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1《江南的冬景》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1)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煮茗(míng)
蛰(zhé)居
曝(pù)背
亘古(gèn)
B
煊(xuàn)羊肉
赭(zhě)色
绿(lù)林豪客
给与
(j
)
C
乌桕(jiù)
恣(zì)意
谛(d
ì)听
正月(zhēng)
D
槎桠(chá
yā)
剥(bāo)花生
月晕(yùn)
间(jiàn)或
【试题详解】
【答案】
B
【解析】煊(xuān)羊肉
2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
B.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
D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试题详解】A炕B俱亡C乌篷小船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www.21-cn-jy.com
【试题详解】
【答案】B
【解析】不完整引用,引用内容做句子的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面不应用冒号。A项中冒号表提示下文。C项中感叹号表强烈的反问,D项“是否……沉寂”以及前面的主语都是“不知道”的宾语,整句是陈述。A.C.D三项标点运用均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
(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
,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若再要点些
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A.感受
交换
景象
B.铭记
变更
风景
C.记忆
变化
景物
D.铭刻
变迁
景致
【试题详解】
【答案】D
5.下列加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试题详解】
【答案】A
【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长。叹为观止: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之间。2·1·c·n·j·y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①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⑤①③②④
答案13、D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21cnjy.com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21·世纪
教育网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www-2-1-cnjy-com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2-1-c-n-j-y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答案B。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21
cnjy
com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道理上看,宋代统治者怎么会关心藏族人的生活呢?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答案C。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错无疑。21教育网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答案:A。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所犯错误同8题D项。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