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
【结构图示】
【问题引领】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影响”,围绕该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在时空框架下,如何整体把握食物生产在各个时代的变化与延续
[提示] (1)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减少了对自然界的依赖,人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各地食物物种大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
品种。
(3)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食物产量和储备技术不断提高,缓解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饥饿危机。在食物生产和加工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食品安全
问题。
总体上看,食物生产的纵向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演进。从横向看,反映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从社会生活角度看,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的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虽然当时已经种植水稻,但采集仍然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
D项。
2.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至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与汉武帝北击匈奴、沟通西域,推动疆域和农业文明向北扩张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一批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促使农牧分界线内缩。综上可得出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A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排除B项。古代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农耕文明并未被取代,排除C项。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D项。
3.历史上,外来食物引进有三个高峰时期:前两波是汉与唐,引进的外来物种大多带有“胡”字,如胡桃、胡椒、胡萝卜等。第三波是明末,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B]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汉唐时期,进入我国的物种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且主要来自西域。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的物种主要通过海上贸易,且主要来自美洲,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推动外来物种命名方式变动,B项正确。胡、番都是中国对外来物种的称呼,观念上并没有太大差别,排除A项。综合国力下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闭关自守政策与胡、番命名差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明朝陈懋仁所著的《泉南杂志》载:“(闽)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皆仰给于浙直海贩。”福建改稻种蔗(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恶化自然地理环境
[C]缓解人多地少矛盾 [D]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建改稻种蔗,一方面甘蔗作为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另一方面使得闽地要购买浙江等地的水稻以满足粮食需求,这促进了福建与浙江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自然地理环境恶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变化,未涉及人口多少问题,不能据此得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改稻种蔗,并未提到其他作物种植的情况,不能得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的结论,排除D项。
5.嘉庆年间记载了浙江衢州有关官府的告示,其内容如下:“西邑流民向多,垦山种此(包芦),数年后土松,遇大水(则)涨没田亩沟圳,山亦荒废,为害甚巨。”该材料反映了( )
[A]高产农作物种植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
[B]外来物种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现象
[C]传统农作物无法满足民间的粮食需求
[D]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移民垦荒问题,过度垦山种包谷破坏了生态环境,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人口迅速增长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B、C两项的内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6.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合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地流转”,都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故选D项。
7.下表所列为袁隆平获得的部分国际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主要是表彰袁隆平( )
1988年3月 因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际“让克奖”
1995年10月 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设立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A]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B]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方面取得成功
[C]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D]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粮食安全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C项。
8.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下降。此外,全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提高。该材料主要表明我国( )
[A]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型农业迈进
[B]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C]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齐头并进
[D]注重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下降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日益高效;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率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提高,这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向绿色生态化发展。故选A项。
9.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幅降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占到10%”说明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数量,排除D项。
10.下面两幅图为“古希腊陶瓶”和“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据此判断,图片( )
图1 图2
[A]体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差别
[B]反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C]说明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
[D]说明了人类生产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反映了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故选B项;古希腊不是游牧经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
11.17世纪早期,法国图卢兹的农民开始种植高产的玉米。到1674年左右,玉米被大量用来饲养牲畜,由此剩余的小麦被农民们拿去市场出售,当地粮食交易规模扩大。由此可推知,玉米的传播( )
[A]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B]扩大了法国的耕地面积
[C]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D]加剧了价格革命的冲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因为玉米被大量种植用于饲养牲畜,剩余的小麦增多,农民得以拿去市场出售,从而使当地粮食交易规模扩大,这说明玉米的传播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说明法国耕地面积是否扩大,排除B项;玉米在法国的种植并没有改变法国农村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价格革命表现为大量贵金属流入导致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等现象,而玉米推动粮食交易规模扩大,使得市场上的小麦增多,可能会降低小麦的价格,排除D项。
