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
让教学更有效
第二单元
《音乐与社会生活( 一 )》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目 录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优美旋律,体会歌曲中从亲切到恢宏的情绪变化,感知歌曲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情感,提升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哼唱、分析等活动,掌握歌曲节奏、音准,能用自然、流畅声音演唱,准确表达歌曲情感,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改编,如改变节奏、加入和声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歌曲设计表演形式。
(四)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所反映的改革开放历史,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欣赏视频
思考:
视频里的城市在不同时期都有哪些变化呢?
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首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春天”有着特殊的含义,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探寻背后的故事 。
聆听音乐
1.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
2.这首歌讲述了春天什么样的故事?
3.为什么说是“春天”?
通过聆听我们发现这首歌曲情绪是欢快地,“春天”说的是经济的复苏。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演唱形式是领唱+合唱
作品背景:
《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1992年,词作者蒋开儒看到报道深圳飞速发展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后,前往深圳,被当地变化感染,有感而发创作歌词。因他特殊家庭背景及受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怀着对邓小平的感激与尊敬创作。后经与王佑贵、叶旭全不断修改完善,1994年完成,歌曲歌颂中国改革开放,表达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的崇敬 。
再次聆听歌曲
1.听听这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
2.旋律有什么特点?
歌曲降B大调,2/4拍,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以中国民间音乐曲调为基础,结合白描写法歌词。旋律简洁优美,采用起、承、转、合结构框架,形成并列且层层递进的四个段落,对应改革开放稳步前行景象。音乐情绪从亲切动人,过渡到气势恢宏,再到荡气回肠 。
接下来我们分段欣赏
聆听第一部分
1.听听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A段抒情、赞美的。表现了经济复苏的场景,表达人们对于国家昌盛的憧憬。
这一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这一段是合唱部分下面我们利用声势动作表现音乐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1.听听第二部分音乐和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区别?
2.这一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这一段是领唱部分,歌曲中唱到的“春天”“老人”“画了一
个圈”、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是什么意思?
“春天” 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 也就是改革的开始的意思。
“老人” 指的是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画 了 一 个 圈 ” 是 指将福建、 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是指南方谈话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1979 年中国开 始 改 革开放, 1992 年国务院出台了核心措施: 改革开放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确立 、 一国两制。
下面哼唱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1. 《春天的故事》是什么调式和节拍?( )
A.G调,3/4拍 B.降B大调,2/4拍 C.F调,4/4拍 D.C调,2/4拍
2. 关于《春天的故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歌颂了中国改革开放 B.词作者是蒋开儒和叶旭全
C.曲式结构是单三部曲式 D.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
(二)填空题
1.《春天的故事》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指的是( ),“画了一个圈”是指( )。
2. 《春天的故事》的曲作者是( ) 。
答案:(一)选择题 1.B 2.C
(二)填空题 1.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 2.王佑贵
《春天的故事》
1=G 4/4 2/4 稍慢、抒情、优美的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与社会生活 ( 一 )》第1课时《春天的故事》
【教材分析】
《春天的故事》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与社会生活 ( 一 )》第1课时欣赏课。《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 。1992年,词作者蒋开儒看到报道深圳飞速发展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后,前往深圳,被当地变化感染,有感而发创作歌词。因他特殊家庭背景及受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怀着对邓小平的感激与尊敬创作。后经与王佑贵、叶旭全不断修改完善,1994年完成,歌曲歌颂中国改革开放,表达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的崇敬 。
歌曲降B大调,2/4拍,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以中国民间音乐曲调为基础,结合白描写法歌词。旋律简洁优美,采用起、承、转、合结构框架,形成并列且层层递进的四个段落,对应改革开放稳步前行景象。音乐情绪从亲切动人,过渡到气势恢宏,再到荡气回肠 。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优美旋律,体会歌曲中从亲切到恢宏的情绪变化,感知歌曲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情感,提升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哼唱、分析等活动,掌握歌曲节奏、音准,能用自然、流畅声音演唱,准确表达歌曲情感,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改编,如改变节奏、加入和声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歌曲设计表演形式。
(四)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所反映的改革开放历史,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体会不同乐段音乐情绪,感受时代气息;能够准确哼唱歌曲旋律,把握节奏和音准 。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歌词中对“老人”“改革开放”描写的深刻含义,体会作品两个乐段表达的不同感情 。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播放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市面貌对比的视频)。大家仔细观察,视频里的城市在不同时期都有哪些变化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首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春天”有着特殊的含义,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探寻背后的故事 。
书写板书《春天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音乐,歌曲的情绪、 速度是怎样?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这首歌讲述了春天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说是 “春天”?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聆听我们发现这首歌曲情绪是欢快地,“春天”说的是经济的复苏,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领唱+合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品背景:
