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地方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朝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使得陆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排除B项;道路的修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的表述绝对,排除C项;“消除”的表述绝对,排除D项。
2.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
[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由于战乱走向衰落,而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刘晏进行漕运改革,旨在开辟南方的漕运路线,将南方丰富物资运到关中,解决关中物资缺乏的问题。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状况出现变化,经济格局发生变迁,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唐朝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排除A项。漕运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C项。
3.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侵略加剧,边防危机接连出现,传统驿传体系受到挑战;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驿传体系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晚清与世界的距离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清邮政官局成立和近代通信工具的传入,体现了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说法夸大了近代通信的作用,材料也未体现对主权的侵犯,排除;材料未体现拉近晚清与世界的距离,排除D项。
4.清末民初的一首竹枝词写道:“马路纵横处处通,洋车飞跑气冲冲。独怜轿馆(出租轿子的地方)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这可以说明( )
[A]新式交通已被普遍接受
[B]交通变革影响了行业兴衰
[C]汽车成为常用交通工具
[D]平等观念得到进一步弘扬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民初,洋车冲击了轿夫市场,所以出现了“独怜轿馆(出租轿子的地方)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这一现象,故选B项;“普遍接受”表述绝对,排除A项;“常用交通工具”不符合史实,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此后汽车逐步成为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排除C项;“平等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1903年,恽毓鼎任会试同考官。他由北京赴开封主持会试,3月12日下午乘坐火车出发,傍晚七点钟到达距离北京150千米的保定。次日从保定出发,改乘马车。3月28日方抵达开封,540千米的路段整整用了15天,一路上劳顿不堪。这反映出,当时( )
[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繁荣
[B]交通近代化有待发展
[C]全国性交通网亟待构建
[D]官员的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恽毓鼎乘坐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这说明清末的交通有所改进,后改乘马车用时长,人员劳顿不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交通近代化程度低,有待发展,故选B项。
6.1908年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
[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工具上“男女杂坐”的现象使得传统的观念发生变化,故选A项。
7.下表所示为1932年与1935年中国国营铁路的运营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时间 1932年 1935年
客运量/万人千米 345 058 434 885
货运量/万吨千米 445 661 648 880
客运收入/元 55 559 762 62 429 017
货运收入/元 80 321 289 102 529 093
[A]官僚资本经济膨胀
[B]国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社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
【答案】 D
【解析】 表格信息显示,相较于1932年,1935年国营铁路的客运量和货运量显著增加,客运收入和货运收入也同步增长,说明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业发展较快,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故选D项。
8.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
[B]独立工业体系已建立
[C]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
[D]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这一变化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A项正确;工业体系包含多个方面,仅从铁路发展无法得出独立工业体系已建立,排除B项;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项。
9.下面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表。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A]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天津的博物馆等入馆人数大增,剧场收入增长,工艺品销量增长,这体现了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京津人员往来,也促进了京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C项。
10.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加普亚(在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答案】 A
【解析】 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这一时期帝国境内的大道达到372条之多,说明罗马的对外扩张促进了帝国大道的修建,故选A项;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是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而不是道路系统,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罗马道路建设的发展,而不是其作用,排除C项;题干中显示随着扩张,罗马帝国的道路系统逐步形成,而不是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排除D项。
11.19世纪,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使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工程师约翰·劳登·马卡丹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减少了雨水渗入对路面的破坏,后世俗称为“马路”。这些交通成就( )
[A]体现出科学对经济的推动
[B]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C]有利于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D]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收税公路和“马路”的出现有助于英国交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英国当时的工业化进程,故选C项;材料中交通建设并未体现科学发展,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历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与马路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后,英国很快出现铁路建设高潮。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英国议会通过54项铁路条例。到1850年,英国已经拥有铁路1.06万千米。1857年,英国铺设了世界第一条钢轨铁路。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主导了近代交通事业
[B]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交通近代化
[C]建成最发达的陆路交通网
[D]完成传统政治观念的近代转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铁路运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政府的推动作用,但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政府主导”,排除A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题目中没有提及与政治观念转型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13.下面为某教师整理的1820年、1860年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表。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城市 1820年 1860年 缩短时间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纽约(美国) 32 13 19
[A]新航路的开辟 [B]蒸汽船的改进
[C]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电话的问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820年相比,1860年亚历山大、开普敦等城市向伦敦传递信息的时间缩短且传递途径主要为海上航线,这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船的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早在15世纪已经开始,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时间是1869年,晚于材料中1860年的时间,排除C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来计量时间的单位是“天”,与电话的信息传递速度不符,并且电话问世的时间是1876年,排除D项。