12.卢梭认为,人类在原始的淳朴而美好的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但“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由此可知,卢梭强调( )
[A]私有制出现孕育不平等现象
[B]货币出现推动阶级分化
[C]经济发展抑制人类社会进步
[D]贸易往来促进文明繁荣
【答案】 A
【解析】 金和银是货币,铁是生产工具,谷是食物,这些都是私人财产的代表,这既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也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平等”,A项正确;货币出现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C项说法与“使人文明起来”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贸易往来,排除D项。
13.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提到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且通过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这表明小麦作为一种物种在北美的种植和传播推动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故选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小麦作为经济作物在北美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并未提及非洲物种的传播,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由船队运输,但当时的船不属于现代交通工具,且小麦产业此前早已兴起,排除D项。
14.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由于流动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农民认真地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效益,这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了农民的劳动观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效益,和工厂制度无关,工人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关注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不是强调农民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但是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是由于工业化时代微生物学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这说明是工业化推动了罐头食品的大量生产,从而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故选A项;罐头食品的量产是工业革命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流水化作业”这种具体的生产工艺,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农业科技进步对食品供应的保障,排除D项。
16.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后,冷链物流也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平均增长14万吨左右,尤其是1964年第18届夏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日本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冷链倡议》,迎来了便利店和餐饮等行业的大发展。这反映出( )
[A]国家调控的强化 [B]科学理论的突破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福利国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日本政府出台的《冷链倡议》体现了国家对经济调控力度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本在科学理论方面取得突破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及“中间阶层”的人数,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日本建立福利国家表现在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长期以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 000—4 000年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耨,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水稻栽培中国
古代技术发明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到达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 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朋《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
中国与世界——以外来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10分)
【答案】 (1)起源早(历史悠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任答两点得4分)
(2)变化:来源地——由多来自亚洲西部到来自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品种——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途径——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三点各2分,共6分)
影响:积极——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贫瘠地区开发(或扩大了耕地面积)。(积极方面任答一点得1分,不超过3分)消极——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消极方面1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8 000年前的炭化苜蓿种子。
史料二 考古发现的距今3 300年前的意大利的砖头写字板上,记录苜蓿当时已经作为家畜饲草被利用。
史料三 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8—前380年)在《骑士》一剧里,记述苜蓿被当作幸运的象征:向战场前进的骑士军团按原定计划稍事停留,临行前精灵们采集了一些四叶苜蓿送给他们,精灵们相信这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材料二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
大约在公元前700年,苜蓿被列入犹太王国园林植物的清单。
约公元前490年,波斯及米底人侵略希腊时,苜蓿输入希腊并在欧洲开始种植。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西域带回苜蓿种子,苜蓿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16世纪中叶,苜蓿逐渐在欧洲种植开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将苜蓿种子带入南美洲,并由此逐渐向北美传播。
到1800年,苜蓿已蔓延到七大洲,并且得到广泛种植。
20世纪以来,苜蓿因其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元素且种植过程相对环保,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牧场和养殖场的种植。苜蓿草行业发展迅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启忠等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苜蓿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苜蓿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答案】 (1)史料价值及推断: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伊朗苜蓿种植历史;可以推断伊朗原始农业起源较早,种植苜蓿历史悠久。(2分)史料二有助于研究苜蓿对古代意大利畜牧业的影响;可以推断当时苜蓿对古代意大利的经济和文化有一定影响。(2分)史料三有助于探究苜蓿与古希腊文学的关系;可以推断苜蓿对古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2分)
(2)示例
论题:苜蓿的传播历史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2分)
阐述:古代西亚栽培苜蓿历史悠久。张骞通西域后,苜蓿传入中国中原地区。16世纪,苜蓿种植在欧洲传播开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大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各地物种和技术频繁交流,苜蓿栽培技术也传到美洲等地,促进了全球农牧业生产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苜蓿在全球广泛种植,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6分)
总之,苜蓿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在交往和联系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巧克力传至欧洲后,美洲原生的巧克力文化与欧洲的社会现实相遇、互动和融合。自17世纪50年代开始,巧克力在欧洲社会流传的过程中,饮用口味和配方更具本土特征,巧克力器具文化以及专门的售卖消费场所随之兴起。巧克力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本土化过程并非一路坦途,一度遭到宗教人士的激烈反对。
