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素材+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素材+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5:52:4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2025年4月4日,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本次公祭典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创伟业的美好愿景,从而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血脉认同、文化认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观看视频《陶片解密牛河梁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形成:
(1)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3)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4)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重要标志: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观看视频《良渚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良渚古城遗址的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及其意义,分析良渚古城的文明特征。
二、良渚古城与陶古都城
地点
考古发现
距今年代
意义
文明特征
城内外的墓地中随葬品的多寡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位于浙江余杭。
约5300—4300年。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内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台。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2.观看视频《陶寺遗址天文观象台》、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陶寺都城遗址的地点、距今年代、构造及其意义,分析陶寺都城的文明特征。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朱书符号陶壶
文明特征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地点:
位于山西襄汾。
距今年代:
约4300—4000年。
构造:
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
意义:
随葬品的多寡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彩绘龙纹陶盘
3.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历史价值: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在多元一体的特征。
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开始形成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
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玉饰器物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1.观察《传说中远古部落分布图》,阅读黄帝和炎帝介绍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远古时期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及其生活流域、距今时间和所属时期。
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记载的黄帝、蚩尤,以及尧、舜、禹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时期: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历史人物:
黄帝、炎帝和蚩尤等
生活流域:
黄河流域
距今时间:
五六千年前
三、远古的传说
2.观察地图和图片,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炎黄联盟的过程。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
炎黄联盟
炎帝和黄帝原来都生活在黄河上游一带,后来两大部落又都向中原发展。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爆发了阪泉之战。经过三场恶战,黄帝最后取得胜利。战败的炎帝表示愿意服从黄帝的领导,黄、炎部落结成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
炎帝部落 VS 黄帝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
黄帝战蚩尤
3.观察地图和漫画图片,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炎黄文明的奠基战是什么?交战双方分别是谁?结果如何?
涿鹿之战
结果: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
材料研读
(湖南省炎陵县鹿原坡)
炎帝陵
(陕西省宝鸡市南郊七公里处常羊山顶 )
黄帝陵
5.观看地图和人物图片,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传说中的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了哪些部落首领?



传位
传位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治理水患
实质:民主推选部族联盟首领的制度
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禅让制
6.观看人物图片,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传说中的尧、舜、禹的主要事迹,概述部族联盟首领传位的方式、实质。
大禹治水
用疏导的方法。
禹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方法:
故事:
尊称:
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三、远古的传说
8.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帝、黄帝、禹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传说中的人物,
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有高尚的品质,
受百姓的爱戴和后人敬仰。
共同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早期国家的形成
远古的传说
早期国家的历史遗存
炎黄联盟
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明社会的标志
过程: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黄子孙”
禅让制:推举贤德之人
尧、舜的品质和功绩
尧舜禹的禅让
大禹治水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1.在恩格斯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旨在强调(  )
A.政治斗争推动阶级分化 B.阶级分化推动国家产生
C.经济发展导致战争频繁 D.国家出现推动阶级分化
2.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部分墓地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也往往随葬陶鼓、玉钺、石磬、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  )
A.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B.玉器制作技艺高超
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农耕技术比较发达
3.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不断发现重要考古成果。最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型青铜面具、玉器等500余件文物,部分玉器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了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起源 B.动摇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地位
C.印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B
C
当堂达标
D
4.(成都中考)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
5.(盐城中考)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6.(兰州中考)相传尧当政的时候,滔天洪水横流天下,民无居处。后来 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没有进去看看,最终治水成功。( )
A.黄帝 B.舜 C.鲧 D.禹
A
D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绵延不绝体现了什么?
(1)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融合而成。
(2)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3)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与怀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了解炎黄部落联盟和华夏族的形成,理解中国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的合并与攻伐,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3.了解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4.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早期国家的形成;炎黄部落联盟,尧、舜、禹的禅让。
2.难点:社会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的产生;禅让制的实质,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自主学习】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逐步形成。以 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
2.文明起源的标志: 、阶级、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1)距今时间:约 年。
(2)发现地点: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
(3)古城概况:古城由 、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4)文明特征: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 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
2.陶寺古城
(1)距今时间:约 年。
(2)地点:陶寺古城遗址位于 。
(3)构造: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 的建筑材料。
(4)文明特征:城内的大型墓葬随葬陶鼓、石磬、玉钺、盘等器物,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中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严重。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 。
3.历史价值
(1)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在 的特征。
(2)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 的主体。
(3)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1)时代特征: 年前,我国进入 时期。
(2)主要部落: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 、黄帝、蚩尤等部落。
(3)联盟过程: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 展开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终蚩尤战败, 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4)影响: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首领传位给 之人。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2)大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 ”。
【合作探究】
1.传说与史实的关系。
2.大禹治水体现了哪些精神?
3.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当堂达标】
1.在恩格斯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旨在强调(  )
A.政治斗争推动阶级分化 B.阶级分化推动国家产生
C.经济发展导致战争频繁 D.国家出现推动阶级分化
2.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部分墓地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寺古城遗址大的墓葬也往往随葬陶鼓、玉钺、石磬、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  )
A.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B.玉器制作技艺高超
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农耕技术比较发达
3.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不断发现重要考古成果。最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型青铜面具、玉器等500余件文物,部分玉器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了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起源
B.动摇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地位
C.印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4.(成都中考)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
5.(盐城中考)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6.(兰州中考)相传尧当政的时候,滔天洪水横流天下,民无居处。后来 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没有进去看看,最终治水成功。( )
A.黄帝 B.舜 C.鲧 D.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绵延不绝体现了什么?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早期城市 王 早期国家 2.私有制 国家
二、1.(1)5300—4300 浙江余杭
(2)宫殿区
(3)社会阶级分化
(4)早期国家
2.(1)4300—4000
(2)山西襄汾
(3)陶质
(4)阶级分化 早期国家
3.(1)多元一体
(2)早期中华文明
(3)中原地区
三、1.(1)五六千 部落联盟
(2)炎帝
(3)阪泉 涿鹿 黄帝
(4)华夏族 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2.(1)贤德 (2)大禹
【合作探究】
1.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夸张地记述,里面大多有神话和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史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2.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炎帝和黄帝结为联盟,炎黄部众是中原地区主体居民,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源头所在,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成为融合中原部落的核心力量,它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因此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当堂达标】
1.B 2.C 3.D 4.A 5.A 6.D
7.(1)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融合而成。
(2)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3)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