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十三中高三(上)开学考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 页至第8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2页,答题纸第1页至第2页。共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在答题纸第1页左侧密封线内书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每题1.5分 共60分)
下表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该方案
一 生产力高度发展,剩余食物积累,人口显著增加,社会分工明确
二 阶级和等级分化的制度化
三 出现都邑性城市
四 区域聚落等级化发展,呈现城乡差别
五 文化发展,出现寓意丰富的刻画图像及复杂的符号系统
六 各地区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发生密切互动
A.与国际学界的文明标准相一致 B.关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C.把文字是否出现作为判断依据 D.实证中华文明居世界领先地位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武王墩一号墓(初步确定为战国晚期楚考烈王墓)的随葬品中,有周代礼制中最高等级的青铜器组合“九鼎八簋”,还有以铜圆壶为代表的三晋文化器物和以漆木耳杯为代表的秦文化器物等。这一现象说明战国晚期
①各国手工业技术渐趋成熟 ②区域间文化交融日益加强
③楚王室已背离了本土传统 ④周礼的权威受到严重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政府主导的人口迁徙
公元前230年 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位于今河南)
公元前221年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公元前219年 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位于今山东)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
公元前214年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岭南地区),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①配合了秦统一的军事行动 ②有利于秦朝削弱地方势力
③有助于秦朝加强边疆控制 ④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A.①②③ B. 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汉初学者陆贾认为:“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统治者应做到“国不兴无事之功……稀力役而省贡献”,以达到“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的效果。这一主张
A.体现德治与法治之争 B.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
C.为豪强地主势力服务 D.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公元前118年,西汉开始发行五铢钱,郡国均可铸造。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货币职能的调整
C.赋税制度的创新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读下图,该图所示人口迁移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A.蜀——吴——西晋——东晋 B.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西晋——东晋 D.吴——蜀——东晋——西晋
以下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祖冲之在《九章算术》中精确计算出了圆周率
D.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下列史料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料 结论
A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秦国实行上计制选拔官员
B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代建立起中央监察体系
C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抑制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D 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官吏的管理关系治国理政的效果
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均田制 C.三长制 D.方田均税法
唐两税法强调“量出以制入”“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两税分为上供中央、留节度使府、留州三部分,由户部度支司总统,同时中央派遣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由此可知,两税法
A.对藩镇的独立性有所约束 B.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解决了唐政府的财政困难 D.收税标准是以人丁为主
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苏州、杭州等地的人数明显增加,且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此现象表明
A.应举范围扩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B.科举已成为唐朝官员选拔的主渠道
C.在省城举行的会试中已实行南北卷 D.世家大族仍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
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颁布“推恩令”设节度使庆历新政
B.实行“削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C.设置中书省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
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反映出宋代
①日常生活的丰富②饮茶之风的盛行
③商帮群体的壮大④门第观念的淡化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宋代“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农工商贾,皆得自奋”。临安府民妇李氏被雇佣做“女使”期满后,“归乡自营茶肆,官府不加干预”。抚州士人李甲“家贫业农,后习医术,成为名医”。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A.医学成就突出 B.文官、士人地位提高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普及
《金世宗本纪》记载:“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据此可知,金世宗
A.取得了对宋战争的胜利 B.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C.开创了安定繁荣的局面 D. 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13世纪,蒙古西征之前,罗马教皇统治欧洲的一切,社会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学禁锢。蒙古铁蹄踏碎了城市,摧毁了农田,动摇了欧洲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为西方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这表明蒙古西征
A.彻底摧毁欧洲封建制度,促进东西方直接贸易
B.冲击了教会与贵族势力,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C.直接导致欧洲思想解放,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D.引发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欧洲世俗王权崛起
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 (
凡政事议行之际,所见异同……待其国相(丞相)可否之,然后为定……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
)
A.汉朝、清朝 B.唐朝、元朝 C.唐朝、清朝 D.宋朝、元朝
阅读右图。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秦朝在①处开凿灵渠转运物资
东汉将领窦宪在②大败北匈奴
西晋宗室司马睿在③建立东晋
④在元朝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下表为依据史料统计出的明朝中后期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此时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对以下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年) 1571—1575 1576—1580 1581—1585 1586—1590 1591—1595
平均每年输入中国白银/千克 41048 124050 187591 202453 218506
①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史实,学者观点属于历史解释
②学者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体现出“全球史”的视野
③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白银输入迅速增长,表明当时中国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江南地区,明中期以后木刻版画“登峰造极、光芒万丈”。出身刻书世家的黄应光的《忠义水浒传》,刘君裕、郭卓然二人共同镌刻的《西游记》都是明代版画的名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 B.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C.受到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D. 艺术呈现世俗化的特征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明清时期社会剧烈变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活跃。下列史实能够体现明清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的是
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②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③京剧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
④传教士与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右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①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
②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③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③④①
清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过多次改革。下列措施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请罢弃八股度帖楷法取士,复用策论,冀养人才,以为国用。
②开设学堂……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又称福州船政学堂)。
③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④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1840年英国照会清廷:“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该照会
