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形式多样的数据 教学设计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形式多样的数据 教学设计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02 16: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第二节形式多样的数据
教学目标
理解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能辨别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数据;初步理解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知道计算机能处理哪些数据。
通过图片分析、检索验证、分类讨论等方法,学会发现和辨别数据;通过查看文件属性,初步接触“元数据”的概念。
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巨大价值,关注我国科技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数据的定义和多样性;辨别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理解“数据”与“数字设备”的区别(如“手机”不是数据,手机里的“照片”才是数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属性信息的图片文件若干、学生用计算机、学习任务单(包含分类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5分钟) 1. 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古老的记事方法?它们记录的是什么?(结绳记事、刻痕记事,记录的是数据)
2. 情境引入:播放课本P12对话(博士爷爷和欢欢)。博士爷爷说:“只要记录和保存下来的,都可以称之为数据。”那么,数据有哪些形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形式多样的数据》。 1.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2. 聆听对话,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温故知新,从已知概念引出新内容。通过教材人物对话自然导入,保持教学连贯性。
二、新知探究 (20分钟) - - -
活动一:火眼金睛识数据(高铁图片分析) 1. 出示任务:展示课本P12两幅高铁图片,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两列高铁是哪国的?”
2. 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制定探究策略:①使用搜图功能;②若无法确定,则聚焦图片中的文字数据(如车身上的型号、标志等)。
3. 组织分享:请学生分享检索结果和高铁背后的故事(如列车名称、所属国家、最高时速等)。 1. 观察图片,思考解决方法。
2.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检索工具验证猜想。
3. 分享探究成果,讲述“复兴号”等中国高铁的故事。 这是一个完整的“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流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过程中感受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落实情感目标。
活动二:概念建构与辨析 1. 讲解概念:根据课本P14,总结数据的定义:“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
2. 举例说明:展示路牌(1203、武康路)、温度、价格等图片,说明数据形式的多样性(数字、文字、符号等)。
3. 讲解难点:借助课本P15图示,用生活中的例子(如身高是连续变化的,班级人数是不连续的)讲解“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 1. 聆听、理解并记录数据的定义。
2. 观看图片,说出其中包含的数据,感受数据的多样。
3. 尝试理解连续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如:时间连续,得分不连续)。 将抽象的定义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通过举例突破“连续”与“不连续”这一难点,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只需有初步印象即可。
三、实践体验 (10分钟) 1. 布置分类任务:下发任务单(对应课本P16表格),要求学生判断“本子上的诗歌”、“手机里的录音”、“手机”等对象是不是数据。
2. 引导深入讨论:在学生完成表格后,提出更深层问题:“上述对象中,哪些可以被计算机处理?为什么?”
3. 讲解点拨:总结关键——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化的信息。手机本身是硬件设备不是数据,但手机里的录音、照片等数字文件是数据。 1.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分类表格。
2. 开展辩论式讨论,阐述自己的理由。如:“手机不是数据,因为它是一个物体,但手机里的照片是数据。”
3. 聆听教师总结,修正自己的认知。 通过辨析练习,巩固对数据概念的理解。深层讨论旨在澄清学生的常见误区,培养严谨的计算思维,为后续学习“数字化”打下基础。
四、巩固拓展 (8分钟) 1. 联系实际:展示“神舟飞船”等我国航天成就图片(对应课本P17)。
2. 布置挑战任务: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数据?(发射时间、宇航员姓名、航天器名称等)
3. 引入“元数据”:演示右键查看电脑中图片的“属性”,展示拍摄时间、相机型号等隐藏信息,介绍“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 1. 观看图片,激发爱国热情。
2. 仔细观察图片,挖掘图中可见和隐含的数据信息,完成课本P17填空题。
3. 动手操作,查看图片属性,惊讶地发现“看不见的数据”,感受数据的多层次性。 将学习内容与国家重大科技事件结合,深化民族自豪感。引入“元数据”概念,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知道数据除了内容本身,还包含丰富的背景信息,激发探究兴趣。
课堂小结 (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
数据是什么?
数据的形式有哪些?
计算机能处理什么样的数据?
课后作业 布置分层作业:
基础题:完成课本P17“巩固拓展 练一练”第5题,再从航天图片中找一个数据。
实践题:找一张自己的数码照片,查看它的“属性”,记录下3条“元数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形式多样的数据
一、数据的定义
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
二、数据的形式
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符号...
连续数据 vs. 不连续数据
三、计算机处理的数据
数字化信息(文字、图片、音频...)
硬件设备本身不是数据
四、元数据
“关于数据的数据”
(如:照片的拍摄时间、大小)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活动丰富,信息量大,需把握好节奏,特别是“高铁探究”环节要控制好时间,重在方法引导而非知识深究。
“计算机处理什么样的数据”是讨论亮点,学生思维碰撞激烈,下次可预留更长时间用于此环节的辩论。
“元数据”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新奇的,通过亲手操作查看属性,他们能很好地接受,这个环节设计效果良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