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9: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理解。
海上生明月(节选)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 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 我(  )不能以海为家,(  )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也…… B.虽然……但是…… C.尽管……还……
2.第1自然段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月亮,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作者观察到天空中的明月是如何变化的?填一填。
4.请找出与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描写相似的句子。
5.画线句让我想到了成语“   ”。读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
6.“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外阅读理解。
选文一:
龙岩游记
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的龙岩。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一座座山峰就像大海里的波浪。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只老鹰张着苍黑的翅膀,一会儿俯冲,一会儿上升,一会儿滑翔……它像流星,像离弦的箭,又像搏击风浪的小舟。这情景,真叫人惊叹不已。
车子沿着山路慢慢行驶。深谷里,层林叠翠,绿树翠竹一浪接着一浪;峻崖上,野花簇簇,时有山泉流下。泉水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缕,或成瀑。绿意盈盈的竹林让人心旷神怡,壁立千仞的山峰上,怪石嶙峋,令人望而生畏。
过了好一阵子,我们才进入龙岩的江山风景区。一到目的地,我就来到了潺潺的溪水边。溪水浅处及膝,翻着水花,深处约有两米,清澈见底。我坐在溪边的岩石上,听溪声四起,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
选文二:
龙岩游记
站在最高的山峰上,纵目远望,群山在我们的脚下起伏,宛若台风震怒了大海,它奔腾、呼啸着,卷起了巨浪。收目近观,环山叠翠,几只白鸽点缀在绿色之中,十分显眼。那湖边的草地上,渔翁垂钓,小儿嬉戏;那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叶小舟从湖面穿过;那明、黑二洞的水,像飘带,飘啊,飘啊,飘向龙岩湖。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优美动人。
7.选文一的写作顺序是(  )顺序。
A.时间 B.游览 C.事情发展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壁立千仞:   
②怪石嶙峋:   
9.选文二中,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   到   ,写了群山、   、   和明、黑二洞的水等景物。
10.下列(  )图展现了画线部分所描写的画面。
A. B. C.
11.选文二中,龙岩美景的整体特点是:   。
12.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   之情。
课外阅读理解。
喊月亮
①夜色中,一道微微的天光,勾勒出山的剪影。剪影当中有一个陡峭的山丫,像一双轻合的手掌,伸成一朵莲花苞的形状。那儿,就是山月初吐处了。
②“月亮哎——出来哎——”在孩子们的喊声中,那莲掌般的山廓柔和了,清晰了,猛地一点银辉羞答答地一闪,眨眼就成一片,逐成半圆,终成一轮。
③月亮出来啦! 悠悠升起的明月,亮堂堂地同你脸对着脸。【A】月光铺天盖
地哗哗泻来,很闹腾地在瞬间浸透了山峦、村寨、竹林和小河。
④“哦嗬……”“哦嗬……”孩子们兴奋的吆喝声,拖出长长的尾音,起伏着在夜色里回荡。不知谁一声嚷嚷,大伙就迎着月亮跑去了。
⑤我也疾疾地追了上去。月光下,山路成了一条朦胧的银丝带,沿路奔去,偶尔穿过树林,月光从树缝叶隙中洒落。【B】满眼里是亮晶晶的银色斑点,林间不时传来鸟雀的梦呓,透着一种夜的神秘和美好。
⑥夜深了,山风有了寒意,我们拣了片空旷的草坪歇下来,有人拢来些干树枝,红红的火苗一跳一闪地燃起,大伙依偎着团团围坐,嬉笑逗闹,亲亲热热地挤着烤火,又抬头“哦嗬、哦嗬”地对着月亮喊叫。
⑦月亮是真的听见了呢! 一闪一闪,笑盈盈地挣出了山的掌心,跃上树梢,又悠悠荡荡爬上夜空,看着高了,却不见小,依然又大又圆,伸手可触似的近。
13.文章按照   顺序描绘了一幅山乡喊月图。
14.文章描写了哪些场景?选择对应答案(  )。
A.山月初吐 B.月照山路 C.围坐烤火 D.对月高歌
15.品读画横线的句子,感受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想象画面。
①品析词语:【A】句中,“哗哗”与“   ”呼应,生动地写出了月光   的样子。
②调动感官:【B】句从   和   两个角度描写,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16.读画波浪线的句子,月亮真的听见了吗?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的听到了,因为月亮突然从山后挣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
B.真的听到了,因为月亮突然变得又大又圆,仿佛触手可及。
C.不是真的听到了,这是“我”附和孩子们童心的说辞。
