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03:17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核心概念:现代农业、粮食安全。
关键问题:
(1)食物生产现代化有何表现及特征 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
(2)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
【重要概念】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含义 依靠长期积累的直接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经营的农业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
特征 基本上承袭古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工业化、产业化
2.
必备知识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进程 工业革命后 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 ,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
下半叶以来 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资本主义机器
农业机械化
表现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机械化: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规模也不相同
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应用
育种技术不断创新 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 作出突出贡献
生产规模日益规模化、集约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消除饥饿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储存 原始社会 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0世纪以来 科技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如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粮仓仓容量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保存 古代 腌制、风干、利用自然界的冰
自20世纪
20年代起 冷冻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2010年 中国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
安全 原因 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导致 不断减少
表现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应对 世界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
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行动计划,统筹资源
中国 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农业科技进步
耕地面积
食品
安全 原因 的负面作用,如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应对 世界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
进行治理
中国 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农业现代化
法律法规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阅读”,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此外中国政府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1)信息:中国政府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这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2)其他措施: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主题探究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视角1 食物生产与储备的现代化
材料一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 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
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正文,概括20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提示] (1)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育种技术突破;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意义。
[提示] (2)特点:科技起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
意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利于保障食品供应;推动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 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3)阅读材料二,以美国为例,探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3)科技革命的推动;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材料三 冷链技术是基于机械制冷的冷冻、冷藏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食物储备技术,是指某些食物原料、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药品等特殊商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与零售、使用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以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和变质,保证产品的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药品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教师用书》
[问题] (4)根据材料三,说明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提示] (4)丰富了食品种类;提升了食品安全;扩大了生鲜商品的销售范围;推动了生鲜电商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方便了人们生活。
视角2 食品安全与应对举措
材料四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问题] (5)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提示] (5)原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等。
应对:①加强国际合作;②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③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提示] (6)健全法律法规;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积极参与。
[深化拓展]
一、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人口因素
(1)粮食需求的增加。
(2)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3)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1)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2)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3)国际环境影响粮食的全球自由流动。
二、世界食物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挑战
(1)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农业可持续性减弱。
2.应对措施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2)力争粮食作物种植多元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3)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4)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三、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成功经验
1.始终坚持发展农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
2.适时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
极性。
3.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物生产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食物储备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成熟,在粮食储备技术方面,出现了机械通风和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粮食储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食品冷冻、冷链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社会饥饿问题仍然是困扰人类的重要难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随着食品生产、加工与供应不断现代化而出现,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随堂训练
1.1851年,英国农业投资增长200万英镑,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约有
6 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
[B]土地分配不合理
[C]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工业化进程加速
C
【解析】 据材料“约有6 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农业的经营方式由小型农场变为大型农场,故选C项。
2.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三农工作新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下表)。
地点 农产品 应用技术手段
福安市 葡萄 大棚设施栽培,配备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南平市 牛奶 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能够实时预警和干预的冷链物流车
肉鸡 工厂化集约养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据此可知,该举措(  )
[A]说明数字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
[B]催生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C]得益于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的进步
[D]能够基本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C
【解析】 福建在发展“设施农业”时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与储备技术使得福建能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故选C项;传统农业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且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和传统农业并行不悖,排除A项;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排除B项;“基本解决”说法夸大,排除D项。
3.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行业的监管制度特别严格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A项正确;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还是大型农场、养殖场,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策文件主要是对冷链物流产业的推动和规划,并不是监管,排除C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排除D项。
4.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截至2005年,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区)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B]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立法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通过改革、立法、投资等多种方式保护粮食种子的生产,这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机械使用情况,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种子的生产能力,这属于粮食安全而非食品安全,排除D项。
5.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这表明我国(  )
[A]粮食总产量得到极大提升
[B]农业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
[D]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
C
【解析】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反映出粮食生产向绿色转型,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反映出粮食生产向高效转型,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粮食总产量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的农业科技没有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个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6.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情况。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D
【解析】 解读材料图示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的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密切相关,有利于充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为三大谷物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对比,无关世界农业种植结构,排除C项。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作业
(总分:47分)
基础巩固练
1.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标准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D]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答案】 D
【解析】 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等工具在美国的应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故选D项;材料描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情况,并无欧洲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农业领域的机械化,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并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C项。
2.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鲜的蔬果,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型的模式主要得益于(  )
[A]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
[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D]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故选C项。
3.下图所示是2018—2022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的统计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2018—2022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
[A]传统农业完成了升级换代
[B]人工智能水平领先于世界
[C]农业生产智能化不断发展
