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乌海六中高三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2025.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1.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
9.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 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 2.《齐民要术》提倡在市场附近终止速生树种以获利。隋代长安大量屯兵,出现“樵贵帛贱”的现象。
10.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
唐中期“京师苦樵薪乏”,后期百姓甚至砍伐桑树,运到市场上“卖作薪蒸”。上述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都城能源问题突出
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C.自然生态环境好转D.市镇经济开始崛起
A.漠视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D.实行抑武方针 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
11.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
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时()
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4.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 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12.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5.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1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 6.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
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14.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 7.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
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
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8.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
15.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
第1页
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材料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
1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
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
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 材料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8分) 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
材料
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
角度内涵
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
文化交流。
格局的形成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6分)
多民族的交融
共同创造的历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7分)
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 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 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 中得以发展。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 施治措施。(6分)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 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6分)——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
第2页
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乌海市第一中学2026届新高三一轮复习限时同步检测 变,通判只是分割了知州的权力,并不是削弱了州府的权力,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低于文宣王庙”可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 的重视程度,这反映出宋代实行抑武方针,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武成王庙的祭祀规格低于文宣王庙,“漠视
2025.08兵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宋朝通过派文官出任知州,设立转运司等方式抑制地方势力,材料中“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并不能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据材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朝
1.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通常受到封建主的人身控制,如劳役和赋税等。然而,雇工契允许民间信仰的存在,而不是打压,排除C项。
约的出现表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可以通过与雇主签订契约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契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彭则作为商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其对教育的投入,显示出当时社会对儒学和士
约关系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直接人身控制,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雇人的高度尊重;知州删除“贩夫”二字,更进一步体现了官方对士人地位的重视和维护,这与宋代文治政策下士人 工契的存在,并没有说雇工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经营方式,A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长时期地位的提升相符合,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商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态度,无法得出“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的结
占据主导地位,与材料现象不相关,排除C项;雇工契只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存在,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论,排除A项;彭则的行为并未涉及科举制度,无法体现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地方官学
”更没有依据,排除D项。教育的普及,排除C项。
2.B【解析】略
12.C【解析】据材料“宋元时期……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专著总数的50%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 3.C【解析】据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可知唐代政府注重规范
期民族政权并立,多战争征伐,作为战略资源武器的战马,备受重视。明清时期大一统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公私借贷行为,鼓励自行签订契约,但是也对利息过高的现象进行了限制,说明政府注重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
故选C项;重农抑商始终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只是在不同时期存在严厉和放松的差别,排除A项;“官府不
发展,社会稳定,农耕经济持续发展,耕畜作为农家役用的主要动力,受到高度重视。因而有关牛的专业性农
干涉”说明政府并未完全禁止民间借贷行为,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律规定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借贷关系的体
书数量和种类丰富,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宋元到明清时期,专业性畜牧兽类农书的记
现,不涉及农民与地主或者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4.C【解析】材料重在强调南北各地的磁窑基本都分布于江河附近,由此反映出水运业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所
述对象发生变化,军事资源主要涉及到战争的消耗、军队的构成以及地理战略要地的利用,畜牧兽类农书记述
以答案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磁窑与地理环境关系,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力量比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磁窑的经营主
对象发生了变化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土地兼并加剧主要体现在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大地主或
体和磁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所以排除ABD三项。
5.B【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
大官僚手中的过程,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甚至完全没有土地,小农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可能会减少
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
对牛的关注,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表现在民族的大融合、政权建立与文
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
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
化交流的互动、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以及文化特质的多元一体上,题干没有涉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的
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
史实,且文明交融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
排除D项。
6.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
13.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
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据材料 “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可知,李素祖先到中国是奉原有国家的命令来华,而非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 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
局”夸大了李素家族在中国的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 排除C项;据材料“唐天宝年间......任广州别驾”可知,李素祖先及其父任官,未提及是否经过科举考试,排除D 项。 7.A【解析】由材料“唐代中后期”“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可知唐代中后期北方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南方,南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因此,“江南”成为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重要主题,故 选A项;坊市制度在宋代被打破,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兴起,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材 料中“江南”成为唱和主题的原因而非结果,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8.D【解析】据材料“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书法艺术模仿魏晋时期的风格, 说明唐代书法艺术吸收六朝元素,故选D项;唐代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行书进入鼎盛时期, 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唐代书法效仿前人属于士人追求,而市民文化需求具有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可知, 通判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武官专权,规范地方行政,故选A项;据材料“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可知,武人是可 以参政,但是不能专政,因此通判设置是为了规范行政,而非防止武人干政,排除B项;据材料“有军旅之事,则 专任钱粮之责”可知,通判只是战时负责筹集钱粮,不是平常之主责,且不负责行军打仗,不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 排除C项;据材料“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可知,州府权力的总量未 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项;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 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 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14.D【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 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商业经营方式的 改变,只是提到了小民依赖经纪为生,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商业经营方式有所改变,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 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排除A 项;明朝时户籍管理使用黄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而非混乱,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湖周边存在一定的 商业活动,但并没有明确信息表明商业资本有明显的集聚现象,排除C项。 15.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土地所有者(通常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佃户),农民则通过
第1页
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
耕种土地来支付租金。这种关系在清朝时期非常盛行,与个体农耕方式相辅相成。李调元在《卖田说》中提到
阐述:从两汉到明朝是来自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大发展的时期。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
的“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实际上是在阐述租佃关系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种更为经济的生存方式。在这种
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佛教与
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
模式下,农民通过租佃更多的土地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还能避免直接拥有土地
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
所带来的税赋和官府的加派负担,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故选A项;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
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自明末到清代是中华文化与欧洲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早在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
项;材料所述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
“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 的实行,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并没有削减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
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会通中西文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
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
16.A【解析】据材料“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且色染大类妇人”可知,
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李乐致仕回乡后,对当地读书人普遍穿着女性化服饰的现象表达了感慨,这种服饰穿着的变化反映了儒生的生
活观念发生改变,故选A项;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是儒生“好穿丝绸绉纱湖罗”的客观条件,不是主要原
因,排除B项;材料关注的是读书人的服饰的变化,而不是他们职业选择的变化,并且服饰的变化与职业选择
的变化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在封建社会,男女平等观念不可能普遍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南诏政权统一了云南地区;南诏政权重视交通网的建设;南诏政权积极与中原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每
点2分,共6分)
(2)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推动了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强了唐朝政府对西南
地区的管理;推动了儒学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认同,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加强了西
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提升了南诏在国际商贸网络中的地位。(每点2分,共7分)
18.【答案】(12分)
(1)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1分);
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1分);
地方人才缺乏(少)(1分)。
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1分);
实行青苗法(1分);改革学校,培养人才(1分)。
(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2分);
理财为重(2分);教化为先(1分);注重实际(实事求是)(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困难,据材料“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自然环境恶劣;据
材料“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民众生活困难;据材料“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可知地
方人才缺乏。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可知兴修水利;据材料“当时青苗法,
实惠遍村农”可知实行青苗法;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可知改革学校,培养人
才。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出发点可知关注民生;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
19.(1)内容:将商人与其他庶民一视同仁;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税率;官府与商人公平交易;国家专卖政策放
松;商人经营范围扩大;加强对商人群体的教化。(5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人社会地位;促使边疆地区经济贸易繁荣;促成商帮群体形成;提高商人文化素
质;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加强区域联系;带动娱乐消费增长;促使世俗文学流行。(8分)
20.(14分)
【示例】角度: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化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
第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