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载体,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整个过程中,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这种发现理解最为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学习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6分钟) 1.同学们,你们平时上学是步行还是乘车?这段路有多长?你每次用的时间都一样吗?大家都是同时到校吗? 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了解到,由于很多原因,同学们到校的时间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的又一个殿堂,去探索行程问题的奥秘。同学们,有兴趣吗? 2.教师引入行程问题有三个基本概念。(板书课题) 1.认真听取教师提出的情境问题,同学间自由交流。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口算。 80×5= 12×7= 31×30= 110×4= 300×30= 22×5= 50×31= 90×50= 答案:400 84 930 440 9000 110 1550 4500 2.填一填。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距离140千米的乙地,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则速度是( ),时间是( ),路程是( )。 答案:35千米/时 4小时 140千米 3.判断。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时,“ 110 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小时行 110 千米。( ) (2)时间÷路程=速度。( ) (3)飞机飞行的速度为 12 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80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答案:(1)√ (2)× (3)× 4.一辆客车的速度是36千米每小时,从甲城到乙城坐车用了6小时,甲城距乙城有多远? 答案:36×6=216(千米) 答:甲城距乙城有216千米。 5.提出一个已知时间和速度,求路程的问题。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适时点拨、提醒。 答案:小明早上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行驶900米,半小时后到学校,小明家距学校多远? 900÷2=450(米) 答:小明家距学校450米。
二 分析探究,掌握新知。 (17分钟) 1.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5: (1)根据题意自主尝试解答。 (2)教学“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叫做时间。 2.教学速度的读写法。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5千米,可以写作“35千米/时”。 “35千米/时”读作“35千米每时”,“/”读作“每”。 3.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在例5中,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小时行225米叫做速度,4小时和10分钟叫做时间,行的距离叫做路程,大家能用一个式子表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4.组织学生总结。 如何求路程? 如何求时间? 如何求速度? 1.(1)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 (2)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2.正确读出速度、书写速度。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 速度×时间=路程 4.进一步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 巩固练习。 (15分钟) 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把握好教材,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新课伊始,创设递进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表达。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飞机飞行之快、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不是单一地给出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