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形成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阶级产生
产生剩余产品
上层:统治者掌握公共权力
下层:被统治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明起源过程印证:
相关史事: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理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白玉猪龙
早期国家形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文明起源地——良渚古城(长江流域)
1.概况: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距今约 年。
浙江余杭
5300-4300
(1)古城构造:宫殿区、内城、外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2)水利系统:人工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水利工程。
(3)内城高台: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人工)。
社会特点:①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依据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文明起源地——良渚古城(长江流域)
1.概况: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距今约 年。
浙江余杭
5300-4300
2.考古发现
(4)墓葬:贵族墓地随葬品有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普通墓葬随葬品稀少。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社会特点:③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实证!
社会特点:②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文明起源地——陶寺古城(黄河流域)
1.概况: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
陶寺古城面积达 ,城内有 环绕的 。
山西襄汾
4300-4000年
280万平方米
围墙
宫城
考古发现一: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社会特点:①王权发达,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强
考古发现二: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社会特点:②社会地位差异显著,贫富差距、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文明起源地——陶寺古城(黄河流域)
1.概况: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
陶寺古城面积达 ,城内有 环绕的 。
山西襄汾
4300-4000年
280万平方米
围墙
宫城
考古发现三:陶寺先民将陶寺遗址东部的自然景观塔儿山和人工夯土建筑体结合,创造性修建了观象台。
社会特点:③可能会观测天象,确定节气
考古发现四:朱书符号的陶壶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社会特点:④可能会使用文字,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对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有学者从陶寺都城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时间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尧的都城。
文明起源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思考:从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都发现了墓葬随葬品
出现私有制
随葬品数量都有显著差别
出现阶级分化
出现了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时间:
地点:
距今约4300-4000年
特点:
黄河中游的山西襄汾
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陶寺遗址阙门复原像
石磐
彩绘龙纹陶盘
玉兽面
陶寺古城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有阶级分化的等级社会。
已会观测天象,确定节气,制定历法。
墓葬遗址分布
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对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朱书扁壶
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目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观象台遗址复原图
陶寺古城
问题: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的思考》
1.从南到北,分布广泛;
2.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自成一系(本土性)
4.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起源众多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中原地区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
多元一体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汉族
炎帝
蚩尤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人文初祖
河南郑州炎黄二帝雕像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禅让制
远古的传说
思考:列举黄帝之后有名的部落首领?通过什么制度产生?标准是什么?
1.人物:
尧、舜、禹
2.制度:
3.标准:
4.实质: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小伙子我看好你!
接下来看你的了!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
治水有功解除水患
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
禅让
原则:选贤举能
2.陶寺古城
大禹治水雕像石拓片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学习大禹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禅让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三、远古的传说
1.时期
1.良渚古城
2.陶寺都城
3.禅让制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会末期
2.炎黄 联盟
汉族
华夏族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国家和文明;
多元一体产生
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出现----国家机器出现----早期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课堂小结
1.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出土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多组高等级建筑,良渚古城遗址墓葬群出土随葬品的差异也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表明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 ( )
A.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文明史获得认可
C.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D.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高
2.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
A.姜寨聚落遗址中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3.(史料实证)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 西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和两处墓地,大 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陶盘等表明墓 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 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4.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牧野 B.长平
C.涿鹿 D.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