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核心概念: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交流。 关键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了什么影响
【重要概念】
食物物种交流
含义 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
范围 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之间;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向外传播
表现 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辣椒、菠萝等传入中国等地
意义 丰富了传入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传播(人口迁移促进世界动植物大交流)
(1)玉米
①欧洲:初为观赏植物;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中国:明朝时传入;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遍布全国。
(2)马铃薯
①欧洲: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
②中国:相似于玉米传播。
(3)甘薯
①欧洲:引入后传播比较缓慢。
②中国:与玉米传播历程相似。
(4)番茄
①欧洲:初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新品种传回美洲。
②中国: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5)辣椒
①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中国:明朝时传入。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传播
(1)农作物
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甘蔗等。
(2)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非洲 玉米适应复杂气候环境,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 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用 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
畜牧 玉米、马铃薯、甘薯可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 北美 水稻大量出口,促进外贸发展
中国 高产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投入市场出售,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美洲 动物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教材史料导读]
1.“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 甘薯通过民间海外贸易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1)路线:非洲→阿拉伯半岛→欧洲→南亚、东南亚等地→美洲。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促进了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提示]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食物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知识点拨]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性,种类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两重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欧洲主导。
主题探究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视角1 粮食作物的传播
材料一 玉米是印第安人培育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并把它作为礼物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传播的特点并分析促使玉米传播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示] (1)特点:传播范围具有广泛性;传播时间具有持续性;传播过程具有渐进性。
原因:玉米自身的价值;新航路的开辟。
(2)玉米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有利于解决粮食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玉米因其耐旱高产的特性,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过度的垦荒造田带来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视角2 经济作物的传播
材料三 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流行于阿拉伯世界,16世纪下半叶咖啡成为英国放眼海洋、走向海洋、统治海洋的“黑色载体”。17世纪20年代,英国大力从也门采购咖啡,并在阿拉伯海、地中海一带交易,咖啡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洋水域的抓手。18世纪初,荷兰人最先建立起殖民地咖啡种植业,咖啡产业在西半球的崛起更加迅猛。1730年,英国人将咖啡引进牙买加;1752年,葡萄牙人把咖啡引入巴西。为满足热带殖民地种植园需求,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异常频繁,成为咖啡贸易的基石。咖啡调动了全世界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贸易中心由地中海、红海一带移徙至大西洋,咖啡的东方主角换成了西方主角。
——摘编自邢媛媛《从咖啡历史透视
“西方中心论”的话语操纵》
材料四 17世纪,随着咖啡风潮的兴起和发展,咖啡馆在欧洲流行开来。伦敦贸易商开始在咖啡馆喝咖啡谈生意,有两家咖啡馆作为英格兰的主要证券交易所长达七十五年。咖啡馆还充作办公大楼、传播最新消息的“便士大学”。18世纪,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艺文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德穆兰于1789年7月13日,在伏瓦咖啡馆里,谋划了攻击巴士底狱的行动。19世纪,在美国,咖啡成为普及化的饮品,用以帮助大群劳工撑起垂下的眼皮,唤起逐渐涣散的眼神。到19世纪末,在工厂自助食堂里三五成群缓缓走动的顾客,在某些咖啡馆里,他们策划推翻资产阶级社会。
——摘编自[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问题] (3)咖啡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贸易暗含着资本主义的崛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美咖啡馆社会角色转变的认识。
[提示] (3)新航路开辟后,咖啡种植从非洲逐步扩展到世界。咖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促进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繁荣和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海外贸易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发展咖啡种植园经济,开展奴隶贸易,掠夺殖民地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4)17世纪,咖啡馆扮演了商业据点和机构的角色,是信息传播载体。这折射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8世纪,咖啡馆是文学艺术与思想交汇的公共空间、政治革命的策划地。这折射出欧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19世纪,咖啡馆是孕育工人阶级运动的场所。这折射出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总之,咖啡馆社会角色的转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演进需求。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进行双向的食物物种交流,美洲食物物种中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大的玉米和马铃薯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辣椒最为典型,其他地区的食物物种以对美洲影响较大的小麦、水稻以及禽畜等为典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地呈现食物物种交流主体、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粮食产量、人们的饮食习惯、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随堂训练
1.以下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部分图片资料,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图1 《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图
图2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图3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B]美洲物种向外传播
