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08: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我是一个diàn(  )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qī(  )压,衙门差役的横(  )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  )门户”。我念过私shú(  ),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  )西借来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佃农  含辛茹苦  汉马功劳 名正言顺
B.劳碌   风尘仆仆  寥寥无几 不缀劳作
C.私塾  崭露头角  消声匿迹  支撑门户
D.慰勉   无可奈何  风餐露宿 开国元勋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初至,合肥骆岗公园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前来游园的人络绎不绝。
B. 母亲的一生是在辛劳艰苦中度过的,可她总是任劳任怨,对儿女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
C. 爷爷待人宽厚仁慈,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是我精神上的导师。
D. 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在上午第一节课就昏倒了。
小语为袁隆平拟写了一段介绍文字,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甲】同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袁隆平带领研究人员,经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最终研发出杂交水稻,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大幅提高。这既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难题,也帮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乙】为确保世界粮食供给和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4.【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6.按照课文的逻辑顺序排列下列句子。
①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
③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④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⑤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7.“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
(2)“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这两天很多网友都有此感受。因为母亲节的缘故,不少网友选择在网上“晒妈”,赞颂母亲的诗句、和老妈的合照让人应接不暇,不少网友感叹“朋友圈被各种妈妈占领了”。母亲节网上“晒妈”行为是虚荣还是孝顺?请发表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00字以内)
阅读理解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问题。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 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 (强壮、强健、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勉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贵重、宝贵、珍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⑩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9.依据课文,在括号里选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10.结合选文,概述母亲对我产生的影响。
11.结合加点字,赏析选文第一段划线句。
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12.“母亲是一个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13.“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里“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 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再看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是不是一个主观意象 你必须靠想象,才能“看见”三千丈长的白发,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是超现实的事物,当然是主观意象。说到李白的主观意象,也等于说到李白诗的要害,他诗中很多奇异的感觉,多数要拜主观意象所赐。
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台,人们正是不喜欢它们的中立、无倾向,才不得不求助各种思想的解释或引导。文学显得慷慨大方,愿意为事实或事象,提供最契合读者本心的诸多启示。文学要想利用这些事实或事象,就必须赋予它们倾向,让事实或事象拥有情感或立场。客观意象也是一些事实,也需要通过赋予情感或立场才能成为文学。一旦用客观意象写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客观意象拥有倾向,不再中立。
比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你看他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每一句都是一个景,都是客观意象。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读到“夕阳西下”,就不再往下读,或诗到此句就结束,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 我前面说过,文学一定是有倾向的。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断肠人在天涯”,没有表达出愁绪,前面写的所有客观意象,也都变得一无用处。为了让这些客观意象派上用场,他添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了深切的情感,让其前面写的客观意象,统统檠上了情感之色。等你回头再读时,这些客观意象仿佛原本就饱含情感似的,变得不再客观、中立。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定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染上情感或立场之色。
(摘编自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1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往往在诗歌中以抒情手段虚化山水田园的状貌与姿态,重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
B.“立象尽意”可以很好地传达精微玄妙的事物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先民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不仅仅局限于诗歌。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
D.相较其他古籍,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阅读古典诗歌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5.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钟嵘《诗品》中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也道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B.材料二对比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
C.两则材料中的“主观意象”的内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诗人心境与志趣的客观物象,材料二指非现实的想象或内心图景。
D.两则材料论证方法多样,除了都运用了例证法外,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理论。
16.以下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染色”理论的一项是( )
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17.材料二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上体现出“讲稿”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王安石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园诗话》指出该诗脱胎于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并认为王诗更好。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够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阅读也就只能成了一种奢望。好的读书环境应该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你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作,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脱离了北京那种躁动的生活环境,哈尔滨的相对宁静让我觉得格外舒适。在北京的三年中,读了很多“热点”和“潮流”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劳伦斯、米兰·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着去阅读的,其实读后觉得他们并不像人们推崇的那么伟大。
