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河北石家庄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开学调研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河北石家庄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开学调研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家庄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开学调研检测
历史试题
2025.9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半坡、姜寨遗址发现了多种刻在陶器、陶片上的符号(如图1、图2所示),部分学者对这些符号进行了统计学研究,发现某些符号在整个渭河流域都有所发现。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
A.陶器生产技艺比较高超 B.具有了早期文明的要素
C.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D.汉字从起源走向了成熟
2.汉代郡域广大,朝廷设置五部督邮对县进行督察。督邮平日在郡府工作,而到秋冬巡视属县时,则要搬到所属分部,审计簿册,以验虚实。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范围扩大 B.关注选官制度的完善
C.王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重视地方治理的效能
3.唐代前期,吐鲁番文书记载:杨雅平寄住天山县南平,由于居住较远,遂将在(交河)郡城之口分常田与某寺院在南平之一段土地互佃,“逐便营种”;敦煌的文书中也有“缺乏人力,奠种不得,遂租”的记载;唐诗中也有大量的“石田无力及,贱赁与人耕”等转租土地的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A.民众谋求家庭经济利益最大化 B.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突出
C.地主地租收入呈现出增长趋势 D.寺院经济影响了政府税收
4.北宋时期,朝廷通过进奏院等机构下发的公文,除了任命文书等专门指定发给专人以外,大部分递送到各路转运司,再由转运司转发给府、州、军、监以及县镇甚至乡村。地方官府和乡绅百姓如有所请,也是通过转运司向上呈递。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官员身份等级鲜明 B.文书传递系统较为完善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5.图3是元代郑氏义门家族第六世祖郑文融所撰《浦江郑氏规范》(部分)。
图3
这可以用以说明当时
A.“致良知”的理念逐渐流行 B.儒学复运动取得成果
C.“经世致用”思想得以延续 D.理学世俗化的倾向明显
6.清代榷关除江南海关、浙江海关、广东海关外,在长江各口岸、运河沿岸、江南水道以及重要城市设立常关,“(常)关有户关、工关之别,前者隶于户部,税款岁输户部供国用,后者隶于工部,主要征收竹木税和船税,税款专佐工部营缮之需”,其中以“户关”居多。这折射出当时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自由雇佣劳动扩展
C.城市贸易市场扩大 D.百姓负担日益减轻
7.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针对新式学堂学生,制定了“优给月廪”制度,即对在学期间的学堂学生给予丰厚的资金补助。此外,还制定了“量子登进”制度,即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者,“在经由校方保举后,可以参加乡试或调京考核后做官”。这些制度
A.改变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 B.缓解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C.助推了晚清教育领域的近代化 D.增强了自强运动的创新活力
8.19 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谕令沿海各省:“通商以来,沿海各省多有华民出洋贸易,其随时回籍者,自应由官设法保护。著南北洋大臣及沿海各督抚体察情形,查照福建保商局章程,遴选公正绅董妥为筹办。如有……留难,即著从严究办,以恤商民。”由此可知,清廷的做法旨在
A.固守自然经济 B.稳定社会秩序
C.推行维新变法 D.抵制苦力贸易
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发动群众是比武器装备更为重要的一环。”对于如何发动群众,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干部人员。”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有利于
A.提升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B. 揭露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统治
C.巩固并扩大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D.开辟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10.1978年以来,河北省农业机械逐渐形成国营、集体、合作、个体等多种经营形式。河北省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农机技术鉴定所,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农机巡回法庭和农机执法办公室。这主要缘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局面
C.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化 D.国家发展政策的重大调整
11.表1为欧贝德文化晚期、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两河流域聚落形态变化表(单位:个)。
表1
小型聚落(≤7万平方米) 中型聚落(7~50万平方米) 大型聚落(50~100万平方米) 超大聚落(>100 万平方米) 总计
欧贝德晚期 17 5 22
乌鲁克早、中期 155 16 1 172
乌鲁克晚期 118 14 1 1 134
表中所述状况
A.体现了两河流域走向统一的趋势 B.根源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C.说明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D.反映出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12.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里马拉(巷)行会,专事对进口素色呢绒进行精细加工。行会领事会由四名领事和一名会计组成。领事的职责有:处理有关成员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保护成员开办的工厂、店铺等机构;进行慈善活动;等等。这说明城市行会
A.承担社会治理职能 B.意图削弱教会权威
C.阻滞商品经济发展 D.企图维持分裂局面
13.马克思肯定了培根的看法,“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恩格斯则指出,“现在科学反叛教会了”“18世纪是人类从基督教造成的那种分裂涣散的状态中联合起来、聚集起来的世纪”。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强调科学
A.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B.改变了宗教改革的方向
C.描绘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14.1871年,英国记者哈里森在报道巴黎公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情况时说:“‘公社’以非凡的技巧组织起来,公共服务得到有效的执行,社会秩序在大部分地方得到了维护。”在哈里森看来,公社“也许是现代最能干的革命政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巴黎公社
A.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属性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使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
15.1928-1938年,苏联人均消费增长22%,其中农场人均消费只增长了5.5%。此外,这一时非农人口一直有较高的收入,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迁移提高了平均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苏联
A.“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社会经济结构得到合理优化
C.劳动者消费积极性迅速提高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1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对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变革进步的思考,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深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024年6月,非洲国家组成和平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尝试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这反映了
A.文化多样化 B.社会信息化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是故保甲之法,人知足以弥盗贼也,而不知比闾族党之籍定,则民自不敢以为非。乡约之法,人知足以息争讼也,而不知孝顺忠敬之教行,则民自相率以为善。由是而社仓兴焉,其所以厚民生者为益周;由是社学兴焉,其所以正民德者为有素。可见四者之法,实相须也。使以此行之一乡,则一乡之风俗同,道德一 ,弦诵之声,遍于族党,礼让之化,达于闾阎,民日迁善违罪而不自知,而古道其再见于今乎…… 乡约固足以息争矣,然长者得以读其法,而子弟不可以无教也。莫若一约之内,共立社学以豫乎童蒙之训,则礼教相向,庶乎道德共可一矣。
——摘自(明)章潢《图书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4分)