D.不是真的听到了,这表现了“我”此时内心的宁静和对月亮的喜爱。
现代文阅读理解。
熊曼璐
夕阳终于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晖,夜幕很快降临。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几颗星星闪着寒光,缀在深蓝的天空中,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想吸引我的视线,我却不看它们,只向天空默默地眺望着。
几分钟后,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惊讶于这画的色彩瑰丽,沉醉于大自然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了。它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让人无限陶醉。只见一片看不清形状的树梢顶端,罩着一层银光,好像有无数宝石放在那里,闪闪发光。附近几颗小星的微光,被这片银纱吞没了,而天空中几片看不见的白云,这会儿还罩上了银纱,闪烁着光亮,我料定月亮一定会从银光中升起来。
果真,不一会儿,树之间露出一道弧形的金边,那就是初升的月亮,借着树的掩映,她尽力地向上升着,升着,终于悬挂在高高的天空中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色!明月离我们那么近,仿佛张开手臂就可以拥抱她。明月奇伟、瑰丽,大放异彩,使得那些嵌在天空中的星星顿时失去了光彩。明月纯洁无瑕,把自己皎洁的光无私地献给人类,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快乐。
17.短文按照(  )顺序描写了明月初升时的景象。
A.时间 B.空间 C.事情发展 D.逻辑
18.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几颗星星闪着寒光,缀在深蓝的天空中,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想吸引我的视线,我却不看它们,只向天空默默地眺望着。
A.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描写的是明月初升前夜空中的景象。
B.“闪着寒光”中的“寒”字,让我们感受到星星在“我”眼中是冷漠的。
C.“调皮地眨着眼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在夜空中闪烁的情景。
D.“我却不看它们,只向天空默默地眺望着。”这句话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对明月出现的期待之情。
19.优美生动的句子能带给人画面感,请你在文中找出一句,并进行赏析。
20.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外阅读。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轰响——开江了!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堤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怒吼着,撞击着。① 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滔滔的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② 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③ 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21.读到“山崩地裂”一词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22.画横线的部分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春潮的 将序号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声音 B.形状 C.颜色
23.下面哪幅图展现了语段所描写的画面 (  )
A.
B.
C.
阅读理解
黄山松
①那年,我游览了黄山。秀丽的山峦,奇美的怪石,浩瀚(hàn)的云海,这些都使我流连忘返。然而,黄山上最有特色的,要数黄山松了。
②初上黄山,我就为黄山松那宏大的气魄所折服。那种苍郁连绵、直至天际的非凡气势,岂(qǐ)是寻常景观能比? 未入松林,远远就听见阵阵松涛的轰鸣;进入松林,仰视天空,只能从稠密的枝叶间望见斑驳的天空。
③久闻黄山有十大名松,今日始见。无论是枝叶的繁盛,色彩的浓郁,还是姿态的遒(qiú)劲,根基的盘错,都展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
④刚登上玉屏楼,一眼就望见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的“迎客松”。它真像个好客的主人,正平伸开它那健壮而热情的手臂,仿佛在笑迎五洲四海的宾客,热情但不谄(chǎn)媚。
⑤正当我们在云山雾海中穿行时,忽见一段长长的松臂自上而下探入云海之中,像在捞取奇珍异宝。这是“探海松”。几百年、上千年过去了,大概什么也没取上来,可它仍在执着地探寻,不断地捞取。
⑥绕过始信峰,远远望见岔路口矗(chù)立着一株巨松,虽距之百步远,但我仍望不见它的顶端——笔直、高大、繁茂,这就是闻名遐迩(xiá ěr)的“黑虎松”。它像是守山的卫士,虽然严肃,但看不见冷峻。
⑦再往前走,又是两株,不,是一株奇松:它虽有两个树根,相距一米有余,而树干却紧紧缠绕在一起,到后来,简直分不出彼此了。这就是相亲相依的“连理松”。
⑧还有那“倒挂松”“蒲团松”“龙爪松”……奇松并列,千姿百态。真是看不够,说不尽,意无穷。
⑨“黄山归来不看松。”是啊,黄山群松的气魄,天下何处能再现? 黄山松那生命的活力,又有什么地方的松树能与之相比呢?
