MCS对应的产物含量。由于IR3C中导入了基因ccdB,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抑制了IR3C自身的生长,这样就减少了IR3C对山梨糖的竞争性消耗。因为山梨糖是合成维生素C的重要原料,减少了其被竞争性消耗,就有更多的山梨糖可以被用于合成维生素C,从而提高了目标产物维生素C的产量。
【分析】(1)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
(2)基因工程是一种DNA操作技术,需要借助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工具才能进行。它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