[C]外来食物物种传入中国
[D]玉米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玉米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故选C项。
2.15世纪,牛和羊被引进美洲。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
[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可知,物种传播给人类的衣食等日常生活方面带来积极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商品经济和人口压力的影响,排除A、B两项;材料仅涉及物种的单向传播,D项扩大了材料范围,
排除。
3.“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材料描述的物种( )
[A]清朝光绪年间被首次引入中国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对亚洲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D]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欧洲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物种是番茄,番茄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选D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排除A项;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排除B项;番茄并未对亚洲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C项说法错误,排除。
4.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种植情况的记载(部分)。由此可知,新物种传播( )
“徽州山多地少,棚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棚民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
(乾隆年间)“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者骤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
[A]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B]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加剧了人地矛盾问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租垦山场”“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可知,棚民、山民在徽州和闽北采取租垦山场和焚山为田的方式来种植玉米,这说明新物种玉米的传播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玉米种植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焚山而植”也并不一定会恶化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领域中新的高产作物种植的情况,而非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排除C项;人地矛盾的加剧指的是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送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各地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符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得到维护”不符合史实,应为“遭到破坏”,排除C项。
课时作业
(总分:46分)
基础巩固练
1.观察下面部分作物的原产地及传入中国的时间表,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作物 黄瓜 西瓜 玉米、甘薯 西洋苹果
原产地 印度 非洲 美洲 欧洲
传入 时间 西汉 五代 明朝 清朝
[A]各地的食物通过同一路径传入中国
[B]食物物种交流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
[C]食物物种的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中外食物物种呈现双向交流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清朝,外来食物传入中国,历经时间长,这说明食物物种的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食物传入的路径,且食物传入既可通过陆路,也可通过海路,排除A项;西汉时就已经有外来食物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外来食物传入中国,并未涉及中国食物外传的内容,无法体现双向交流,排除D项。
2.辣椒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入中国,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辣椒角色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变迁,中国人还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赋予了辣椒新的文化意义,这体现了文化心理的传承。故选D项。
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蔗原产于亚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掠夺非洲劳动力,在美洲建立奴隶制种植园的方式,推动了甘蔗的国际化,故选B项;咖啡原产于非洲,与材料“亚洲植物”不符,排除A项;玉米和烟草均原产于美洲,与材料“亚洲植物”不符,排除C、D两项。
4.16世纪拉美地区甘蔗、棉花、可可、烟草等作物得到推广种植,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只能限度生产,葡萄酒、亚麻、橄榄油等被禁止生产。这种状况( )
[A]使印第安人因粮食匮乏而灭绝
[B]阻碍了物种在世界各大洲的交换
[C]带有比较浓厚的殖民地化色彩
[D]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处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时期,此时的拉美地区被严格限制农作物的种植,这种做法符合欧洲殖民者的利益,带有浓厚的殖民地化色彩,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并没有灭绝,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迎合欧洲殖民者的经济利益,并没有阻碍世界各大洲的物种交换,排除B项;推广种植某些农作物,限制种植另外一些农作物,这种做法不利于当地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排除D项。
5.明清两朝政府对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已有较高认识,常派官员到各地宣传、发布文书,推广甘薯的种植。特别是在灾荒年份,官方更是劝导农民种植甘薯,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官府的这些行为( )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
[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D]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薯是外来高产作物,明清两朝政府大力推广其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食物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进而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故选B项;推广种植甘薯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推广种植甘薯,未涉及其他行政情况,无法判断政府行政效能的情况,排除C项;种植甘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排除D项。
6.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
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的作物的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农民能够在交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
[A]日本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幕府征税方式亟待改革
[D]国际贸易活跃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传播到日本,使日本农民能够满足自身交纳赋税和维持生计的需要,并可将额外的大米拿到市场进行交易,这说明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未涉及其自然经济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幕府征收赋税方式的弊端,以及这些弊端对其统治的影响,故无从得出亟待改革的结论,排除C项;玉米传入日本不等于国际贸易活跃,日本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也不代表社会变革,排除D项。