英国对巧克力贸易和生产中的经济利益表现出极大兴趣。1655年,英国通过武力夺取了可可产区牙买加,18世纪中叶先后夺取格林纳达、圣文森特、特立尼达和多米尼加等可可种植岛屿,可可豆从这些地区不断流向英国和英属美洲殖民地。美洲的巧克力(可可豆)输入英国的数量也较为可观。
——据薛宁《近代早期美洲巧克力
文化的跨洋传播与欧洲化》整理
材料二 饮用巧克力在欧洲启蒙时代依然是王公贵族和教会人士的专利。不过在英国和其他新教国家,巧克力馆和咖啡馆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新的聚会场所,甚至是新兴政党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之后,巧克力馆的命运变得坎坷,咖啡和茶成了启蒙运动者最钟爱的热饮,而天主教教士、支持教皇的人士及反对启蒙运动的人则更钟爱巧克力。
——[美]索菲·D.科、麦克·D.科
《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材料三 随着欧洲商船、殖民者、探险家将成千上万的物种带到大洋彼岸安家落户,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交错融合。因此,要想了解世界历史,就必须了解美洲食物向外大迁徙的
故事。
——摘编自陈晓律等《话说世界》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12分)
【答案】 观点:了解美洲食物的传播是认识世界历史的重要途径。(2分)
说明:巧克力在欧洲的传播,特别是在英国等国销量不断增长,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巧克力在欧洲本土化的过程折射出近代以来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英国武力夺取巧克力产区和种植岛屿反映了在欧洲殖民扩张中,西方国家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奴役和掠夺。巧克力在欧洲不同时期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巧克力的传入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迁。(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总之,巧克力在欧洲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变迁提供了重要途径。(2分)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节选)
时间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1949— 1992年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1993— 2012年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重,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民改善性消费需求。
2013年 至今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政策阶段。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摘编自仇焕广等《新时期中国
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策略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10分)
【答案】 趋势:目标策略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营养安全,再到数量、营养、生态、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径上,从立足自主生产,到提高产量、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再到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综合保障体系。(每点3分,共6分)
认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重要基础;统筹利用国内外的农业资源,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每点2分,共4分)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的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虽然当时已经种植水稻,但采集仍然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
D项。
2.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至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与汉武帝北击匈奴、沟通西域,推动疆域和农业文明向北扩张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一批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促使农牧分界线内缩。综上可得出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A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排除B项。古代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农耕文明并未被取代,排除C项。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D项。
3.历史上,外来食物引进有三个高峰时期:前两波是汉与唐,引进的外来物种大多带有“胡”字,如胡桃、胡椒、胡萝卜等。第三波是明末,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B]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汉唐时期,进入我国的物种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且主要来自西域。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的物种主要通过海上贸易,且主要来自美洲,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推动外来物种命名方式变动,B项正确。胡、番都是中国对外来物种的称呼,观念上并没有太大差别,排除A项。综合国力下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闭关自守政策与胡、番命名差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明朝陈懋仁所著的《泉南杂志》载:“(闽)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皆仰给于浙直海贩。”福建改稻种蔗(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恶化自然地理环境
[C]缓解人多地少矛盾 [D]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建改稻种蔗,一方面甘蔗作为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另一方面使得闽地要购买浙江等地的水稻以满足粮食需求,这促进了福建与浙江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自然地理环境恶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变化,未涉及人口多少问题,不能据此得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改稻种蔗,并未提到其他作物种植的情况,不能得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的结论,排除D项。
5.嘉庆年间记载了浙江衢州有关官府的告示,其内容如下:“西邑流民向多,垦山种此(包芦),数年后土松,遇大水(则)涨没田亩沟圳,山亦荒废,为害甚巨。”该材料反映了( )
[A]高产农作物种植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
[B]外来物种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现象
[C]传统农作物无法满足民间的粮食需求
[D]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移民垦荒问题,过度垦山种包谷破坏了生态环境,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人口迅速增长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B、C两项的内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6.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合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地流转”,都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故选D项。
7.下表所列为袁隆平获得的部分国际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主要是表彰袁隆平( )
1988年3月 因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际“让克奖”
1995年10月 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设立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A]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B]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方面取得成功
[C]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D]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粮食安全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C项。
8.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下降。此外,全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提高。该材料主要表明我国( )
