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守( ) 岸芷汀兰( ) 浩浩汤汤( )
朝晖( ) 樯倾楫摧( ) 忧谗畏讥( )
衔远山( ) 日星隐曜( ) 宠辱偕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观夫巴陵胜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横无际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朝晖夕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则北通巫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迁客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连月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日星隐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2)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4)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5)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 )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越明年 古义:( ) 今义:( )
(2)去国怀乡 古义:( ) 今义:( )
(3)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 今义:( )
(4)沙鸥翔集 古义:( ) 今义:( )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 今义:( )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 )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生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8.课文名句默写。
(1)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乎!
(3)《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景化默写)看见银杏树叶纷纷落下,小广赞美不已,小深却兀自感伤。一旁的小华感叹道:“你俩应该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达胸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0、九年级(2)班举办了“语文,心灵的栖息地”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智解汉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些汉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水+水+水=淼”令人不禁想起“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请开动脑筋,说说下面汉字的意蕴。
①“口+口+口=品”令人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木+木=森”令人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趣赏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下面是几副有关名胜的对联,请参照示例,任选一副进行赏析。
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赏析示例: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洞庭山水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前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①杭州西湖岳王庙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②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百废具兴 具:
(2)宠辱偕忘 宠: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文:
13.课文第3、4段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5“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指出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并简要分析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仲淹遭母忧①,寓居城下,晏公请掌府学②。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③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④云:“适疲倦,暂就枕耳。”仲淹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仲淹即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⑤。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⑥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注释】①母忧:母亲的丧事。②府学:古代府级官办教育机构。③诇(xiòng):
刺探,察看。④绐(dài):撒谎。⑤辐凑:车辐凑集于毂上,比喻人或物集聚一处。⑥场屋:科举考场。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见有先寝者 怀民亦未寝
B.往往潜至斋舍诇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其人亦妄对 对子骂父
D.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 一狼仍从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短文用“总—分”的结构,前两句先交代范仲淹“掌学”的原因,并概括其“掌学”的主要特点,为下文具体叙述做铺垫。
B.短文举范仲淹认真察问、惩罚“先寝者”和“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的具体事例,照应前文中的“有法度”和“以身先之”,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C.最后两句,概括范仲淹“掌学”产生的良好教育效果,简洁凝练,深化了主旨。
D.“以身先之”,容易让人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仲淹即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
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役千夫/吾日三省吾身
B.以惠贫者/甚矣,汝之不惠
C.是岁/斯是陋室
D.民不流徙/从流飘荡
2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希文乃纵民竞渡 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自春至夏 居民空巷出游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zhé zhǐ shāng huī jí chán xián yào xié 2.(1)因罪贬谪流放 , 出任外官
(2)美好 (3)边际 (4)日光 (5)如此……那么 (6)贬谪、降职 (7)指天气放晴 (8)光芒 3.(1)“具”同“俱”,全,皆 (2)“属”同“嘱”,嘱托 4.(1)和乐 和暖,和煦 (2)看 景象 (3)至、到达 极点 尽头 (4)有时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5)表目的,来 因为 5.(1)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2)指国都 国家 (3)日光 景致、风景 (4)停息 泛指聚集 (5)如果没有 微小 6.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7.C 8.(1)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1)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2)(有时)阴雨连绵不断,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3)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4)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10.(1)①茶要一口一口地品,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 ②“孤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
(2)[示例一]①这副对联用“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忠骨”和“佞臣”的对比,歌颂了岳飞的英雄气节,鞭挞了秦桧的奸佞无耻。[示例二]②这副对联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来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的壮丽景色,用海水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来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11、(1)具:同“俱”,全,都,皆。 (2)宠:荣耀。
12、(1)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13、第3段描绘了“淫雨霏霏”时的“洞庭风雨图”,蕴含着作者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描绘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时的“洞庭春晴图”,蕴含着作者心旷神怡、遗忘得失荣辱的乐观情怀。
14.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15.①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以及希望自己能与“古仁人”同道的远大抱负。②对朋友的劝勉与安慰。③因没有志同道合之人而无奈的感情。
16.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7.C 18。A
19.(1)范仲淹马上取来书问他,那个人不能对答,于是惩罚了他。(2)后来,宋代人在考场、朝廷上获得文学名声的,大多是范仲淹教出来的。
20.A
21、希文乃纵民竞渡 /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自春至夏 /居民空巷出游
22.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中,范仲淹在饥荒之年,用“纵民竞渡”和大兴土木的方法恢复当地经济,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