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劝学(节选)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8 13:1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劝学(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 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七律
劝学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自古雄才多砥砺,从来纨绔少伟男。
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
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豪士前。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 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 (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后检查试背。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2.学生练习背诵。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21cnjy.com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21教育网
2.设喻的运用。
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21·cn·jy·com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www.21-cn-jy.com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2·1·c·n·j·y
(十一)课后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