[A]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型农业迈进
[B]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C]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齐头并进
[D]注重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下降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日益高效;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率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提高,这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向绿色生态化发展。故选A项。
9.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幅降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占到10%”说明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数量,排除D项。
10.下面两幅图为“古希腊陶瓶”和“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据此判断,图片( )
图1 图2
[A]体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差别
[B]反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C]说明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
[D]说明了人类生产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反映了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故选B项;古希腊不是游牧经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
11.17世纪早期,法国图卢兹的农民开始种植高产的玉米。到1674年左右,玉米被大量用来饲养牲畜,由此剩余的小麦被农民们拿去市场出售,当地粮食交易规模扩大。由此可推知,玉米的传播( )
[A]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B]扩大了法国的耕地面积
[C]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D]加剧了价格革命的冲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因为玉米被大量种植用于饲养牲畜,剩余的小麦增多,农民得以拿去市场出售,从而使当地粮食交易规模扩大,这说明玉米的传播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说明法国耕地面积是否扩大,排除B项;玉米在法国的种植并没有改变法国农村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价格革命表现为大量贵金属流入导致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等现象,而玉米推动粮食交易规模扩大,使得市场上的小麦增多,可能会降低小麦的价格,排除D项。
12.卢梭认为,人类在原始的淳朴而美好的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但“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由此可知,卢梭强调( )
[A]私有制出现孕育不平等现象
[B]货币出现推动阶级分化
[C]经济发展抑制人类社会进步
[D]贸易往来促进文明繁荣
【答案】 A
【解析】 金和银是货币,铁是生产工具,谷是食物,这些都是私人财产的代表,这既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也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平等”,A项正确;货币出现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C项说法与“使人文明起来”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贸易往来,排除D项。
13.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提到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且通过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这表明小麦作为一种物种在北美的种植和传播推动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故选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小麦作为经济作物在北美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并未提及非洲物种的传播,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由船队运输,但当时的船不属于现代交通工具,且小麦产业此前早已兴起,排除D项。
14.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由于流动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农民认真地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效益,这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了农民的劳动观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效益,和工厂制度无关,工人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关注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不是强调农民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但是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是由于工业化时代微生物学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这说明是工业化推动了罐头食品的大量生产,从而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故选A项;罐头食品的量产是工业革命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流水化作业”这种具体的生产工艺,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农业科技进步对食品供应的保障,排除D项。
16.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后,冷链物流也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平均增长14万吨左右,尤其是1964年第18届夏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日本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冷链倡议》,迎来了便利店和餐饮等行业的大发展。这反映出( )
[A]国家调控的强化 [B]科学理论的突破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福利国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日本政府出台的《冷链倡议》体现了国家对经济调控力度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本在科学理论方面取得突破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及“中间阶层”的人数,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日本建立福利国家表现在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长期以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 000—4 000年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耨,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水稻栽培中国
古代技术发明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到达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 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朋《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
中国与世界——以外来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10分)
【答案】 (1)起源早(历史悠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任答两点得4分)
(2)变化:来源地——由多来自亚洲西部到来自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品种——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途径——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三点各2分,共6分)
影响:积极——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贫瘠地区开发(或扩大了耕地面积)。(积极方面任答一点得1分,不超过3分)消极——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消极方面1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8 000年前的炭化苜蓿种子。
史料二 考古发现的距今3 300年前的意大利的砖头写字板上,记录苜蓿当时已经作为家畜饲草被利用。
史料三 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8—前380年)在《骑士》一剧里,记述苜蓿被当作幸运的象征:向战场前进的骑士军团按原定计划稍事停留,临行前精灵们采集了一些四叶苜蓿送给他们,精灵们相信这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材料二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
