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06:17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为研究世界近代史上的某一现象,一学者列举了以下要点:新兴的工业中心、从世界各地获得充足粮食供应、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该学者研究的这一现象是(  )
[A]近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工业革命与工厂体系的建立
[C]近代技术和医学的进步
[D]世界联系加强改变社会生活
【答案】 A
【解析】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出现,故选A项。
2.下表所示为1860年美国不同区域经济类型与城市化率发展概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区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南部地区
经济 类型 制造业 粮食 工矿业 种植园 经济
城市 化率 35.7% 13.9% 16% 9.6%
[A]城市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B]城乡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C]经济形态影响城市化水平
[D]逆城市化现象日益突出
【答案】 C
【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不同区域的经济类型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城市化率最高;南部地区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城市化率最低。这体现了经济形态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故选C项。表格中只给出了不同区域的城市化率,并没有提供城市化进程前后变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对比城乡之间的具体差距,如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排除B项。逆城市化通常指的是人口从城市中心向郊区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通常发生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排除D项。
3.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中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答案】 A
【解析】 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约束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交通畅通,城墙的拆除反映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下城市自由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故选A项;汉口城墙和上海城墙是在绅商的要求下拆除的,而非适应列强侵略拆除的,排除B项;绅商力量壮大,但并不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项;半殖民地指的是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4.下表是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据表可知中国城市化(  )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城市人口 /万人 城市化 率/%
1840年 41 281 2 668 6.5
1920年 44 377 4 700 10.6
1936年 46 136 5 263 11.4
1949年 54 167 5 765 10.6
1960年 66 207 13 075.88 19.75
1992年 117 171 32 374.35 27.63
2000年 126 743 45 906.31 36.22
[A]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起步晚,发展迅速
[C]城市化率保持持续上升状态
[D]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可知,从1960年到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明显的增速与改革开放的展开与深入密切相关,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空间布局信息,排除A项。表格数据显示,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虽然有所增长,但整体增速并不快,排除B项。在1920年到1949年期间,城市化率并没有保持持续上升,排除C项。
5.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改革运动主张扩大城市行政部门,尤其是市长的权限,以遏制城市工商业主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城市选举实行超党派原则,并与州一级选举分别进行,尽量减少城市政府的政治色彩,以避免城市工商业主倚仗党派势力操纵市政。美国的城市改革运动(  )
[A]杜绝了市政领域的腐败现象
[B]避免了政党政治对市政的操纵
[C]提高了美国公民的政治地位
[D]提升了政府的城市治理影响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扩大市长权限和减少城市工商业主对市政的干预,以及实行超党派原则,都是旨在提高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独立性与影响力,故选D项。
6.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
[B]乡土文学成为主流文化
[C]德国城市化进程陷入低谷
[D]传统庄园经济逐渐复兴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问题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故选A项。
7.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
[A]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D]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显现,在此背景之下,美国交通信号灯的改进,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表明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故选D项。
素养提升练
8.(2024·海南卷,12)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王室权威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中叶,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日益完善,从材料看市政厅的设计、选址体现公开性、权威性与醒目性原则。其竣工剪彩受到皇室与民众的关注,市政厅是城市管理与办公机构,是英国民主政治文化的有形体现,故选B项。此时的英国王室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
9.(2024·河北卷,14)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下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  )
垃圾种类 市场用途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肥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
[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这表明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效益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虽然垃圾有了回收利用的途径,但回收利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了环境污染问题,该说法绝对,排除B项;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基本设施,材料主要说的是垃圾的回收利用,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两者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垃圾的回收利用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排除D项。
10.(2021·辽宁卷,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865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近代工业化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11.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D项“工人福利”材料体现不出。
1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的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2 700万人(618个城市群)增长到2015年的5.67亿人(7 600个城市群),仅肯尼亚一国2015年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95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城市人口,超过5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城市。截至2015年,非洲有1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其人口总数达到9 500万。而非洲6 740个小城市群的人口总数为1.8亿,其中每个城市的居民不到10万。据统计,2000—2015年,拥有1万至10万居民的非洲城市数量增加了近2 000个。与此同时,距离邻国城市群不到10千米的边界城市有47个,不到40千米的边界城市有635个。生活在这些边界城市的人口超过了4 200万(约占非洲城市总人口的8%)。
——摘编自彭旦文、王晓波译
《非洲城市化的前景》
材料二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53.73%增至59.58%,年均增长1.17%。这一阶段的城镇化速率比1996—2012年的增速降低了0.2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的质量显著提高。比如,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口增长规模相对有所下降,就地城镇化的比例相对在提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与此同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摘编自朱鹏华《新中国70年
城镇化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15年非洲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3分)
【答案】 (1)特点:发展速度快;整体上已完成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仍较低;边界城市发展潜力大。(答出两点即可,4分)
成因:非洲独立运动取得重大胜利;非洲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政策和社会资本向大城市倾斜;非洲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增强。(答出两点即可,4分)
(2)适应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打破了对西方城市化道路的迷信;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6分)
(3)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宜片面追求高度城市化);应注重统筹协调,合理规划,警惕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城市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城市布局应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因素。(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核心概念:工业化、城市化。 关键问题: (1)近现代西方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怎样的 有何特点 形成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重要概念】
1.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讲,则是指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2.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居住条件改善等。
一、城市化的演进
世界 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进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地位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②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 近代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 ②过程:上海、天津、广州等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吸引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③特点:发展不平衡,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④影响: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 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日益集中分布,导致人口日益集中于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建筑技术 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影响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生活服务 ①社区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②购物中心兼有金融服务、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 ③体育中心、公园等设施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④城市中图书馆、影剧院等数量增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现 西 方 ①19世纪以来,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电报、电话逐渐普及 ②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部分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③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中 国 近 代 ①特征: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表现:煤气、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③局限: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现 代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②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图解历史]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贫富差距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知识点拨]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清洁能源。
