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
尝试按诗歌的特点来读诗,读出诗的节律和音乐感。
⒉
引导学生赏析凝练、含蓄、形象的诗歌语言,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非逻辑性(思维跳跃性)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⒊
通过对三节诗顺序安排的探究尝试触摸诗人通过诗歌想表达的生活追求。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在美美的朗读中体验诗歌音乐性的特点。
⒈
情境导入
一两股冷空气,几场潇潇冷雨,气候正式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人说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一枚飘零的落叶中便可感受秋意,在凉意日甚的深秋时节,你们又从哪里感受到了秋意?
【学生可能回答】
小区里的丹桂飘香了。
山上的树叶变红了。
青桔子开始泛黄了。
……
在秋意渐浓,大地的色彩愈加丰富的美好日子里,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小诗——何其芳的《秋天》。
⒉
在自由读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
⑴“诗”还有一个动听的名称叫——“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从这个名字来看,诗就和歌不能分家,所以诗歌一定是适合朗读的。朗读相对于无声的阅读,其优点是发出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感,有一定的音乐性,能产生悦耳的效果。
现在,同学们不妨先放开声音自由地美美地读两遍诗,老师提两个要求:
⑴
利用自由读诗的机会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
②
尽量读出诗歌的节奏,让自己的朗读好听点。
⑵
在自由读诗的基础上请几个同学读诗,先一生读一节,一生读完另请一生点评,然后再请点评者接着读。教师以第一节诗为例指导学读出诗歌的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特别说明】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读诗,在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逐一朗读并点评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带着感情朗读,但在节奏停顿的处理上肯定有欠缺,教师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打出第一节诗的节奏处理并作示范朗读,特别是在节奏停顿处告诉学生朗读“音断气连”的处理技巧,使朗读更动听。
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引导学生赏析凝练、含蓄、形象的诗歌语言,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⒈
教师出示例句,师生共同赏析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地读了诗,通过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你们已经慢慢地沉醉在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美好的诗境中了。大家知道吗?诗歌的语言是文学园地里最精致最值得玩味的语言,我们不仅要美美地读诗,也要美美地赏诗,这首诗中有很多句子写的有意思,我试举一例,想和你们一起来赏析:
【教师举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教师设问:这个句子写的有点意思,你能说说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为什么说是“饱食过稻香”?“稻香”能“饱食”吗?
那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成“放下收割过稻谷的镰刀”?(多媒体展示)
学生比较赏析
【解析】“饱食”将镰刀拟人化,比“收割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能体现丰收的主题,同时赋予冷冰冰的“镰刀”人情味,仿佛这镰刀也让这丰收的喜悦场景给陶醉了。运用“稻香”一词,仿佛我们的鼻尖闻到了新收稻谷的香味,“稻香”显然比“稻谷”更能表现出丰收后农人无尽的喜悦和以及他们享受丰实生活的美好情趣。
在解析过程中形成板书
收获丰实的生活
⒉
师生共同赏析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先把学生找到的那些在表达上有跳跃性的或者存在着非逻辑性的诗句呈现出来,然后教师择要引导学生赏析。
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
①“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为什么说是“江面的冷雾”而不是“笼罩着冷雾的江面”?
②“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中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
③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为什么要“满载”而不用“覆盖”?
④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为什么说秋天
“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了秋天怎样的特点?”
⑤“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笛孔”是吹奏声音的,为什么却说是“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
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
( http: / / www.21cnjy.com )寐”是“睡梦”的意思,诗句中的“梦寐”一词该如何理解?还有,为何不说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心里”,而说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
⒊
以上这些问题,有两个问题是学生在读诗歌中普遍存在的疑惑,可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讨论。
①“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中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
②“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句中的“梦寐”一词如何理解?为何不说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心里”,而说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解析第一个问题】“收起青鳊鱼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乌桕叶的影子”,其一,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本体是“乌桕叶的影子”,喻体是“青鳊鱼”。其二,“青鳊鱼”的自然不如“乌桕叶”的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请看书中对“乌桕”的解释:“乌桕”也叫“桕树”,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所以,“乌桕叶”肯定更能表现秋天的意境。况且乌桕叶长在岸边,收起“乌桕叶的影子”自然要比收起“青鳊鱼的影子更符合生活逻辑。其三,收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暗示捕鱼不多,这与后面的“满载”和“轻轻”都相照应。其四,“乌桕叶影子”朦胧而有诗意,更符合诗歌含蓄而形象的审美要求。
在解析的过程中形成板书:收获悠闲的情趣。
【解析第二个问题】在诗的第三节,诗人用“更寥
( http: / / www.21cnjy.com )阔”、“更清洌”等词语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宁静、更悠远的秋天的意境。这里的“更寥阔”、“更清洌”一方面是秋天自然之境的自然呈现,同时也是在与“满流着的香与热的夏夜”的对比中体验到了。在这样宁静而悠远的深秋的晚上,牧羊女自然会牵挂她心里思念的那个人,也许那个人今晚就进入了她的梦里,所以这里的“梦寐”强调了她思念的强烈。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少女的眼睛不仅能传达心事,少女含着心事的忧伤的眼眸更是美的象征。综上所析,“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不仅更能表现出牧羊女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同时使诗歌更具美的意蕴。
在解析的过程中形成板书:收获朦胧的爱情。
(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诗歌通过跳跃性的语言所营造的独具一格的诗境,但不要将答案强塞给学生)
(三)探究诗人安排写景顺序的用意,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⒈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时候就是一个摄影师,用他的优美的文笔捕捉他心中最美的风景。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三幅美丽的秋景图:农家小院里的丰实的秋天,小渔船上悠闲的秋天,牧羊女眼里朦胧的秋天。你认为这三节诗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惑
【解析】这三幅画面,看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列组合,而且,诗歌所描绘的场景、画面,也的确都体现了秋天的乡村独具的清净、清远、清甜、轻柔的特点。但毋庸置疑,诗歌的画面愈来愈宁静、寥阔,悠远,从表现的主题来看,从收获“丰实的生活”到“悠闲的情调”到“朦胧的爱情”。从物质到精神到理想,从现在到未来。这样安排,让我们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更在意的应该不是物质上的收获,而是秋天独具的韵味和氛围带给人的情感上的冲击和回味,而这种情绪上的体验,更能撩拨起二十岁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情感,也让诗歌更含蓄、更空灵,更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这样安排也符合何其芳早期诗歌的创作特点。这首诗选自何其芳的第一本诗集《预言》,诗人早期写诗注意对诗歌色彩美、含蓄美和朦胧情调的追求,他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在何其芳的创作过程中,浮现在他心灵的原来就有一些颜色,一些图案,再加上对这种“镜花水月”的情调的追求,给读者以更丰富的想象天地和咀嚼后留有余味的美的感觉。
(四)让学生尝试不借助课文,在美美的诵读中再次体验诗歌的情境,结束教学。
(五)布置作业
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将其扩写成一段精美的写景的文字。通过美美地朗读感受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的不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