大约在公元前700年,苜蓿被列入犹太王国园林植物的清单。
约公元前490年,波斯及米底人侵略希腊时,苜蓿输入希腊并在欧洲开始种植。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西域带回苜蓿种子,苜蓿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16世纪中叶,苜蓿逐渐在欧洲种植开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将苜蓿种子带入南美洲,并由此逐渐向北美传播。
到1800年,苜蓿已蔓延到七大洲,并且得到广泛种植。
20世纪以来,苜蓿因其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元素且种植过程相对环保,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牧场和养殖场的种植。苜蓿草行业发展迅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启忠等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苜蓿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苜蓿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答案】 (1)史料价值及推断: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伊朗苜蓿种植历史;可以推断伊朗原始农业起源较早,种植苜蓿历史悠久。(2分)史料二有助于研究苜蓿对古代意大利畜牧业的影响;可以推断当时苜蓿对古代意大利的经济和文化有一定影响。(2分)史料三有助于探究苜蓿与古希腊文学的关系;可以推断苜蓿对古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2分)
(2)示例
论题:苜蓿的传播历史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2分)
阐述:古代西亚栽培苜蓿历史悠久。张骞通西域后,苜蓿传入中国中原地区。16世纪,苜蓿种植在欧洲传播开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大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各地物种和技术频繁交流,苜蓿栽培技术也传到美洲等地,促进了全球农牧业生产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苜蓿在全球广泛种植,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6分)
总之,苜蓿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在交往和联系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巧克力传至欧洲后,美洲原生的巧克力文化与欧洲的社会现实相遇、互动和融合。自17世纪50年代开始,巧克力在欧洲社会流传的过程中,饮用口味和配方更具本土特征,巧克力器具文化以及专门的售卖消费场所随之兴起。巧克力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本土化过程并非一路坦途,一度遭到宗教人士的激烈反对。
英国对巧克力贸易和生产中的经济利益表现出极大兴趣。1655年,英国通过武力夺取了可可产区牙买加,18世纪中叶先后夺取格林纳达、圣文森特、特立尼达和多米尼加等可可种植岛屿,可可豆从这些地区不断流向英国和英属美洲殖民地。美洲的巧克力(可可豆)输入英国的数量也较为可观。
——据薛宁《近代早期美洲巧克力
文化的跨洋传播与欧洲化》整理
材料二 饮用巧克力在欧洲启蒙时代依然是王公贵族和教会人士的专利。不过在英国和其他新教国家,巧克力馆和咖啡馆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新的聚会场所,甚至是新兴政党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之后,巧克力馆的命运变得坎坷,咖啡和茶成了启蒙运动者最钟爱的热饮,而天主教教士、支持教皇的人士及反对启蒙运动的人则更钟爱巧克力。
——[美]索菲·D.科、麦克·D.科
《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材料三 随着欧洲商船、殖民者、探险家将成千上万的物种带到大洋彼岸安家落户,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交错融合。因此,要想了解世界历史,就必须了解美洲食物向外大迁徙的
故事。
——摘编自陈晓律等《话说世界》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12分)
【答案】 观点:了解美洲食物的传播是认识世界历史的重要途径。(2分)
说明:巧克力在欧洲的传播,特别是在英国等国销量不断增长,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巧克力在欧洲本土化的过程折射出近代以来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英国武力夺取巧克力产区和种植岛屿反映了在欧洲殖民扩张中,西方国家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奴役和掠夺。巧克力在欧洲不同时期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巧克力的传入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迁。(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总之,巧克力在欧洲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变迁提供了重要途径。(2分)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节选)
时间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1949— 1992年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1993— 2012年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重,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民改善性消费需求。
2013年 至今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政策阶段。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摘编自仇焕广等《新时期中国
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策略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10分)
【答案】 趋势:目标策略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营养安全,再到数量、营养、生态、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径上,从立足自主生产,到提高产量、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再到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综合保障体系。(每点3分,共6分)
认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重要基础;统筹利用国内外的农业资源,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每点2分,共4分)(共4张PPT)
【结构图示】
【问题引领】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影响”,围绕该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在时空框架下,如何整体把握食物生产在各个时代的变化与延续
[提示] (1)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减少了对自然界的依赖,人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各地食物物种大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
(3)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食物产量和储备技术不断提高,缓解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饥饿危机。在食物生产和加工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食品安全问题。
总体上看,食物生产的纵向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演进。从横向看,反映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从社会生活角度看,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食物采集:打制石器,采集渔猎,迁徙、群居
野蛮
↓
从食
食物生产:磨制石器,农耕畜牧,人口增加,定
物采
居、形成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集到
精神生活丰富,科技发展;古代不同
农业出现
食物
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
生产
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
文明
美洲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
促进人
区域物种
新航
番茄、辣椒、南瓜等
口增长;
交流
路开
改变饮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辟后
的食
食习惯;
物物
推动经
新航路开辟
种交
其他地区物种:小麦、大麦、水稻、
贸发展;
流
苹果、葡萄、豌豆、
影响生
全球物种
黄瓜、甘蔗等
态平衡
交流
生产现代化:
传统农业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
现代
保障粮食
集约化、产业化;科学育种、高
食物
食品供应
效化肥、设施农业;大型农场、
的生
养殖场是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
产、储
畜牧业、渔业:现代化、规模化、
粮食、食
科技革命
备与
产业化
食品
品安全问
b
安全
题频发
储备现代化:现代化粮仓、冷冻
食品工业、冷链物流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