[D]植保完全依靠智能化技术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18—2022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持续增长,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即农业生产智能化不断发展,故选C项;仅凭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的增长,不能说明传统农业“完成了”升级换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人工智能水平的对比,不能得出我国“人工智能水平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完全”表述绝对,排除D项。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
[B]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
[C]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D]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荔枝喜高温高湿气候,怕霜冻,在我国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现在北方人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主要原因是现代交通便利,运输快捷,保鲜技术进步,新鲜荔枝能快速运达,故选C项。
5.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用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
[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
[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答案】 C
【解析】 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供给变得机械化,说明了工业化对食品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故选C项。
6.1958年,德国成功研发了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专用设备谷物冷却机,并开始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采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的普遍使用(  )
[A]扩大了粮仓仓储容量
[B]有利于食品与环境安全
[C]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
[D]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有助于无污染地储存粮食和保护环境,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粮仓仓储容量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并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排除C项;仅依靠这一技术不能实现粮食储备自动化,排除D项。
7.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答案】 B
【解析】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并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这些行动都体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的努力,故选B项。
8.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B]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C]各国政府都很关注粮食安全
[D]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05年中国对外提供的粮食援助数量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中国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贡献,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外粮食援助情况,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确保”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对外粮食援助,并不能代表“各国政府”,排除C项。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上不断上升,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成就显著的原因包括(  )
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②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③农业科技长足进步 ④土地所有制改革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利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故①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故②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粮食育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故③正确;土地所有制在改革开放前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素养提升练
10.(2023·湖南卷,16)对某学者绘制的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看,美国农业投入使用量中,劳动力投入使用量大幅下降,转向更多地依赖机械和化学品等,这说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机械投入减少不一定意味着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更主要体现农用机械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化学品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劳动力的减少是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不能说明农业逐步走向衰落,排除D项。
11.(2022·江苏卷,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 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 A
【解析】 材料重在强调杂交水稻由试验到推广的时间间隔短,推广速度快。时间短、速度快,说明当地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所以A项正确。1975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2.(2022·北京卷,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独立工序”“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故①正确;“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运输货物,故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故③错误;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3.(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3年6月7日是第五个世界食品安全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主题为“食品标准,安全所系”的“2023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
“指南”公布的食品安全
活动主要参与方式(部分)
项目 内容
制作 视频 记录农民、卫生专业人员、厨师或食品经营者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举办体 育活动 组织跑步、健走或跳舞活动,宣传食品安全
人员 培训 无论从事食品生产、服务还是销售,都可借此机会强化工作中的食品安全文化
展示良 好实践 邀请食物种植、加工、销售或烹饪行业的人员介绍或展示其从事的食品相关工作以及食品安全为何如此重要
参与社 交媒体 提高认识,促进行动,帮助人们保障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体魄
——摘编自张聪《“2023年
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发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联合国发布“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的现实意义。(11分)
【答案】 提高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供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方向指南和规范与标准;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助于鼓励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的实践行动;助推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11分。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核心概念:现代农业、粮食安全。 关键问题: (1)食物生产现代化有何表现及特征 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 (2)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
【重要概念】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含义 依靠长期积累的直接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经营的农业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
特征 基本上承袭古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工业化、产业化
2.
食物生产 的现代化 进程 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 下半叶以来 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表现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机械化: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规模也不相同 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应用
育种技术不断创新 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生产规模日益规模化、集约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食物储备 技术的 进步 储存 原始社会 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0世纪以来 科技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如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粮仓仓容量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保存 古代 腌制、风干、利用自然界的冰
自20世纪 20年代起 冷冻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2010年 中国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消除饥饿 与 食品安全 粮食 安全 原因 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表现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应对 世界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行动计划,统筹资源
中国 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农业科技进步
食品 安全 原因 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如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应对 世界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 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阅读”,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此外中国政府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1)信息:中国政府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这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2)其他措施: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主题探究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视角1 食物生产与储备的现代化
材料一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 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
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 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冷链技术是基于机械制冷的冷冻、冷藏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食物储备技术,是指某些食物原料、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药品等特殊商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与零售、使用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以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和变质,保证产品的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药品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教师用书》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正文,概括20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意义。
(3)阅读材料二,以美国为例,探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说明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提示] (1)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育种技术突破;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特点:科技起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
意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利于保障食品供应;推动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
(3)科技革命的推动;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4)丰富了食品种类;提升了食品安全;扩大了生鲜商品的销售范围;推动了生鲜电商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方便了人们生活。
视角2 食品安全与应对举措
材料四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问题] (5)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提示] (5)原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等。
应对:①加强国际合作;②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③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
(6)健全法律法规;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积极参与。
[深化拓展]
一、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人口因素
(1)粮食需求的增加。
(2)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3)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1)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2)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3)国际环境影响粮食的全球自由流动。
二、世界食物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挑战
(1)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农业可持续性减弱。
2.应对措施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2)力争粮食作物种植多元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3)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4)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三、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成功经验
1.始终坚持发展农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
