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 山行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 山行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9:06:4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作者简介

精读课文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积累描写秋景的经典诗句,了解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文学的认同感与喜爱之情。
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山行》,结合注释理解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等词句的意思。
通过梳理 “远上寒山 — 白云生处 — 停车枫林” 的描写顺序,理清诗歌从 “远景” 到 “近景”、从 “行走” 到 “驻足” 的观察逻辑,培养有序感知事物的思维习惯。
结合诗句想象 “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构成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秋景的优美意境。
激趣导入
查阅字典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结合注释
借助插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结合注释
借助插图
查阅字典
联系生活
结合注释
借助插图
迁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山行》
学习《山行》
山 行
杜牧(803—853)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主要作品:《阿房宫赋》《江南春》《泊秦淮》《清明》等。
在山中行走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学习《山行》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
白 云
山 径
人家
枫林
霜叶
借助注释,理解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习《山行》
远上①寒山②石径③斜④,
白云生⑤处有人家。
注释
—————————————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用石板铺成的小路。
【斜】曲折向前延伸。
【生】产生,生出。
停车坐①爱枫林晚②,
霜叶③红于④二月花。
注释
——————————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学习《山行》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学习《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学习《山行》
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内心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学习《山行》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山行》
fēnɡ
jìnɡ
xié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hán
学写字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山行
眺望远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驻足欣赏
枫林
霜叶
秋比春美
结构梳理
山行
拓展延伸
默写《山行》,同桌互评、修改。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推选优秀书写作品,全班展评。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古诗三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文化自信
深入感受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秋天山林的独特之美,体会古典诗歌 “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积累描写秋景的经典诗句,了解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文学的认同感与喜爱之情。
(二)语言运用
正确认读 “斜、寒、径、生、枫、霜” 等生字,规范书写 “斜、寒、径”(重点指导 “斜” 的左右结构、“寒” 的上下结构笔顺);
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山行》,结合注释理解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等词句的意思;
尝试运用诗中描写景物的方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身边的秋景(如 “校园里的银杏叶像小扇子”)。
(三)思维能力
通过梳理 “远上寒山 — 白云生处 — 停车枫林” 的描写顺序,理清诗歌从 “远景” 到 “近景”、从 “行走” 到 “驻足” 的观察逻辑,培养有序感知事物的思维习惯;
对比 “霜叶” 与 “二月花” 的色彩、形态差异,分析诗人用 “红于” 而非 “红如” 的表达效果,提升对比分析与语言鉴赏的思维能力。
(四)审美创造
结合诗句想象 “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构成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秋景的优美意境;
尝试用绘画、彩色卡纸拼贴等方式将诗中的秋景转化为视觉形象,或用简短的文字续写 “诗人停车后看到的更多秋景”,激发审美表达与创意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读并书写本课生字,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梳理诗歌的观察顺序,感受秋景之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中 “生” 的含义(“生出、缭绕”,而非 “生活”);
体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蕴含的诗人对秋景的喜爱之情,理解 “以春衬秋” 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方法(5 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枫叶图片或实物,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片叶子,你们能想到哪个季节?在秋天,除了枫叶,你们还见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唤起对秋景的生活经验)
回顾学法:“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用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结合注释、借助插图、查阅字典、联系生活)
明确任务:“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去感受他笔下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课题《山行》及作者 “杜牧”,指导 “牧” 的读音 [m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7 分钟)
自由朗读:播放古诗范读音频,学生轻声跟读;随后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重点关注 “斜”[xié]、“生”[shēng]、“枫”[fēng]、“霜”[shuāng])、读通诗句、读出停顿(可标注 “/”,如 “远上 / 寒山 / 石径斜,白云 / 生处 / 有人家”)。
