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奇妙纷呈的数据 教学设计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奇妙纷呈的数据 教学设计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02 16: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无处不在的数据
第一节 奇妙纷呈的数据
教学目标
了解数据在文字出现前的记录方式(刻痕记事、结绳记事);知道数据载体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通过VR体验、实物模拟、小组讨论,感受古人记录数据的智慧,培养观察与推理能力。
激发对数据起源的兴趣,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培养对信息科技的初步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刻痕记事和结绳记事的作用与原理。
难点: 理解抽象刻痕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编码的雏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VR视频片段、绳子、小木片、笔(模拟尖锐石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设计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5分钟) 1. 播放“原始部落”VR视频片段。
2. 提问:“同学们,没有文字,古人如何记录捕捉3头野猪、借出5只兔子?”
3. 肯定学生的猜想,引出课题。 1. 观看视频,沉浸体验。
2. 思考回答(“画下来”、“做记号”、“打结”)。
3. 明确学习主题。 利用VR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快速吸引注意力,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切入主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20分钟) 活动一:结绳记事
1. 讲述教材P3结绳记事规则。
2. 提问:“从规则里发现了什么?”(引导关注“不同绳子”和“打结/解结”规则)。
3. 组织活动:分发绳子,完成三个记录任务(捕野猪、借兔子、还兔子)。
4. 巡视指导,请小组展示。
活动二:刻痕记事
1. 展示“许昌人”骨片刻痕图片。
2. 提问:“这7道刻痕可能记录了什么?”
3. 引导讨论要符合远古生活场景。
4. 小结:“数据记录和解读都需要在特定环境中才有意义。” 1. 听讲理解规则。
2. 回答:“不同的东西用不同的绳子”、“增加打结,减少解结”。
3. 小组合作,动手打结记录。
4. 展示解释记录结果。
1. 观察图片,感受历史。
2. 小组讨论、合理推测(7天、7头牛…)。
3. 分享推测结果和理由。
4. 理解数据与上下文的关系。 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深刻体会“规则”在数据记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角色扮演和开放性问题,激发探究欲,理解数据记录的抽象性和语境依赖性。
三、拓展延伸构建体系 (5分钟) 1. 提问:“信息越来越多,结绳刻痕不够用了怎么办?”
2. 简介数据载体演变:竹简(展示《天回医简》)→纸张(蔡伦造纸术)→计算机。
3. 总结升华:“变的是载体和速度,不变的是人类记录信息、传承文明的初心。” 1. 跟随提问思考。
2. 观看图片,聆听讲解,建立宏观认识。
3. 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 将点状知识串联成线,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古今对比,体会信息科技发展,培养科技人文素养。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分钟)
总结本节课核心内容
布置作业:
- 基础性作业(必做): 观察家中3种记录数据的物品(日历、账本等),思考记录内容与方法。
- 实践性作业(选做): 尝试用“结绳”或“刻痕”法记录一件本周开心小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奇妙纷呈的数据
原始的数据记录:
结绳记事 -> 规则(最早的“编码”)
刻痕记事 -> 意义(需结合“上下文”)
数据的载体演变:
骨片/竹简(重) -> 纸张(轻) -> 计算机(快、多)
(变:载体与速度 不变:记录与传承)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了“数据”这一抽象概念的难度。
网络检索环节部分学生关键词提取能力较弱,下次课可提前准备“检索提示卡”作为支架,以提高效率。
时间安排上前半部分略显紧凑,可适当精简分类游戏,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的讨论与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