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6《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2.6观察与比较
核心概念:
(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酱油的多少会影响水的颜色深浅,初步建立“浓度”与“颜色深浅”的直观联系。
知道感官观察(如视觉)是认识物体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
2.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对三杯酱油水按颜色深浅进行排序。
能初步尝试用简单的方法(如滴加酱油)配制出颜色介于两杯之间的酱油水。
3. 探究实践
能使用滴管、杯子等工具进行酱油水的配制操作。
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记录配制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4. 态度责任
愿意积极参与观察和配制活动,对科学探究保持好奇。
初步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比较酱油水的颜色深浅,理解颜色与酱油多少的关系。
指导学生使用滴管等工具进行简单的配制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准确描述颜色深浅的差异,并据此进行排序。
学生如何控制酱油的滴加量,配制出颜色介于两杯之间的酱油水,需初步建立“比例”和“比较”的概念。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材料
酱油水样本:提前配制好颜色深浅差异明显的3杯酱油水(浅、中、深),用于课堂展示和排序引导。

大号滴管、透明杯子、量杯 :用于演示配制过程和滴管使用方法。
记录单放大版:用于板书或投影展示“我的配制方法”记录要求。
排序编号卡片:标有“1、2、3”的号码贴或卡片,用于给杯子编号。
2. 学生分组材料(每4人一组)
实验器材:
3个透明塑料杯(大小一致,便于观察颜色)
1支滴管(建议使用安全塑料滴管)
1小杯清水(每组约200ml)
1小杯酱油(每组约50ml,可用浅碟分装)
记录工具:
记录单(每人1份,含“我的配制方法”表格+图画区)
彩色笔(用于画图记录颜色深浅)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招聘小小调味师!(3分钟)
1.教师扮演“主厨”:系上围裙,创设情境。“小朋友们,我的美味餐厅今天要招聘几位‘小小调味师’,负责调制美味的酱油汤。你们想参加吗?”
2.揭示挑战:“要成为合格的调味师,必须通过视力、手艺和创意三大考验!你们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招聘小小调味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视力、手艺和创意三大考验,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二) 活动探究:闯关大挑战(30分钟)
第一关:【火眼金睛】——观察与排序(教学重点)(10分钟)
1.任务发布:“主厨”出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1号、2号、3号),请应聘者们不品尝,只用眼睛看,给它们按照颜色从浅到深排序。
2.学生探究:学生小组观察、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将编号卡片(1,2,3)贴到相应的杯子上。
3.交流分享:请小组代表说说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引导说出“放在一起比”、“对着光看”等方法)。
4.技术亮点支撑:教师出示数字化比色卡(PPT动画或实物卡片),将三杯水的颜色与比色卡上的色块进行比对,给颜色“打分”,验证学生的排序是否正确。
第二关:【巧手匠心】——配制与记录(教学重点+难点)(15分钟)
1.任务升级:“主厨”要求每位应聘者自己动手配制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并记录下你的“独家秘方”。
2.示范与安全提醒:教师快速演示如何使用滴管(“捏-吸-滴”),并强调“酱油不是饮料,不能尝”。
3.学生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水、酱油、滴管和杯子进行配制。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有控制地滴加酱油(突破难点)。
4.记录创意:学生在记录单上用自己的方式(画图、数字、简单符号)记录配制方法。如:画一个杯子,旁边画3滴酱油表示“滴了3滴酱油”。
5.分享秘方:请学生展示记录单,介绍“我是怎么配出最浅的颜色?”鼓励多样化的表达。
第三关:【终极创意】——配制“中间色”(教学难点深化)(5分钟)
1.终极任务:“主厨”出示1号(浅)和3号(深)杯,提出挑战:“谁能配出一杯颜色正好在它们之间的酱油水?”