14.近代德国铁路建设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主要以各邦为单位建成了一系列路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各条已建成的铁路连接起来,形成贯通的铁路。据此可知,近代德国的铁路建设( )
[A]使德国工业革命领先世界
[B]是世界大战爆发的诱因
[C]体现了德国联邦制的确立
[D]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德国统一前逐渐形成贯通的铁路,而铁路的建设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形成统一的市场,促进文化认同,这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故选D项;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此时德国尚未统一,材料现象与世界大战无关,排除B项;1871年德国统一后建立联邦制,排除C项。
15.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德国的铁路交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并没有在城市中形成大批“城市贫民”的聚居,而是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流动。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农村产业空心化
[B]使工人阶级难以形成
[C]推动德国铁路建设加速
[D]缓解了城市化的困境
【答案】 D
【解析】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流动,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缓解城市化困境,故选
D项。
16.20世纪初,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等大城市中,摩天大楼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有轨电车和地铁也带来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发展。立体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上超级大城市的诞生。这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技术的新发明 [B]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C]电力技术的新应用 [D]航天技术的新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初”“摩天大楼”“有轨电车和地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且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与题干信息相符,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技术流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是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B、D两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考古材料显示,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
邮驿体系功用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以人、马为主;都兼具信息传递的功能。
不同点: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文中未提及类似秦汉的地方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秦汉传递的内容多样,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服务于使臣、官员或其他传递政令文书的需求,服务对象多样;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较为单一,以大王书信为主,通信对象较单一,范围相对较窄。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稍逊。(8分)
(2)政治: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军事: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
经济文化: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
朝代 发展 阶段 漕运 中心 主要 运道 漕运平均 量(单位:万石)
秦汉 关东 之漕 长安、 洛阳 渭河、漕 渠、黄河、 汴渠 400
魏晋 隋唐 从关东之 漕到 江淮之漕 长安、 洛阳 漕渠、黄 河、汴河、 江南运河 200~300
两宋 江淮 之漕 开封、 杭州 汴渠、江 南运河 600
元明清 江南 之漕 北京 京杭 运河 300~400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
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 (1)特点:漕运体系多以都城为中心展开;漕运体系呈南移趋势;与大运河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运道由以东西向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南北向为主;不同阶段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任答四点,4分)
主要因素:政治中心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2分)
(2)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保障财政供给;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带动漕运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为后世水利交通发展提供借鉴。(任答三点,6分)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
铁路史资料(1863—1911)》
《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造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6分)
(2)实现了多年来西南人民发展铁路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8分)
20.(12分)下面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 交通的 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物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 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 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待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
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2分)
阐述: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推动了英国贸易的发展。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9分)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1分)(共6张PPT)
【结构图示】
【问题引领】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交通与社会变迁”,围绕该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概括交通运输变化的主要趋势。
[提示] (1)方式上,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
(2)动力上,由畜力、风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
(3)种类上,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高铁。
(4)范围上,从国内扩大到国际等。
2.世界现代交通运输业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提示] (1)发展阶段
①铁路运输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开始。
②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1886年,德国人本茨发明了真正的汽车,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公路运输悄然兴起。由于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迅速方便,不仅在短途运输方面显示出优越性,而且随着大载重专用货车、各种完善的长途客车和高速公路的出现,在长途运输方面也显示出优越性。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真正的飞机,飞机时代开始。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管道运输开始崭露头角。19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第一条木制的专供输油的管道。
③综合运输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于是,许多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运输,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的综合运输体系。
(2)发展趋势
①提高运输效率,运输趋于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②交通运输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交通运输部门逐步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运用电子计算机组成管理信息系统或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运输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提高了运输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单元总结