2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文章详写了“   ”“   ”“   ”“   ”这四株松树,其中一直“在执着地探寻,不断地捞取”的是“   ”。
25.作者游览黄山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试着把下面的导图补充完整。
26.语文要素读第②段,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
27.下列画面在短文中没有出现的一项是(  )
A.浓荫遮地图 B.云雾绕山图 C.奇松遍山图 D.游人如织图
28.下列对短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黄山的过程。
B.短文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山松的特点。
C.不同的黄山松展现出不同的美,流露出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之情。
D.文章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突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念山归来思念山
王子君
念山是一幅真正美丽的画,一幅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油画,一见它便深深烙进了我的脑海,成为挥之不去的影像。以至归来数月后,它仍然反复地在我的心田里放映。
念山村是福建省政和县的一个行政村,以“云上梯田”闻名八荒。念山村地处大山的顶部,上山的路自然不平坦。山道弯弯,弯出了茂林修竹、悠悠溪水,弯出了形状各异的梯田、重叠错综的山冈峰峦。待到达最高峰念山余屯,一切皆隐去了,眼前是一片密不透风的古树林,古红豆杉、古枫树、古银杏、古南酸枣树等古木,一树古过一树,争相参天,几百年、几千年了,似乎仍在向上生长扩张。
上观景台的路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的,古朴结实。路旁边是一个随着坡度向上的白茶园,清新碧翠,色泽圆润,充满生机。我摘了一片茶叶放进嘴里咀嚼,果然是无尘无土,苦中带甘,别有一番自然天赐的白茶味道。
越过茶园,我们上到了观景台。观景台是一个上下两层的大亭子。绕着观景台转几圈,我心中震撼:风光无限,视野无边,整个念山一览无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野中那层层叠叠的金黄色的梯田,那就是闻名遐迩的“云上梯田”——福建最美最大的梯田。纵向,梯田从山脚海拔300米左右的星溪河盘绕而上,最高处海拔1100米左右,垂直高度有800米左右,高低错落,如链似带;横向,梯田绕过山梁岭脊,连绵5千米,共1600多亩,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千姿百态,波澜壮阔。在青翠的茶园和金黄的梯田之间,村舍星罗棋布,从容祥和。此时,阳光普照,成熟的稻谷一丘连着一丘,风吹稻浪,连绵起伏,铺成一幅金色的巨型油画,将整个念山映衬得明亮耀眼,美不胜收。
我忽然热泪盈眶,为这遗世独立的风景!那如锦如绣的念山画卷倏地嵌进了我心灵的画框,让我久久记忆,久久思念。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29.从文中找出恰当的短语,把作者的游览路线补充完整。
上山→   →   →   
30.下列不是“云上梯田”特点的一项是(  )
A.规模宏大 B.美丽如画 C.层次丰富 D.从容祥和
3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梯田   和   的特点。
32.【思维导图】念山是一幅美丽的画,它具体美在哪里?它的美又有怎样的特点?根据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3.读完选文,请给你印象深刻的两幅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钱塘江,你的样子很美
梁子
钱塘江的样子很美。它的潮,它的春,它的雨,美得很有姿色,很有看点,很有韵味。
潮,之于钱塘江,是中秋前后的一道景。观潮,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秋水共长天一色”中,一条白线犹如万千匹良,齐头并进,飞奔而来。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由选皮近,一潜两文多高的水咆哗着。奔腾着。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为之震撼。