字词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 “斜、寒、径、生、枫、霜”,指名认读、组词(如 “小径、枫叶、寒霜”);
重点指导书写 “斜”(左右结构,右边 “斗” 的笔顺:点、点、横、竖)和 “寒”(上下结构,中间是 “宀”+“二”+“人”,底部是 “灬”,强调不要漏写 “二”),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2 遍,教师巡视指导。
整体提问:“读完这首诗,你们看到了诗中有哪些景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三)精读诗句,理解感悟(15 分钟)
1. 学习前两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助注释解词:出示注释(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③石径:用石板铺成的小路;④斜:曲折向前延伸;⑤生:产生,生出),学生自主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同桌互相交流。
想象画面:“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远上寒山石径斜’,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一条石板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的山上延伸,山上的树叶有的黄了、有的红了,因为是深秋,所以感觉有一丝丝凉意);“‘白云生处有人家’又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白云缭绕的山腰上,隐约能看到几户人家的屋顶,特别像仙境)。
分析观察视角:“诗人是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看这些景物吗?从‘远上’这个词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诗人是 “向远处走” 的视角,先看到远处的寒山和石径,再看到高处白云里的人家,是 “由远及高” 的观察顺序)。
2. 学习后两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突破关键词:
提问:“诗人为什么要停车?”(引导学生找到 “坐”,结合注释理解 “坐” 是 “因为” 的意思,诗人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树林);
对比理解 “红于”:“‘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换成‘霜叶红如二月花’,意思有什么不一样?”(“红如” 是 “像二月花一样红”,“红于” 是 “比二月花还红”,突出霜叶的色彩更鲜艳、更热烈)。
体会情感:“春天的二月花很鲜艳,诗人却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美,这说明诗人对秋天的枫树林有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对霜叶的赞美)。
朗读升华:播放山林秋景动画,学生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要求读出对枫树林的喜爱、对霜叶的赞叹之情(语速稍慢,“爱”“红于” 可重读)。
3. 整体梳理,把握情感
串联画面:“把四句诗的画面连起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林秋色图?”(师生共同梳理:深秋时节,诗人沿着弯曲的石板小路向寒山深处走去,看到白云缭绕处有几户人家;傍晚时分,看到火红的枫树林,忍不住停车欣赏,觉得经霜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
明确情感:“从这幅画面里,你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爱秋天、赞美秋景)。
(四)朗读背诵,巩固积累(5 分钟)
多样朗读:
分组朗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最后齐读全诗;
配乐背诵:学生闭上眼睛,伴着《秋日私语》轻音乐,尝试背诵古诗,教师提示关键词(如 “远上 — 白云 — 停车 — 霜叶”)。
背诵检查:指名 3-4 名学生单独背诵,其他学生评价 “是否流利、有没有漏字”;全班齐背,要求背出节奏和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5 分钟)
仿写练说:“诗人用‘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出了秋景的美,你们能模仿这种方法,说说身边的秋景吗?比如‘银杏叶黄于______’‘桂花香于______’”(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填空,如 “银杏叶黄于小扇子”“桂花香于茉莉花”)。
创意表达:“选择一种方式表达你对《山行》的喜爱:①画一幅《山行》的秋景图;②写 3-5 句话描述诗中的画面;③把《山行》编成一段小故事讲给家人听。”(学生任选一项,课下完成,下节课分享)。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回顾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山行》,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如 “认识了‘斜、寒’等生字”“知道了诗人是因为喜爱枫树林才停车”“学会了用‘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总结升华:“秋天不仅有落叶,还有火红的枫叶、洁白的白云,就像诗里写的那样美丽。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杜牧一样,用心观察身边的景色,发现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山行》课后同步练习
基础字词题。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hán shān shí jìnɡ fēnɡ yè shuānɡ yè
( ) ( )( ) ( )
二、选择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填序号。
(1)远上寒山石径斜( )A. 歪斜,不端正 B. 曲折延伸
(2)白云生处有人家( )A. 出生,诞生 B. 产生,缭绕
(3)停车坐爱枫林晚( )A. 因为 B. 坐下
三、按要求填空,体会诗句特点
《山行》中描写诗人看到的秋景的诗句是 “ ,”;描写诗人因美景停下脚步的诗句是 “ ,”,从这句诗能感受到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的喜爱之情。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意思是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更红”。( )
(2)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因为诗中提到了 “二月花”。( )
(3)诗人杜牧被后人称为 “小杜”,他和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
五、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一写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画面。
参考答案
寒山;石径;枫叶;霜叶(解析:注意 “寒” 字上下结构,底部是 “灬”,不要漏写中间的 “二”;“径” 是双人旁,不是单人旁)
(1)B;(2)B;(3)A(解析:“斜” 在诗中形容山路曲折,而非 “歪斜”;“生” 描绘白云缭绕的动态,不是 “出生”;“坐” 是 “因为” 的意思,体现停车的原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枫树林(或 “秋天的美景”)
(1)√;(2)×(解析:诗中 “寒山、霜叶” 等词表明描写的是深秋景色,“二月花” 是用来对比突出霜叶的红);(3)√
示例:深秋的傍晚,枫树林像被染上了火红的颜料,一片片枫叶挂在枝头,风一吹轻轻摇晃,那鲜艳的红色比春天二月里盛开的花朵还要耀眼,看得人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