7.15世纪末,哥伦布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传入美洲后,促进了北美农业发展,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农业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水稻在美洲的播种,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D项。
8.从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这一变化说明物种交流( )
[A]扩大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C]改善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D]带来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小麦在欧洲逐渐得到普及,这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小麦作为粮食作物,在欧洲普及能够促进欧洲人口增长,但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材料只是单方面涉及小麦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体现不出“世界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9.(2024·浙江1月选考,10)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 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选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
[A]马铃薯 [B]辣椒
[C]小麦 [D]玉米
【答案】 C
【解析】 题目的时空是近代欧洲和美洲。新航路开辟前,小麦是在欧亚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C项正确;马铃薯、辣椒、玉米原产于美洲,不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排除A、B、D三项。
10.(2023·海南卷,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 C
【解析】 巧克力豆由最初因稀少而在中美洲部分地区被当作货币使用,到19世纪后半叶成为大众消费品,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相关,殖民者引种和改进技术等也是出于经济目的,其背后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驱动,所以答案选C项,A、B、D三项均非根本原因。
11.(2021·福建卷,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答案】 B
【解析】 “红薯”即甘薯,原产于美洲,明清时期传入我国,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高产作物引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D项。
12.(2023·浙江6月选考,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
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工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物价上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企业的增加使得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农业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提高,同时也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善了农业生产,从而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而没有导致食物价格的上涨,B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A、C两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10分)(2023·北京卷,20)柑橘与《橘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6分)
【答案】 (1)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经济繁荣发展;②出版印刷业繁荣,普及柑橘种植技术;③城市繁荣,基层市场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发展;④经济重心南移。(4分)
(2)①促进技术改良,丰富柑橘品种;②促进欧美柑橘由药用到食用的转变;③推动柑橘相关产业的兴起发展;④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促进柑橘文化的形成传播。(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时作业
(总分:46分)
基础巩固练
1.观察下面部分作物的原产地及传入中国的时间表,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作物 黄瓜 西瓜 玉米、甘薯 西洋苹果
原产地 印度 非洲 美洲 欧洲
传入 时间 西汉 五代 明朝 清朝
[A]各地的食物通过同一路径传入中国
[B]食物物种交流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
[C]食物物种的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中外食物物种呈现双向交流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清朝,外来食物传入中国,历经时间长,这说明食物物种的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食物传入的路径,且食物传入既可通过陆路,也可通过海路,排除A项;西汉时就已经有外来食物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外来食物传入中国,并未涉及中国食物外传的内容,无法体现双向交流,排除D项。
2.辣椒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入中国,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辣椒角色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变迁,中国人还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赋予了辣椒新的文化意义,这体现了文化心理的传承。故选D项。
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蔗原产于亚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掠夺非洲劳动力,在美洲建立奴隶制种植园的方式,推动了甘蔗的国际化,故选B项;咖啡原产于非洲,与材料“亚洲植物”不符,排除A项;玉米和烟草均原产于美洲,与材料“亚洲植物”不符,排除C、D两项。
4.16世纪拉美地区甘蔗、棉花、可可、烟草等作物得到推广种植,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只能限度生产,葡萄酒、亚麻、橄榄油等被禁止生产。这种状况( )
[A]使印第安人因粮食匮乏而灭绝
[B]阻碍了物种在世界各大洲的交换
[C]带有比较浓厚的殖民地化色彩
[D]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处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时期,此时的拉美地区被严格限制农作物的种植,这种做法符合欧洲殖民者的利益,带有浓厚的殖民地化色彩,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并没有灭绝,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迎合欧洲殖民者的经济利益,并没有阻碍世界各大洲的物种交换,排除B项;推广种植某些农作物,限制种植另外一些农作物,这种做法不利于当地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排除D项。
5.明清两朝政府对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已有较高认识,常派官员到各地宣传、发布文书,推广甘薯的种植。特别是在灾荒年份,官方更是劝导农民种植甘薯,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官府的这些行为( )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
[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D]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薯是外来高产作物,明清两朝政府大力推广其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食物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进而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故选B项;推广种植甘薯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推广种植甘薯,未涉及其他行政情况,无法判断政府行政效能的情况,排除C项;种植甘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排除D项。
6.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
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的作物的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农民能够在交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
[A]日本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幕府征税方式亟待改革
