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第三节 会讲故事的数据
教学目标
理解数据经过记录和整理后可以反映事实、讲述故事;学会设计简单的数据记录表;了解“字段”和“记录”的概念(统一命名);初步体验用二维码存储和分享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毛毛和欢欢的记录方式,感受数字化记录的优势;通过制作文物介绍卡,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呈现数据”的完整过程。
培养用数据记录生活的意识;在制作文物介绍卡的过程中,感受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增强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数据如何“讲故事”;学会为数据设计统一的字段名。
教学难点:理解“字段”(统一命名)的概念;将多种类型的数据(文本、图片、音频)整合到一个数字作品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机(可联网)、二维码生成器网站链接(如草料二维码)、学习任务单(包含空白文物介绍卡模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情景对话:展示课本P15毛毛和欢欢的对话。“跳绳比以前厉害,长高了不少”是感受,如何用数据证明?
2. 提出问题:数据如何才能把我们成长的故事讲得更清楚?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让数据“说话”,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1. 阅读对话,思考问题。
2. 意识到感觉需要数据来量化验证(如跳绳多少个,长高几厘米)。
3.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用数据讲故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发认知冲突(感觉 vs. 数据),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新知探究 (20分钟) 活动一:数据记录方式大比拼
1. 展示案例:呈现课本P21毛毛的纸质记录和欢欢的电子表格。
2. 组织讨论:
- 两者记录方式有什么区别?(纸质 vs. 数字;分散 vs. 集中)
- 观察毛毛的跳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趋势?(进步、波动)
- 观察欢欢的时间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9月10日锻炼时长为0)
3. 引导小结:电子表格更便于整理、计算和发现规律。
活动二:学习“统一命名”(字段)
1. 讲解概念:以课本P17为例讲解。当我们把“1.3米”“1.25米”这些数据统一命名为“身高”时,“身高”就是一个字段。这组数据就是关于身高的记录。
2. 举例巩固:提问“如果这些数据是跳远成绩,字段名应该是什么?”
3. 强调重要性:统一命名是让数据有意义、可处理的关键第一步。 活动一:
1. 仔细观察两种记录方式。
2. 小组讨论,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优劣。
3. 分享发现:从数据中读出“故事”(毛毛在进步,欢欢某天可能因为阅读而没锻炼)。
活动二:
1. 聆听讲解,理解“字段”和“记录”的概念。
2. 快速应答教师提问,巩固概念。
3. 认识到规范命名的重要性。 活动一: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化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巨大优势,培养数据分析意识。引导学生从原始数据中读取信息、发现规律,体验“数据讲故事”的过程。
活动二: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库中最基础的“字段”概念,这是数据规范化的核心,为后续学习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实践体验 (12分钟) 任务:制作四川文物数字介绍卡
1. 激发兴趣:播放四川文物短片(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让文物活起来”。
2. 布置任务:小组选择一件感兴趣的四川文物,制作数字介绍卡。
3. 指导过程:
- 第1步:收集数据:利用网络检索文物信息(尺寸、年代、现存地、价值)。
- 第2步:整理数据:将数据填写到任务单(标准化的表格)中。
- 第3步:呈现数据:制作最终介绍卡(包含图片、文字字段)。
4. 介绍拓展功能:演示如何用二维码生成器,为语音介绍生成二维码,并添加到介绍卡中。 1. 观看视频,感受文物魅力,明确任务意义。
2. 小组分工合作:
- 检索员:负责搜索准确信息。
- 记录员:负责将数据填写到表格相应字段下。
- 制作员:负责制作最终卡片。
3. 尝试录制语音并生成二维码,体验多媒体数据融合的乐趣。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和综合实践。融合了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是一个跨学科主题活动。让学生完整经历数据处理的流程(收集-整理-呈现)。制作二维码环节极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能极大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深刻体会数据如何“活起来”。
四、展示分享 (5分钟) 1. 组织展示:邀请1-2个小组展示他们完成的文物介绍卡。
2. 引导交流:提问“你们在收集数据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哪个数据最让你感到惊讶?”
3. 教师点评:从数据的准确性、卡片的美观度、创意的角度给予积极评价。 1.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讲解文物故事。
2. 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可提出问题。
3. 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 通过展示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享过程,巩固数据处理的方法;通过聆听不同文物的故事,拓宽知识面,深化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
课堂小结 (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
数据是怎么“讲故事”的?(通过记录、整理、分析)
要让数据讲好故事,要注意什么?(准确记录、统一命名、规范整理) 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课后作业 布置分层作业:
基础题:选择一项自己的生活数据(如阅读、运动),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一周的情况。
实践题:完善课堂上的文物介绍卡,并扫码听听其他组的语音介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会讲故事的数据
一、数据如何讲故事?
记录 → 整理 → 分析 → 发现
二、数据记录的方式
纸质记录:灵活但不易处理
电子记录:便于计算、找规律
三、让数据有意义:统一命名(字段)
例:1.3m, 1.25m → “身高”
四、实践:制作文物介绍卡
收集数据 (检索)
整理数据 (填表)
呈现数据 (卡片+二维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容量大,尤其是实践环节,需要教师严格控制时间,并做好清晰的分步指导。
小组合作是关键,需提前考虑学生分组和角色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字段”概念对学生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大量举例和 immediate practice(立即实践)来巩固。二维码制作环节学生兴趣高涨,是很好的教学激励点,应充分利用。
成功将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