A.体现和平解决争端的国际法原则 B.反映了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C.掩盖了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本质 D.暴露了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与清政府议定,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卸货后自投商贾,无论与何人交易,听从其便”,“与中国商民任便交易,不加限制,以杜包揽把持之弊”。以上规定表明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在长江沿线增设通商口岸
C.十三行的贸易垄断被打破 D.西方各国鸦片贸易合法化
学者论断:“辛亥革命后,尽管有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尊孔复古逆流,但民主、自由的风气和潮流也在向前发展”;“‘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几乎在辛亥革命时期都提出来了”。这表明辛亥革命
A.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B.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C.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围绕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开展主题学习,研讨制定了学习
的主题。下列符合该小组学习内容的是
①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
②落幕: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③转折:从城市转向乡村的探索
④机遇: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85年,中法《越南条款》规定,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清朝的宗藩体系彻底崩溃
B 1912年孙中山除筹建中华实业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外,并兼任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长、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C 1920年初,中央教育部决定从1920年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授语体文;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亦在1922 年前分期废止,全改语体文。 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D 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称“如果贫苦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帕罗斯碑》发现于希腊帕罗斯岛。碑文以刻碑那一年为基点依事纪年,比如“距今1135年前,得墨忒耳(农业女神)寻女并播种,得谷物者众”“距今57年前……亚历山大葬于孟菲斯;哲人亚里士多德卒;……托勒密至库勒内。”从距今418年开始,每年都记载当年雅典执政官姓名。对此石碑的认识合理的是
①此碑产生于希腊化时代 ②为研究希腊民主政治和文化提供史料
③碑文带有一定神话色彩 ④开创了西方历史学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古代欧洲,只有富人能用植物油灯照亮自家门口。18世纪末期,英国科学家从煤中提炼出可燃气体,发明了煤气灯,1815年以后,伦敦街道和家庭普遍使用煤气灯,许多商店和餐厅都经营到深夜。20世纪初,伦敦街道开始普及电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共照明设施发展加剧了社会阶级对立
②煤气灯的发明使城市的夜生活愈加便利
③伦敦从“电气时代”开始普及了公共照明
④人类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照明技术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Ⅱ卷(共40分)
(15分)水利工程
材料一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统计表(部分)
工程 诸侯国 史料记载
邺渠 魏国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都江堰 秦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
郑国渠 秦国 “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运河 魏国、楚国、齐国等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堤防 齐、楚、燕、韩、秦等 战国时期,各国“作堤大水之旁”,号称“千丈之堤”“巨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依据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编制
材料二
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一则需要组织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二则作为系统工程,这些水利设施牵涉到广大地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必须协调各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上述水利工程都是由列国中最具经济实力的大国组织兴建的,而且越是力量强大的国家组织兴建这类工程的规模也越大。各国把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作为耕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以农养战。
——摘编自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及历史意义。(9分)
(12分)中国古代庄园
材料一东晋谢灵运承袭祖父的爵位——康乐县公,在会稽经营家族庄园。他在《山居赋》中记载,“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庄园中由佃客(依附民)为之生产蚕桑麻纻,甚至还提到“六月采蜜”“亦酝山清”(酿酒)。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宋代,“富者有资可以买田”,并“招募浮客(佃户),分耕其中”。政府规定“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一些田庄设存放借贷佃户财物的解库,“佃户乏时,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秀州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间”。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等
依据材料一概括谢氏庄园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推动庄园发展的主要因素。(5分)
(2)阅读材料二,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庄园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7分)
(9分)史料研习
明清经济史料选摘
序号 史 料 出 处
① 豪富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明律集解》附例
② (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 《明史·食货志》
③ (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④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明史·食货志》
⑤ 镇油坊可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白银计量单位,一铢约等于1~3克)。 [明]贺灿然《石门镇彰宪亭碑记》
⑥ 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明]张燮《东西洋考》
⑦ 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榨甘蔗汁熬糖的设备)一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⑧ 番禺、东莞、增城……蔗田几与禾田等矣。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⑨ 山主矿主……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雇佣)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⑩ (甘薯)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 [清]周亮工《闽小记》
据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圣祖实录》
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 《清史稿·食货志》
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铜钱),数多则用银。 [清]张廷玉编《皇朝文献通考》
(玉米)延山漫谷……皆恃此为终岁之粮。 《霍山县志》(清乾隆)
(景德镇)每窑一座需工数十人,一有所拂(争执),辄哄然停工。 《浮梁县志》(清乾隆)
占田者十无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 [清]旷敏本《岣嵝删余文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清]陆燿《甘薯录》
佃人田者……收(收获物)而均分之。 《凤台县志》(清嘉庆)
结合所学,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明清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说明。(9分)
要求:选择史料,概括三个特点;分别列出与该特点相关的史料(写出序号即可),并加以说明。
(4分)多面托尔斯泰
材料俄罗斯文学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来自从《伊戈尔远征记》开始的为祖国命运而担忧的传统。1812年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则进一步激发了俄国作家的创作热情。对十二月党人思想的歌颂使得俄国作家常把人民作为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表现。到19世纪后半期一种已经超越其自身的俄罗斯文化逐渐形成。这种变化在文学上的反映可以从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见到。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晚期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2025北京十三中高三(上)开学考
历史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C B C D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A A C A D B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D D A D C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B C C B C A A 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41.(1)政府主导;修建成本大,工程规模大;牵扯范围广,难度高;因地制宜;农业生产与军事争霸相结合。
(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水利工程修建成为必要;争霸战争的需求。
意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以农养战,为日后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42.(1)特点:规模大,种植多种南北方作物,自给自足程度高。
因素:士族把持官位,掌握大量土地,世代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为庄园提供了劳动力。
(2)特征:宋代富人通过土地买卖形成庄园,并广泛实行租佃制,雇佣农民进行生产,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庄园还经营商业和放贷,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这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3.经济特点:货币白银化:相关史料:②⑤⑥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44.原因:《伊戈尔远征记》中为祖国命运而担忧传统的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的激发;十二月党人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