2.适时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物生产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食物储备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成熟,在粮食储备技术方面,出现了机械通风和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粮食储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食品冷冻、冷链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社会饥饿问题仍然是困扰人类的重要难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随着食品生产、加工与供应不断现代化而出现,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随堂训练
1.1851年,英国农业投资增长200万英镑,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约有6 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
[B]土地分配不合理
[C]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工业化进程加速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约有6 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农业的经营方式由小型农场变为大型农场,故选C项。
2.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三农工作新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下表)。据此可知,该举措(  )
地点 农产品 应用技术手段
福安市 葡萄 大棚设施栽培,配备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南平市 牛奶 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能够实时预警和干预的冷链物流车
肉鸡 工厂化集约养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A]说明数字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
[B]催生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C]得益于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的进步
[D]能够基本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答案】 C
【解析】 福建在发展“设施农业”时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与储备技术使得福建能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故选C项;传统农业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且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和传统农业并行不悖,排除A项;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排除B项;“基本解决”说法夸大,排除D项。
3.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行业的监管制度特别严格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A项正确;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还是大型农场、养殖场,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策文件主要是对冷链物流产业的推动和规划,并不是监管,排除C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排除D项。
4.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截至2005年,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区)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B]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立法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通过改革、立法、投资等多种方式保护粮食种子的生产,这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机械使用情况,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种子的生产能力,这属于粮食安全而非食品安全,排除D项。
5.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这表明我国(  )
[A]粮食总产量得到极大提升
[B]农业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
[D]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
【答案】 C
【解析】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反映出粮食生产向绿色转型,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反映出粮食生产向高效转型,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粮食总产量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的农业科技没有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个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6.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情况。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答案】 D
【解析】 解读材料图示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的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密切相关,有利于充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为三大谷物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对比,无关世界农业种植结构,排除C项。
课时作业
(总分:47分)
基础巩固练
1.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标准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D]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答案】 D
【解析】 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等工具在美国的应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故选D项;材料描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情况,并无欧洲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农业领域的机械化,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并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C项。
2.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鲜的蔬果,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型的模式主要得益于(  )
[A]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
[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D]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故选C项。
3.下图所示是2018—2022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的统计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2018—2022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
[A]传统农业完成了升级换代
[B]人工智能水平领先于世界
[C]农业生产智能化不断发展
[D]植保完全依靠智能化技术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18—2022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持续增长,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即农业生产智能化不断发展,故选C项;仅凭农业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的增长,不能说明传统农业“完成了”升级换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人工智能水平的对比,不能得出我国“人工智能水平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完全”表述绝对,排除D项。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
[B]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
[C]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D]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荔枝喜高温高湿气候,怕霜冻,在我国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现在北方人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主要原因是现代交通便利,运输快捷,保鲜技术进步,新鲜荔枝能快速运达,故选C项。
5.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用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
[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
[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答案】 C
【解析】 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供给变得机械化,说明了工业化对食品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故选C项。
6.1958年,德国成功研发了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专用设备谷物冷却机,并开始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采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的普遍使用(  )
[A]扩大了粮仓仓储容量
[B]有利于食品与环境安全
[C]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
[D]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有助于无污染地储存粮食和保护环境,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粮仓仓储容量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并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排除C项;仅依靠这一技术不能实现粮食储备自动化,排除D项。
7.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答案】 B
【解析】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并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这些行动都体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的努力,故选B项。
8.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B]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C]各国政府都很关注粮食安全
[D]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05年中国对外提供的粮食援助数量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中国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贡献,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外粮食援助情况,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确保”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对外粮食援助,并不能代表“各国政府”,排除C项。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上不断上升,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成就显著的原因包括(  )
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②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③农业科技长足进步 ④土地所有制改革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利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故①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故②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粮食育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故③正确;土地所有制在改革开放前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素养提升练
10.(2023·湖南卷,16)对某学者绘制的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看,美国农业投入使用量中,劳动力投入使用量大幅下降,转向更多地依赖机械和化学品等,这说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机械投入减少不一定意味着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更主要体现农用机械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化学品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劳动力的减少是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不能说明农业逐步走向衰落,排除D项。
11.(2022·江苏卷,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 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 A
【解析】 材料重在强调杂交水稻由试验到推广的时间间隔短,推广速度快。时间短、速度快,说明当地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所以A项正确。1975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2.(2022·北京卷,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独立工序”“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故①正确;“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运输货物,故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故③错误;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3.(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3年6月7日是第五个世界食品安全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主题为“食品标准,安全所系”的“2023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
“指南”公布的食品安全
活动主要参与方式(部分)
项目 内容
制作 视频 记录农民、卫生专业人员、厨师或食品经营者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举办体 育活动 组织跑步、健走或跳舞活动,宣传食品安全
人员 培训 无论从事食品生产、服务还是销售,都可借此机会强化工作中的食品安全文化
展示良 好实践 邀请食物种植、加工、销售或烹饪行业的人员介绍或展示其从事的食品相关工作以及食品安全为何如此重要
参与社 交媒体 提高认识,促进行动,帮助人们保障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体魄
——摘编自张聪《“2023年
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发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联合国发布“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的现实意义。(11分)
【答案】 提高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供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方向指南和规范与标准;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助于鼓励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的实践行动;助推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11分。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