[D]国际贸易活跃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传播到日本,使日本农民能够满足自身交纳赋税和维持生计的需要,并可将额外的大米拿到市场进行交易,这说明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未涉及其自然经济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幕府征收赋税方式的弊端,以及这些弊端对其统治的影响,故无从得出亟待改革的结论,排除C项;玉米传入日本不等于国际贸易活跃,日本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也不代表社会变革,排除D项。
7.15世纪末,哥伦布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传入美洲后,促进了北美农业发展,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农业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水稻在美洲的播种,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D项。
8.从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这一变化说明物种交流( )
[A]扩大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C]改善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D]带来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小麦在欧洲逐渐得到普及,这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小麦作为粮食作物,在欧洲普及能够促进欧洲人口增长,但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材料只是单方面涉及小麦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体现不出“世界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9.(2024·浙江1月选考,10)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 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选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
[A]马铃薯 [B]辣椒
[C]小麦 [D]玉米
【答案】 C
【解析】 题目的时空是近代欧洲和美洲。新航路开辟前,小麦是在欧亚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C项正确;马铃薯、辣椒、玉米原产于美洲,不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排除A、B、D三项。
10.(2023·海南卷,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 C
【解析】 巧克力豆由最初因稀少而在中美洲部分地区被当作货币使用,到19世纪后半叶成为大众消费品,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相关,殖民者引种和改进技术等也是出于经济目的,其背后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驱动,所以答案选C项,A、B、D三项均非根本原因。
11.(2021·福建卷,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答案】 B
【解析】 “红薯”即甘薯,原产于美洲,明清时期传入我国,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高产作物引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D项。
12.(2023·浙江6月选考,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
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工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物价上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企业的增加使得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农业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提高,同时也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善了农业生产,从而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而没有导致食物价格的上涨,B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A、C两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10分)(2023·北京卷,20)柑橘与《橘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6分)
【答案】 (1)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经济繁荣发展;②出版印刷业繁荣,普及柑橘种植技术;③城市繁荣,基层市场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发展;④经济重心南移。(4分)
(2)①促进技术改良,丰富柑橘品种;②促进欧美柑橘由药用到食用的转变;③推动柑橘相关产业的兴起发展;④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促进柑橘文化的形成传播。(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核心概念: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交流。
关键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了什么影响
【重要概念】
食物物种交流
含义 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
范围 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之间;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向外传播
表现 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辣椒、菠萝等传入中国等地
意义 丰富了传入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
必备知识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传播(人口迁移促进世界动植物大交流)
(1)玉米
①欧洲:初为观赏植物;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中国: 时传入;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遍布全国。
(2)马铃薯
①欧洲: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
②中国:相似于玉米传播。
(3)甘薯
①欧洲:引入后传播比较缓慢。
②中国:与玉米传播历程相似。
明朝
(4)番茄
①欧洲:初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新品种传回
美洲。
②中国: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5)辣椒
①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中国:明朝时传入。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传播
(1)农作物
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甘蔗等。
(2)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 激增 非洲 玉米适应复杂气候环境,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 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用 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
畜牧 玉米、马铃薯、甘薯可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 北美 水稻大量出口,促进外贸发展
中国 高产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投入市场出售,促进 的发展
人口
商品经济
消极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美洲 动物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过度垦荒造田导致
水土流失
[教材史料导读] 1.“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 甘薯通过民间海外贸易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1)路线:非洲→阿拉伯半岛→欧洲→南亚、东南亚等地→美洲。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促进了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提示]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食物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知识点拨]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性,种类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两重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欧洲主导。
