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新高三年级 8 月摸底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监考员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国卿大夫墓普遍随葬青铜礼器,其规格与庶民墓出土
的陶礼器区别甚微;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卿大夫墓葬中的青铜礼器却保持了以七鼎、五鼎、
三鼎为标志的级差,与庶民墓出土的陶礼器区别明显。这表明( )
A.东方六国严格遵行传统制度 B.秦国青铜铸造技术比较落后
C.分封等级规定凸显集权倾向 D.秦国社会转型基础较为坚实
2.《尚书·皋陶谟》载有:“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孔子提出“为国以礼”,并建立了以“仁”
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这说明( )
A.国家治理渗透神权思想 B.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形成
C.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D.礼治思想在传承中发展
3.商人家庭出身的武则天还俗成为皇后时,遭到了以大唐功臣长孙无忌等权贵的反对,但
得到了大量中小官员的支持。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庶族崛起
C.僧尼势力干预政治 D.皇权旁落
4.中国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宋朝的善政有数种:一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二是抑制
宦官,没有阉祸;三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四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不但汉、
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还逊它一筹”。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中枢权力运行异化 B.权力制衡关系构建
C.专制集权体制强化 D.政局长期保持稳定
5.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朝廷先后下诏修撰《五代史》,将五代政权纳入正统谱系,同时将
十国政权贬斥为“僭伪”王朝。此举意在( )
A.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B.强化统治合法性
C.确立崇文抑武的国策 D.加强对地方控制
6.《北京条约》签订后,奕 等人认为这是中国欲图自强的好机会。所以,在内政方面设法
延聘外国教官训练中国军队,购买洋枪洋炮充实装备;在外交方面希望改变原先仇视洋人的
态度,谨守和约,避免与外国开战,以求争取时间来实行自强。这体现了,部分士大夫( )
A.初步提出学习西方主张 B.意欲挽救国家颓势
C.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D.积极准备变法活动
7.郑观应认为“查英国商务之兴,由于讲求农、工、商业,如格物学堂讲求树艺之道,工艺
学堂讲求机器、纺织等事,商务学堂讲求经商服贾、货殖贱贵之理,皆所以兴商务也”;王
韬指出“国家者得人则兴,失人则亡,导人则弱可以为强,小可以为大。”二者都认为( )
A.兴教育以应农工商之需 B.科举制度逐步僵化应废除
C.近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D.国家兴亡之根本在于人才
8.下图是 1916 年 7 月发表在《新闻报》上的时政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图画中社会各
阶层的人被一根大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这反映当时( )
A.建设民主政治的愿望 B.专制思想束缚的现实
C.反对复辟帝制的要求 D.争取民族独立的诉求
9.1954 年底,缅甸总理吴努应邀访华,中缅两国总理发表了会谈公报。对此,缅甸《全国
呼声报》的社论指出:“就会谈公报的精神来说,中国不但愿与东南亚国家友好,而且愿与世
界各国友好合作,为世界和平事业而努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积极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 B.大力践行求同存异的方针
C.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D.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10.1953 年《人民日报》设置“读者来信”专栏,1 月 8 日的标题是“大家都来配合和支援基
本建设”,到 2 月 3 日《人民日报》刊文:“一月十四日本报发表【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矿】
的【读者来信综述】后,到一月二十六日止,我们又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
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这最能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广泛
B.新中国经济初期建设的计划性增强
C.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D.媒体对资源开发的引导性作用显著
11.如图是泰国中部出土的 7-8 世纪的法轮柱底座,上面刻有关于实现释迦牟尼“四圣谛”的
巴利文经文。这体现了( )
A.古印度文明对东南亚的辐射作用 B.古代泰国被纳入中华文化圈
C.古代泰国有选择地吸收域外文化 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
12.5 世纪末,教皇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在致东罗马帝国皇帝的信中说道:“这个世界主要是用
两把剑来统治,即教士的神权和王室的王权。如果主教以极大的热忱承认皇位是通过神的安
排而授予您的,并在有关公共秩序的领域服从您的法律。那么,您应该服从那些负责管理神
圣而玄奥的事务的人。”这一主张( )
A.凸显了法律至上的理念 B.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础
C.开创了王权有限的传统 D.提供了教权扩张的依据
13.法兰西 12-13 世纪司法改革情况如下表所示。这表明当时法国( )
时间 司法改革
国王腓力向各地派遣邑长,代表国王主持地方王宣法院,每月巡回一次,在 12 世纪
4 名地方贤达的陪同下审议案件。
路易九世创设巴黎高等法院,成为法国中央常设司法机构,负责受理对邑长 13 世纪