春,之于钱塘江,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模样,漫步江边,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柳树。柳枝细长,随风飘动。长长的芦苇,早已发出新枝,轻柔地在微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发散着无限的墨绿。青蓝色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又像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五彩斑斓地折射光辉。江边的迎春花早已盛开,黄色的花仙子向路人挥手,弥漫出淡淡的清香。鸟儿们熬过严冬,终于可以舒心地和绿树共舞了,江两岸的城镇乡村里,数不清的风筝漫天飞舞。
雨,之于钱塘江,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明媚的江水被雨雾所笼罩,雨中的钱塘江,少了几分豁达,多了许多朦胧;少了几分明丽,多了许多阴柔。细密的雨滴,在江中划出一道道骤然而落的轨迹,迅即融汇于江水的浩荡急流,以自己沧海一滴的作为,成就着滔滔东去的江水。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34.[思维导图]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5.根据思维导图可以判断,本文的结构是(  )
A.分一总 B.总一分 C.总一分一总
36.[阅读要素]读一读两位小朋友的对话,把内容填写完整。
明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真精彩,运用了   、   、   等修辞手法。我要向作者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写出好句子、好文章。
丽丽,我也佩服作者的文采。我读了画横线的句子就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听到了如同   的声音,感受到了钱塘江的   。
37.【链接教材】对比本文与课文《观潮》,填写下表。
篇目 写法上的不同点 内容上的相同点
《钱塘江,你的样子很美》        
《观》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颜色;形状
3.红黄色大圆镜;缩小;红色;半天;一轮皓月
4.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
5.碧海青天/沧海一粟;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漂着一叶扁舟
6.“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指的是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把青天的一角染成了杏红的景象。这表达了作者对海上生明月景象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答案】7.B
8.形容山峰高耸。;形容石头的形状很奇怪且突兀、重叠。
9.远;近;白鸽;小舟
10.B
11.清新自然、优美动人
12.对龙岩美景的喜爱
【答案】13.时间
14.A;B;C
15.闹腾;洒满世界;视觉;听觉;皎洁的月光从天空倾泻而下,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点点银斑洒落在地上,林间偶然传来几声鸟叫,仿佛呓语。偶尔几缕调皮的流云,遮挡住了月亮,为世间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
16.D
【答案】17.A
18.B
19.明月奇伟、瑰丽,大放异彩,使得那些嵌在天空中的星星顿时失去了光彩。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明月的光彩,让人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散发出皎洁的光芒朗照大地的情景。
20.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明月的喜爱、赞美之情。
【答案】21.江面上的冰裂开了,发出巨大的声音。
22.B;A;C
23.B
【答案】24.迎客松;探海松;黑虎松;连理松;探海松
25.看到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的“迎客松”;看到探入云海的“探海松”;看到笔直、高大、繁茂的“黑虎松”;看到相亲相依的“连理松”
26.绵延无边的松林;风吹过松林时发出的轰鸣声
27.D
28.A
【答案】29.到达最高峰;越过茶园;上到了观景台
30.D
31.比喻;多;美
32.古树林;白茶园;梯田;弯弯;密不透风;层层叠叠
33.①金色的巨型油画。②遗世独立的风景画。
【答案】34.潮。中秋前后的一道景。雨。情景交融的美
35.B
36.比喻;拟人;夸张;潮水滚滚而来;山崩地裂;声势浩大
37.作者从潮、春、雨三个方面描写钱塘江。;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都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都写出了潮来时十分壮观的景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