我刚来哈尔滨时,住在省图书馆附近。那时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满洲国》的动机。我在省图办了一个借阅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几次,查阅关于“满洲国”的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有的时候懒得回家做饭,从省图出来就进了附近的小餐馆,吃上一盘水饺,或者是一个玉米面菜团子。街市是热闹的,可人一旦进入读书状态,所有的热闹似乎都与己无关了。由于沉浸在对“满洲国”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觉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长袍马褂,某个门脸俗艳的铺子是那个时代的妓院,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留意“满洲国”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也阅读其他的书籍。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着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这时我已经不喜欢读那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的书籍了,我重拾经典著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红与黑》、《悲惨世界》、《鱼王》等作品,同时也读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话作品,觉得它们真是好,它们的魅力有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读书之余,有的时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边,我喜欢黄昏时去,倚着江畔的栏杆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时,水面的波光就会变成金黄色,好像江上游着一群一群的金鱼。
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它一年之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读书的好时节。夜晚,你坐在灯下,听着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感受着室内有如春天般的温暖,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都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手中握着一卷书,会更加的思绪翩翩。这种时候你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地读,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所以我每年创作力最旺盛的季节,就是冬季。大自然进入了休眠状态,再没有绿树红花了,但我的思维却空前活跃起来,不仅创作激情飞扬,而且爱大量地读书。我的枕畔,常同时摆着好几本书。比如读累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会马上拿起辛弃疾的诗词;被《日瓦戈医生》的沉重而压抑得要出现失眠的感觉时,赶紧读两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国那些好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乏优雅、闲适的气息。好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片飘舞的雪花,让人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哈尔滨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风;夏季,雷声常在城市的上空响起;秋季,林阴道上会堆积着金黄色的落叶,而冬季,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苍茫。读书写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着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随便踅进哪家咖啡馆呷上一杯咖啡,你会有一种格外温存的感觉。当然,你还可以到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着教堂的建筑,你会联想到那些总是给人带来一股博大、忧伤之气的俄罗斯文学。不过,在哈尔滨,这样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年代初疯狂的“动迁”建设中折损不少,好在现在政府意识到了历史遗迹对一座城市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幸免于难”。
我们在窗里读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不容易走进“自我”,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阳春白雪”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生活,使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对一个作家来讲,窗里与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
19.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窗里世界”和“窗外世界”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窗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开头写“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四段分别写到“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和“窗外飘飞的雪花”,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对“窗里世界”与“窗外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艺术创作作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以“学生学习”为例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佃 欺 hèng chēng 塾 nuó 2.D 3.D 4.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5.将“世界粮食供给”和“我国粮食安全”调换位置。6.②④⑤③① 7.(1)意思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都是这样的。
(2)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的,故“悄悄”更为传神。
(3)不行。因为“或”在这里表示两件事之中选做一件,换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
8.(1)D
(2)示例一:我认为这是虚荣行为。这些饱含亲情的照片、文字,到底有几位母亲能看到呢?如果母亲年龄偏大,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那么她很可能没有微信。那么网上分享照片、美文就和孝顺无关,而是为了向朋友展示自己多么孝顺,说到底还是一种虚荣。 示例二:我认为这是孝顺行为。现在的父母很多都会用微信了,而且,就算父母一开始不会用微信,借这个机会教教他们,既增进了和父母的感情,又让父母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岂不是一举两得?
9.强健、鼓励、宝贵、平凡
10.(1)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2)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3)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1.“亲眼看到”说明所描述的当时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是作者亲眼所见,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破破烂烂”“凶杀毒打”“哭声动天”等词语表现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农民的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更表现在这种环境下,母亲给我的正面的影响力之大。 12.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3.不能。前者表示已经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14.C 15.C 16.D
17.①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平易,多用短句。②循循善诱。利用问句,启发思考。③注重互动。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增强对话感。
18.①材料一认为,古人不重写实而重写意;材料二中提到的“染色”能够赋予客观意象以情感或立场。②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颜色和味道,王诗和《古乐府》诗相比,更为写意,王诗将梅花人格化,着意表现梅花的高洁和孤傲,情感更饱满,志趣更明晰。
19. ①窗里世界:在省图书馆查数据,读书;重读《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冬天夜晚读书,创作。
②窗外世界:松花江边看落日;观赏哈尔滨的四季美景;漫步中央大街;观看索菲亚大教堂。
20.①从作者身边环境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窗里窗外世界”这个话题,巧妙自然。
②为下文具体写“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的情境作必要的铺垫。
③从结构上看,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21.①写“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是为了反衬哈尔滨冬天室内的春天般的温暖和冬日夜读的惬意和幸福感。同时也形象地表明“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
②写“窗外飘飞的雪花”是为了交代是窗外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创作激情,也正面映衬了优雅、闲适的中国文学作品让作者“赏心悦目、滋润心田”;同时也表明“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