法院的上诉,对领主争议等特殊案件进行初审等,行使最高司法审判权。
A.封建割据状态结束 B.近代民族国家建立
B.C.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D.国王权力得到加强
14.下表显示了 1600—1871 年英格兰的人口增长情形,据此可知英格兰( )
年份 1600 1700 1750 1801 1851 1871
英格兰人口 (人) 41617 82 5210623 5921905 8671356 17030153 21292297
时段 1600—1700 年 1700—1750 年 1750— 1801 年 1801—1851 年 1851— 1871 年
整体增长 (人) 1048841 711282 2749451 8358797 4262144
增长单(%) 25.2 13.7 464 96.4 25.0
A.启蒙运动刺激人口高速增长 B.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大幅增加
C.奴隶贸易导致人口畸形发展 D.政治体制保障人口稳定变化
15.下图是某历史时期的一幅漫画,图中军官形象的人正在西欧各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
插上旗帜。该漫画揭示出( )
A.世界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法西斯在亚欧疯狂扩张
C.二战后世界局势仍不太平 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6.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随即依托北约框架与盟友深
化科技合作,共享太空研究数据,在发展中国家投放宣传手册、举办科技讲座,并借助教材、
科普媒体向各国青少年灌输美国科技主导论。据此可知( )
A.科技竞争转向民用领域 B.美国冷战措施更加隐蔽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动 D.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打破了汉初世袭选官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拉近了朝廷与社会的距离,
选拔了一大批专制中央政权急需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人才,适应了汉代统治阶级选贤
任能的制度需要。
——据欧德良《汉代察举制与现今干部选拔制度》
材料二 察举制主要是通过推荐与聘任方式任官,尚未采取公开竞争的考试方式,因
此,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察者不明而举非其人”。察举制名义上是为朝廷选拔
人才,实际上成为达官贵人奖励贤士、罗致天下名士的手段。
——摘编自陈荣香《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材料三 根据现代组织理论“合理化”的科层制,在文官选拔上应贯彻如下原则:第
一,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避免特殊主义与感情涉入。就是说,对任何候选人一视同仁,
排除家庭背景、私人关系、政治派系等因素的作用,也就是公平原则;第二,择优选拔、据
能授任原则,保证严格训练、具备相应能力的优秀者入选,据其专长授以相应职位。
——据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1) 指出材料一、二分别从什么视角对“汉代察举制”进行历史叙述。(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重新叙述“汉代察举制”。(8 分)
1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 年的《沃克关税法案》是美国在詹姆斯·波尔克总统任内实施的一项关税
法案,由财政部长罗伯特·J·沃克提出。该法案将关税税率从《布莱克关税法案》的 40%降
至 25%,把进口商品划分为甲乙丙丁各类,奢侈品列为甲类,征税 100%;半奢侈品列为乙
类,征税 40%;其他分别列为丙丁类,税率从 5%到 30%不等,并把从量征税一律改为从价
征税。……《沃克关税法案》带来了至那时为止最深远的进口关税削减。应税产品的平均关
税率大幅下调,从 1845 年的 34%降至 1848 年的 26%。与 1833 年妥协方案不同,此轮下调
不是分阶段完成,而是立即生效。……沃克的关税法案执行了 11 年,是国会通过的所有关
税法案中执行时间第二长的。……除 1842—1846 年外,自 1833 年的妥协方案以来关税持续
下降。
——摘自道格拉斯·欧文《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 200 年》
材料二 1929 年 3 月上台的美国总统胡佛为了兑现竞选时的承诺——提高农产品的进
口关税以帮助受困农民,众议院于 1929 年 5 月 28 日便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
平均关税提高至 47%。尽管当时便有 1028 名经济学家对此强烈抗议,但胡佛总统最终还是
于 1930 年 6 月 17 日签署了这一道法令,有 20000 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被提升到历史最高水
平。这一法令的签署,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摘编自彭波施诚《千年贸易战争史——贸易冲突与大国兴衰》
(1) 根据材料一,概括 1846 年《沃克关税法案》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法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6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父子在其著作《人类之网:乌瞰世界历史》中,将
人类历史视为各种相互交往网络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网络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球
的演变过程,在合作竞争与互化重构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下表为该书对“人类
之同”的划分: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 3500 年-公元 200 年)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 年)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 (1000-1500 年)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 (1450-1800 年)