2.思维挑战:学生思考并动手尝试。引导他们利用前两关的经验(如:比色卡参考、控制滴数)。
3.展示评价:将配制好的“中间色”酱油水放入1号和3号杯之间,全班共同观察评价是否成功。
(设计意图:本设计通过三关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观察、配制和创意。第一关培养观察力,第二关锻炼动手能力和记录习惯,第三关深化思维挑战,突破教学难点。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三) 研讨总结:颁发“入职证书”(5分钟)
1.研讨交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刚才我们比较颜色深浅,用了身体哪个‘观察员’?”(眼睛)
“在配制时,除了眼睛,我们还用了什么?小手有什么用?”(手:拿、滴、搅拌;引导说出多种感官协同工作)。
2.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小小调味师们,不仅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还用灵巧的双手动手实践,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成功破解了颜色的奥秘!”
3.仪式感结尾 :教师为每位学生颁发“小小调味师”入职证书(提前准备的趣味小奖状),课堂在成功的喜悦中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强化多感官协同工作的重要性。课堂总结提升学生成就感,仪式感结尾颁发证书,让学生在成功喜悦中巩固知识,增强自信心,激发对科学探究的持续兴趣。)
(四)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回家后,在安全的前提下,为爸爸妈妈“调制”一杯蜂蜜水或牛奶,尝试比较和配制不同甜度或浓度的饮料,继续他的“调味师”之旅。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家庭责任感,让学习更具生活化和趣味性。)
板书设计:
2.6观察与比较
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情境创设巧妙,有效激发低年级学生探究兴趣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抽象的“观察与比较”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小小调味师”职业体验。整个课堂不再是传统的科学课,而是一场有趣的招聘闯关游戏。学生化身“应聘者”,为了完成“主厨”发布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火眼金睛看颜色”、“巧手匠心配酱油”的活动中。这种沉浸式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科学学习的趣味性。
2.数字化工具助力,直观突破“颜色比较”的教学难点
针对一年级学生难以准确描述和比较颜色深浅的难点,我创新性地引入了 数字化比色卡 作为科学工具。这个简单的技术亮点,将原本主观的视觉感受(“我觉得这杯深一点”)转化为相对客观的、可对比的视觉符号。学生在排序后,可以通过比色卡进行验证,这不仅给予了他们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更在他们心中初步埋下了“科学测量需要工具和标准”的种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证精神,为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不足与改进
1.对“研讨”环节的深度挖掘不足,语言表达指导有待加强
回顾课堂,虽然“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我们怎样比较的?用了哪些感觉器官?)都进行了提问和回答,但学生的回答多停留在“用眼睛看”、“用手滴”等表面层面。作为教师,我未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有条理的表达。例如,当学生说“用手”时,我可以进一步追问:“小手具体帮我们做了什么呢?(拿滴管、捏滴管、搅拌)”,从而将“手”的用途具体化,强化“多种感官协同”的科学观念。未来在此环节,应设计更具体的句式引导(如:“我用……来……”),并提供关键词卡片作为表达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和输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2.“创意挑战”环节时间略显仓促,未能充分展现分层思维
“配制中间色”作为本课的思维升华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小组很快找到了方法(如取1号和3号杯的水混合),但更多小组仍在尝试盲目滴加。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未能让所有小组都充分体验并展示自己的策略,对于配制失败的小组也缺少及时的复盘和引导。今后可以对此环节进行优化:一是提前为有困难的小组提供策略提示卡(如“混合法”、“折中滴加法”);二是延长此环节时间,并增加小组间分享“成功秘诀”的环节,让思维碰撞看得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和发展。
课后练习:
1. 我们是怎样知道哪杯酱油水里的酱油最多的?
A. 用鼻子闻一闻
B. 用嘴巴尝一尝
C. 用眼睛看一看颜色的深浅
2. 在配制酱油水时,我们主要用到了以下哪种工具?
A. 放大镜
B. 滴管
C. 温度计
3. 配制一杯颜色介于1号(浅)和3号(深)之间的酱油水,我们需要?
A. 比1号杯放更多的酱油
B. 比3号杯放更少的酱油
C. 放的酱油比1号多、比3号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