【结构图示】
【问题引领】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交通与社会变迁”,围绕该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概括交通运输变化的主要趋势。
[提示] (1)方式上,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
(2)动力上,由畜力、风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
(3)种类上,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高铁。
(4)范围上,从国内扩大到国际等。
2.世界现代交通运输业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提示] (1)发展阶段
①铁路运输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开始。
②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1886年,德国人本茨发明了真正的汽车,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公路运输悄然兴起。由于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迅速方便,不仅在短途运输方面显示出优越性,而且随着大载重专用货车、各种完善的长途客车和高速公路的出现,在长途运输方面也显示出优越性。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真正的飞机,飞机时代开始。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管道运输开始崭露头角。19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第一条木制的专供输油的管道。
③综合运输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于是,许多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运输,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的综合运输体系。
(2)发展趋势
①提高运输效率,运输趋于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②交通运输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交通运输部门逐步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运用电子计算机组成管理信息系统或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运输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提高了运输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
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地方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朝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使得陆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排除B项;道路的修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的表述绝对,排除C项;“消除”的表述绝对,排除D项。
2.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
[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由于战乱走向衰落,而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刘晏进行漕运改革,旨在开辟南方的漕运路线,将南方丰富物资运到关中,解决关中物资缺乏的问题。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状况出现变化,经济格局发生变迁,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唐朝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排除A项。漕运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C项。
3.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侵略加剧,边防危机接连出现,传统驿传体系受到挑战;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驿传体系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晚清与世界的距离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清邮政官局成立和近代通信工具的传入,体现了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说法夸大了近代通信的作用,材料也未体现对主权的侵犯,排除;材料未体现拉近晚清与世界的距离,排除D项。
4.清末民初的一首竹枝词写道:“马路纵横处处通,洋车飞跑气冲冲。独怜轿馆(出租轿子的地方)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这可以说明( )
[A]新式交通已被普遍接受
[B]交通变革影响了行业兴衰
[C]汽车成为常用交通工具
[D]平等观念得到进一步弘扬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民初,洋车冲击了轿夫市场,所以出现了“独怜轿馆(出租轿子的地方)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这一现象,故选B项;“普遍接受”表述绝对,排除A项;“常用交通工具”不符合史实,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此后汽车逐步成为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排除C项;“平等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1903年,恽毓鼎任会试同考官。他由北京赴开封主持会试,3月12日下午乘坐火车出发,傍晚七点钟到达距离北京150千米的保定。次日从保定出发,改乘马车。3月28日方抵达开封,540千米的路段整整用了15天,一路上劳顿不堪。这反映出,当时( )
[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繁荣
[B]交通近代化有待发展
[C]全国性交通网亟待构建
[D]官员的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恽毓鼎乘坐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这说明清末的交通有所改进,后改乘马车用时长,人员劳顿不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交通近代化程度低,有待发展,故选B项。
6.1908年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
[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工具上“男女杂坐”的现象使得传统的观念发生变化,故选A项。
7.下表所示为1932年与1935年中国国营铁路的运营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时间 1932年 1935年
客运量/万人千米 345 058 434 885
货运量/万吨千米 445 661 648 880
客运收入/元 55 559 762 62 429 017
货运收入/元 80 321 289 102 529 093
[A]官僚资本经济膨胀
[B]国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社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
【答案】 D
【解析】 表格信息显示,相较于1932年,1935年国营铁路的客运量和货运量显著增加,客运收入和货运收入也同步增长,说明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业发展较快,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故选D项。
8.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
[B]独立工业体系已建立
[C]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
[D]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这一变化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A项正确;工业体系包含多个方面,仅从铁路发展无法得出独立工业体系已建立,排除B项;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项。
9.下面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表。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A]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天津的博物馆等入馆人数大增,剧场收入增长,工艺品销量增长,这体现了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京津人员往来,也促进了京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C项。
10.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加普亚(在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答案】 A
【解析】 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这一时期帝国境内的大道达到372条之多,说明罗马的对外扩张促进了帝国大道的修建,故选A项;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是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而不是道路系统,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罗马道路建设的发展,而不是其作用,排除C项;题干中显示随着扩张,罗马帝国的道路系统逐步形成,而不是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排除D项。
11.19世纪,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使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工程师约翰·劳登·马卡丹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减少了雨水渗入对路面的破坏,后世俗称为“马路”。这些交通成就( )
[A]体现出科学对经济的推动