打破旧链条, 拉紧新网络(1750-1914 年)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 年以来的世界)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期,围绕“网络”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 (要
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
十四年(779 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
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一条,
皆计亩征银。”
“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
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
——摘编自孟繁华《中国古代赋税史料辑要》(中国税务出版社)
材料二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
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禪袴,足下复无
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 门前见债主,入户
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摘编自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1) 根据材料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三则赋税制度所涉及的名称与时间,概括中国古代
赋税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7 分)
(2)简述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评价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目的、作用。(7 分)
  2026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B
  6.B
  7.C
  8.C
  9.A
  10.A
  11.A
  12.D
  13.D
  14.B
  15.C
  16.B
  17.(1)材料一:带来的作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系封建统治秩序。
  材料二:选拔的方式:由地方官在其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中央,容易出现结党营私之弊。
  (2)察举制以德行作为选官依据,改变了世卿世禄的传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开放” 与 “公平” 的特征。这有助于提升官员整体素质,为国家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察举制属于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机制,选官权操纵在地方大族手中,容易滋生腐败;以德行作为选官依据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统一的量化标准。这些均导致人才选拔的公正性缺失。
  18.(1)特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幅削减关税税率;改革计税方式,按类征税,从价征税;执行时间快,立时生效;实行时间长,效果明显(关税持续下降)。
  (2)《沃克关税法案》影响: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按类征税,从价征税的税制改革影响国际原材料和世界市场的不同分工,为现代关税制度提供了范例。长期执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政策波动,维护了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性。
  《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案》影响:提高关税使得国际贸易关系恶化,全球贸易额暴跌,深度恶化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稳定和发展。
  19. 示例:
  论题:1450-1800 年世界性网络的编织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开采金银、种植甘蔗等,掠夺财富和资源,并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形成了 “三角贸易”,进一步密切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欧洲的商品、技术和文化也传播到其他地区,如中国的茶叶、丝绸等远销欧洲,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也逐渐传入亚洲。这些交流和互动使得世界性网络不断编织,全球联系日益加强。
  20.(1)先后名称:两税法(唐中后期或 780 年)、一条鞭法(明代后期或 1580 年)、摊丁入亩(清前期或雍正时期)。
  趋势:赋税依据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等财产为主转变;赋税内容从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赋税名目和征税时间趋向合理、简便。
  (2)史料价值: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后可从侧面印证深受赋税之累的古代中国农民的贫苦生活,显示了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改革对于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发展的有限性。
  评价:赋税制度改革在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同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突出、财政危机出现的背景下;封建王朝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展开了相关改革;改革虽然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未得到改变的前提下,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其力度与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没有改变封建剥削的实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