主题探究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视角1 粮食作物的传播
材料一 玉米是印第安人培育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并把它作为礼物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传播的特点并分析促使玉米传播的原因。
[提示] (1)特点:传播范围具有广泛性;传播时间具有持续性;传播过程具有渐进性。
原因:玉米自身的价值;新航路的开辟。
材料二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示] (2)玉米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有利于解决粮食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玉米因其耐旱高产的特性,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过度的垦荒造田带来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视角2 经济作物的传播
材料三 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流行于阿拉伯世界,16世纪下半叶咖啡成为英国放眼海洋、走向海洋、统治海洋的“黑色载体”。17世纪20年代,英国大力从也门采购咖啡,并在阿拉伯海、地中海一带交易,咖啡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洋水域的抓手。18世纪初,荷兰人最先建立起殖民地咖啡种植业,咖啡产业在西半球的崛起更加迅猛。1730年,英国人将咖啡引进牙买加;1752年,葡萄牙人把咖啡引入巴西。为满足热带殖民地种植园需求,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异常频繁,成为咖啡贸易的基石。咖啡调动了全世界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贸易中心由地中海、红海一带移徙至大西洋,咖啡的东方主角换成了西方主角。
——摘编自邢媛媛《从咖啡历史透视
“西方中心论”的话语操纵》
[问题] (3)咖啡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贸易暗含着资本主义的崛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 (3)新航路开辟后,咖啡种植从非洲逐步扩展到世界。咖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促进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繁荣和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海外贸易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发展咖啡种植园经济,开展奴隶贸易,掠夺殖民地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材料四 17世纪,随着咖啡风潮的兴起和发展,咖啡馆在欧洲流行开来。伦敦贸易商开始在咖啡馆喝咖啡谈生意,有两家咖啡馆作为英格兰的主要证券交易所长达七十五年。咖啡馆还充作办公大楼、传播最新消息的“便士大学”。18世纪,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艺文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德穆兰于1789年
7月13日,在伏瓦咖啡馆里,谋划了攻击巴士底狱的行动。19世纪,在美国,咖啡成为普及化的饮品,用以帮助大群劳工撑起垂下的眼皮,唤起逐渐涣散的眼神。到19世纪末,在工厂自助食堂里三五成群缓缓走动的顾客,在某些咖啡馆里,他们策划推翻资产阶级社会。
——摘编自[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美咖啡馆社会角色转变的认识。
[提示] (4)17世纪,咖啡馆扮演了商业据点和机构的角色,是信息传播载体。这折射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8世纪,咖啡馆是文学艺术与思想交汇的公共空间、政治革命的策划地。这折射出欧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19世纪,咖啡馆是孕育工人阶级运动的场所。这折射出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总之,咖啡馆社会角色的转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演进需求。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进行双向的食物物种交流,美洲食物物种中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大的玉米和马铃薯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辣椒最为典型,其他地区的食物物种以对美洲影响较大的小麦、水稻以及禽畜等为典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地呈现食物物种交流主体、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粮食产量、人们的饮食习惯、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随堂训练
1.以下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部分图片资料,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B]美洲物种向外传播
[C]外来食物物种传入中国
[D]玉米在中国的发展
C
图1 《本草纲目》中
所附葡萄和苜蓿图
图2 《本草纲目》
中所附玉米图
图3 清朝吴其濬
绘制的玉米图
【解析】 玉米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故选C项。
2.15世纪,牛和羊被引进美洲。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
[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
C
【解析】 据材料“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可知,物种传播给人类的衣食等日常生活方面带来积极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商品经济和人口压力的影响,排除A、B两项;材料仅涉及物种的单向传播,D项扩大了材料范围,排除。
3.“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材料描述的物种( )
[A]清朝光绪年间被首次引入中国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对亚洲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D]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欧洲
D
【解析】 据材料“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物种是番茄,番茄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选D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排除A项;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排除B项;番茄并未对亚洲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C项说法错误,排除。
4.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种植情况的记载(部分)。由此可知,新物种传播( )
B
“徽州山多地少,棚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棚民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
(乾隆年间)“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者骤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
[A]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B]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加剧了人地矛盾问题
【解析】 据材料“租垦山场”“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可知,棚民、山民在徽州和闽北采取租垦山场和焚山为田的方式来种植玉米,这说明新物种玉米的传播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玉米种植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焚山而植”也并不一定会恶化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领域中新的高产作物种植的情况,而非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排除C项;人地矛盾的加剧指的是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送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
【解析】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各地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符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得到维护”不符合史实,应为“遭到破坏”,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