[B]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C]有利于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D]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收税公路和“马路”的出现有助于英国交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英国当时的工业化进程,故选C项;材料中交通建设并未体现科学发展,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历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与马路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后,英国很快出现铁路建设高潮。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英国议会通过54项铁路条例。到1850年,英国已经拥有铁路1.06万千米。1857年,英国铺设了世界第一条钢轨铁路。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主导了近代交通事业
[B]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交通近代化
[C]建成最发达的陆路交通网
[D]完成传统政治观念的近代转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铁路运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政府的推动作用,但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政府主导”,排除A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题目中没有提及与政治观念转型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13.下面为某教师整理的1820年、1860年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表。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城市 1820年 1860年 缩短时间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纽约(美国) 32 13 19
[A]新航路的开辟 [B]蒸汽船的改进
[C]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电话的问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820年相比,1860年亚历山大、开普敦等城市向伦敦传递信息的时间缩短且传递途径主要为海上航线,这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船的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早在15世纪已经开始,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时间是1869年,晚于材料中1860年的时间,排除C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来计量时间的单位是“天”,与电话的信息传递速度不符,并且电话问世的时间是1876年,排除D项。
14.近代德国铁路建设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主要以各邦为单位建成了一系列路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各条已建成的铁路连接起来,形成贯通的铁路。据此可知,近代德国的铁路建设( )
[A]使德国工业革命领先世界
[B]是世界大战爆发的诱因
[C]体现了德国联邦制的确立
[D]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德国统一前逐渐形成贯通的铁路,而铁路的建设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形成统一的市场,促进文化认同,这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故选D项;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此时德国尚未统一,材料现象与世界大战无关,排除B项;1871年德国统一后建立联邦制,排除C项。
15.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德国的铁路交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并没有在城市中形成大批“城市贫民”的聚居,而是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流动。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农村产业空心化
[B]使工人阶级难以形成
[C]推动德国铁路建设加速
[D]缓解了城市化的困境
【答案】 D
【解析】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流动,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缓解城市化困境,故选
D项。
16.20世纪初,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等大城市中,摩天大楼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有轨电车和地铁也带来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发展。立体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上超级大城市的诞生。这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技术的新发明 [B]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C]电力技术的新应用 [D]航天技术的新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初”“摩天大楼”“有轨电车和地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且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与题干信息相符,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技术流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是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B、D两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考古材料显示,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
邮驿体系功用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以人、马为主;都兼具信息传递的功能。
不同点: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文中未提及类似秦汉的地方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秦汉传递的内容多样,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服务于使臣、官员或其他传递政令文书的需求,服务对象多样;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较为单一,以大王书信为主,通信对象较单一,范围相对较窄。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稍逊。(8分)
(2)政治: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军事: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
经济文化: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
朝代 发展 阶段 漕运 中心 主要 运道 漕运平均 量(单位:万石)
秦汉 关东 之漕 长安、 洛阳 渭河、漕 渠、黄河、 汴渠 400
魏晋 隋唐 从关东之 漕到 江淮之漕 长安、 洛阳 漕渠、黄 河、汴河、 江南运河 200~300
两宋 江淮 之漕 开封、 杭州 汴渠、江 南运河 600
元明清 江南 之漕 北京 京杭 运河 300~400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
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 (1)特点:漕运体系多以都城为中心展开;漕运体系呈南移趋势;与大运河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运道由以东西向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南北向为主;不同阶段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任答四点,4分)
主要因素:政治中心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2分)
(2)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保障财政供给;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带动漕运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为后世水利交通发展提供借鉴。(任答三点,6分)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
铁路史资料(1863—1911)》
《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造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6分)
(2)实现了多年来西南人民发展铁路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8分)
20.(12分)下面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 交通的 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物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 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 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待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
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2分)
阐述: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推动了英国贸易的发展。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9分)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