《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 。1992年,词作者蒋开儒看到报道深圳飞速发展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后,前往深圳,被当地变化感染,有感而发创作歌词。因他特殊家庭背景及受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怀着对邓小平的感激与尊敬创作。后经与王佑贵、叶旭全不断修改完善,1994年完成,歌曲歌颂中国改革开放,表达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的崇敬 。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听听这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旋律有什么特点?(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降B大调,2/4拍,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以中国民间音乐曲调为基础,结合白描写法歌词。旋律简洁优美,采用起、承、转、合结构框架,形成并列且层层递进的四个段落,对应改革开放稳步前行景象。音乐情绪从亲切动人,过渡到气势恢宏,再到荡气回肠 。
接下来我们分段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聆听第一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A段抒情、赞美的。表现了经济复苏的场景,表达人们对于国家昌盛的憧憬,这一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一段是合唱部分下面我们利用声势动作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听听第二部分音乐和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区别?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一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一段是领唱部分,歌曲中唱到的“春天”“老人”“画了一
个圈”、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是什么意思?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春天” 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 也就是改革的开始的意思。“老人” 指的是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画 了 一 个 圈 ” 是 指将福建、 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
诗篇” 是指南方谈话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1979 年中国开 始 改 革开放, 1992 年国务院出台了核心措施: 改革开放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确立 、 一国两制。下面哼唱
预设:哼唱
教师: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预设: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在本次《春天的故事》教学中,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丰富多样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感受时代气息。在哼唱环节,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但也存在不足,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分析歌词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创意实践部分学生展示时间不足。此外,对个别音乐基础薄弱学生的关注不够,在后续教学中,我会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兼顾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创意实践的指导 。
七、课堂达标
(一)选择题
1. 《春天的故事》是什么调式和节拍?( )
A.G调,3/4拍 B.降B大调,2/4拍
C.F调,4/4拍 D.C调,2/4拍
2. 关于《春天的故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歌颂了中国改革开放 B.词作者是蒋开儒和叶旭全
C.曲式结构是单三部曲式 D.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
(二)填空题
1.《春天的故事》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指的是( ),“画了一个圈”是指( )。
2. 《春天的故事》的曲作者是( ) 。
答案:(一)选择题 1.B 2.C
(二)填空题 1.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 2.王佑贵
【板书设计】
《春天的故事》
1=G 4/4 2/4 稍慢、抒情、优美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让教学更有效
目 录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优美旋律,体会歌曲中从亲切到恢宏的情绪变化,感知歌曲蕴含的时代
气息与情感,提升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哼唱、分析等活动,掌握歌曲节奏、音准,能用自然、流畅声音演唱,准确
表达歌曲情感,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改编,如改变节奏、加入和声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歌曲设计表演形式。
(四)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所反映的改革开放历史,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首与改革
开放密切相关的歌曲——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春天”
有着特殊的含义,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探寻背后的故事 。
1.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
2.这首歌讲述了春天什么样的故事?
3.为什么说是“春天”?
通过聆听我们发现这首歌曲情绪是欢快地,“春天”说的是经济的复苏。
演唱形式是领唱+合唱
《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1992年,词作者蒋开儒看到报道深圳飞速
发展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后,前往深圳,被当地变化感染,有感而发创作歌词。因他特殊家庭背
景及受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怀着对邓小平的感激与尊敬创作。后经与王佑贵、叶旭全不断修改完
善,1994年完成,歌曲歌颂中国改革开放,表达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的崇敬 。
1.听听这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
2.旋律有什么特点?
1.听听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A段抒情、赞美的。表现了经济复苏的场景,表达人们对于国家昌
盛的憧憬。
1.听听第二部分音乐和第一部分
音乐有什么区别?
2.这一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这一段是领唱部分,歌曲中唱到的“春天”“老人”“画了一
个圈”、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是什么意思?
“春天” 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 也就是改革的开始的意思。
“老人” 指的是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画 了 一 个 圈 ” 是 指将福建、 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是指南方谈话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
基础。
1979 年中国开 始 改 革开放, 1992 年国务院出台了核心措施: 改革开放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路线确立 、 一国两制。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1. 《春天的故事》是什么调式和节拍?( )
A.G调,3/4拍 B.降B大调,2/4拍 C.F调,4/4拍 D.C调,2/4拍
2. 关于《春天的故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歌颂了中国改革开放 B.词作者是蒋开儒和叶旭全
C.曲式结构是单三部曲式 D.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
(二)填空题
1.《春天的故事》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指的是( ),“画
了一个圈”是指( )。
2. 《春天的故事》的曲作者是( ) 。
答案:(一)选择题 1.B 2.C
(二)填空题 1.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 2.王佑贵
《春天的故事》
1=G 4/4 2/4 稍慢、抒情、优美的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