(2)任选上述两项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大体可以看出工业门类从出口加工型向进口替代型转变,逐渐丰富,但始终以轻工业为主;并且早期自然资源和政策、制度的作用显著;随着港口和铁路的建设,交通运输体系的变迁刺激并促进了沿线工业产业范式的转型;同时国人对“实业”认知逐步转变,观念作用凸显;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大城市进一步汇集了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原材料、交通、市场及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对工业的吸引力增强,城市工业发展显著且地域不断扩大。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同时服务于国、内外市场,受国内、外市场的波动而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因素成为影响工业发展和分布的主导因素。
——摘编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财政革命”所带来的财政变革对英国赢得与欧洲大陆国家的战争、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国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无疑是英国在“财政革命”中取得的最显著成就。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威的确立、完善的税收体系、有效的借贷机构和偿债基金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借贷信誉,增强了公众对政府和国债的信心;股份公司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国家财政与个人资本结合起来,促进了国家借贷市场的繁荣,保证了国债制度的正常运营。国债制度对18世纪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荣苏《“财政革命”与英国政治发展研究(1660-1763)
材料二
英国国家信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低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本由英国国家信用与黄金的可自由兑换两方面共同支撑。一旦国家信用出现问题,黄金的可自由兑换成为英国维持金本位制的唯一手段,也使得英国维持金本位制的成本大幅上升,最终在一战后为维持金本位制,即勉强负担霸权成本,英国霸权衰落。英国霸权衰落的逻辑链条是,国内经济实力萎缩叠加国际上的军事力量受重创——国家信用低落——不断上升的霸权成本耗尽国家信用——资本(黄金)流出——霸权衰落。
——摘编自李黎明《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
材料三
表2 西方学者界定的世界经济霸权国家及其周期
荷兰 英国 美国
布罗代尔 1610-1790 1815-1929 1929至今
沃勒斯坦 1575-1672 1789-1897 1897至今
莫德尔斯基 1609-1688 1714-1792 1945至今
金德尔伯格 17世纪 1770-1870 1945-1971
阿瑞吉及其合作者 17 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 18 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
——摘编自蔡一鸣《世界经济霸权周期:一个一国模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崛起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英国霸权的衰落。(6分)
(3)综上,谈谈近现代大国经济霸权周期给我们的启示。(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被党和人民赋予艰巨的历史任务,即要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指导。报刊为此作出巨大贡献,如: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栏;号召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最具代表的著作,是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充分学习、认识和研究,把它与我国实际国情以及革命经验充分融合之后的中国化产物。《矛盾论》和《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理论与体系构建的创新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当时的报刊对"两论"进行广泛刊登,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C D A C B C D B A A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举措:实施保甲制度;制定并执行乡约制度;设立社仓制度;开展社学教育。(4分)
(2)选择并简析影响:
实施保甲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维护了社会治安,有助于稳定政治秩序;
制定并执行乡约制度:强化了儒家伦理,促进了社会教化,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设立社仓制度:发挥了社会保障作用,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助于防灾减灾;
开展社学教育:促进了社会教化,有助于文化传承,有利于社会稳定。
(从上述四项中任意选择两项作答即可,每项4分,共8分,言之成理即可)
18.【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深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形成了对廉价工业品(如棉纱、布匹、火柴等)的需求。民族资本家创办了大量轻工业企业,如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面粉厂等,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初步发展。但国内市场的分散性和购买力低下制约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导致消费能力有限,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同时,封建势力的盘剥、地方割据的阻碍,使得国内统一市场难以形成,工业产品难以顺畅流通,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国际市场为中国近代工业提供了技术、设备和部分销售渠道。洋务运动时期,企业通过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启了工业化尝试;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产品得以进入部分国际市场,迎来“短暂春天”。但国际市场的不平等竞争也对中国工业形成巨大冲击。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协定关税、租界等特权,廉价的外国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挤压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同时,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供应体系,工业发展依赖外资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上可知,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影响,使中国近代工业形成了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工业结构上,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且多依赖外部技术;地域分布上,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便于利用国际市场和交通优势;发展过程中,既受国内封建势力束缚,又遭外国资本压迫,始终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结论:综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是国内外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市场的冲击与国内市场的局限相互交织,使其在艰难曲折中前行,既无法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难以突破国内市场的束缚,最终未能走上独立发展的工业化道路。(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19.【答案】
(1)主要因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圈地运动的开展;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国债制度为核心的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简要评述: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减弱,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美国、德国,后来是苏联,纷纷崛起,促进了国际格局的演变;以英镑为核心的金本位制逐渐不能维持,最终崩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6分)
(3)启示:近现代大国崛起一般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领先于世界潮流,具有先进性;但崛起后要根据时代发展随时调整国家策略,否则便会衰落下去。(4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
(1)特点:着眼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结合;以报刊作为主要载体;以《矛盾论》和《实践论》为主要代表。(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新中国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引了方向;塑造了主流价值观与社会共识;培养了无产阶级干部队伍;巩固了党和国家的群众基础。(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