(2)调整产业布局,改善居住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4)完善交通网络,推动公共交通。
(5)加强立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主题探究 城市化对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
视角1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
(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数据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 (1)变化及原因:1800—1850年,增长缓慢,世界城镇化起步。这一时期,走在世界城镇化前列的国家是英国,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1850—1950年,增长迅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镇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1950—2015年,继续增长,增速放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广大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并开展工业化建设,带来世界城镇化的稳步发展。
视角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开埠通商还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到20世纪前中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共有43个,其中开埠城市为22个,占该类城市总数的51.1%。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与此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城市逐渐失去过去的发展优势。另外,在明朝和清中前期繁华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淮阴等,由于津浦铁路通车和大运河功能降低而迅速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
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提示] (2)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受到近代列强开埠通商影响,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征;因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变化,运河沿岸传统城市渐趋衰落;起步晚;整体进程缓慢。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材料三
1949—2013年中国城市化率和城市数量变化
——摘编自王婷《城市化与城市适度人口》
[问题] (3)从①②③中任选一个时期,对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情况进行说明。(要求:从整体发展特征、原因及影响等角度展开)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并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提示] (3)①1949—1958年
发展特征: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有限。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推动;城市化基础薄弱。
影响:奠定新中国城市化的基础;推动工业化进程。
②1958—1963年
发展特征:城市化异常发展阶段(或前期发展过急,后期城市化率降低)。
原因及影响:前期——在“大跃进”背景下,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这导致城市住房及公共基础设施紧张;打乱城市发展布局;使得城市环境恶化。后期——国家实施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相应地对城市人员进行大幅裁减,城市化发展也随之放缓。有利于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③1984—2013年
发展特征: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阶段。
原因:改革开放进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这些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遭到破坏等。
(4)因素: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科技水平。
认识: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拓展]
一、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2.受信息化、知识经济影响,发达国家城市化呈现后现代特点,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圈)和大都市带出现,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大都市区等。
4.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推进集约型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项目 时期 表现
近代 1840年到 19世纪末 列强入侵,城市化进程缓慢;通商口岸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带动了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上海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城市
全国抗战时期 东部沿海企业、机关和学校大规模向西部内地迁移,西部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发展;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及经济开放区,由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加,设施日益完善
二、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据李鸿渐主编《大气污染治理与
行政流程再造》等整理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治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结合以上探究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推动城市治理。
[提示] 措施:政府支持,立法保障;全民参与,长期坚持;防治结合,树立意识。
如何推动城市治理: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强调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凸显城市治理的细度;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落实法治保障,加强城市治理的力度。
[深化拓展]
一、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及主要表现
1.发展规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数量、人口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化建设成就令人瞩目。
(2)发展速度较世界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仍相对较低。
(3)城市化阶段特征明显,伴有波动性。
2.主要表现
(1)20世纪50年代前期优先发展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初步推动了我国
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市化高速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农业,带来不利因素。
(2)20世纪60年代调整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进程放缓。
(3)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非农产业比重提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20世纪80年代,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一些城市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化稳步发展。
(5)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反哺工业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城市发展更趋科学、合理。
随堂训练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面某学者制作的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据陆伟芳《20世纪以来伦敦的人口、
移民与空间变动》、战雪《世界级
城市人口变迁:过去的纽约和
未来的北京》、谢俊美《上海历
史上人口的变迁》等整理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 A
【解析】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随后向欧美各国扩展,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因此出现图中城市化水平不同的现象,故选A项;仅凭人口变化示意图不能看出城市问题治理效果和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排除B、D两项;C项只是材料的表象,没有点明本质问题,排除。
2.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有293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247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122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城市化的进程有序推进
[B]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C]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
[D]以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城市数量与非农业人口的占比情况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材料看,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城市数量与非农业人口占比有明显差距,说明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故选B项。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的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推动企业向郊区转移和新兴产业在郊区城镇的兴起,大型购物中心属于基础设施,故选A项;20世纪60—70年代纽约中心城区并未衰落,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解决了”一词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显示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城市功能布局并未发生紊乱,排除D项。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安置房建设注重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等,这些设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治理城市问题无关,排除B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实现城市化的均衡发展,排除C项。
5.19世纪的伦敦共暴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伦敦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水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霍乱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城市化急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瘟疫流行,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水污染与瘟疫传播的关系,并未体现人口急剧下降,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该学者进行了水污染与传染病关系的研究,无法体现跨区域合作,排除B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避免,污染并非必然代价,排除D项。
6.1863年,英国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同年,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这表明,英国(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升
[B]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
[C]城市化的问题得到重视
[D]公共卫生知识逐渐普及
【答案】 C
【解析】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促使政府加强立法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故选C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为研究世界近代史上的某一现象,一学者列举了以下要点:新兴的工业中心、从世界各地获得充足粮食供应、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该学者研究的这一现象是(  )
[A]近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工业革命与工厂体系的建立
[C]近代技术和医学的进步
[D]世界联系加强改变社会生活
【答案】 A
【解析】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出现,故选A项。
2.下表所示为1860年美国不同区域经济类型与城市化率发展概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区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南部地区
经济 类型 制造业 粮食 工矿业 种植园 经济
城市 化率 35.7% 13.9% 16% 9.6%
[A]城市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B]城乡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C]经济形态影响城市化水平
[D]逆城市化现象日益突出
【答案】 C
【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不同区域的经济类型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城市化率最高;南部地区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城市化率最低。这体现了经济形态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故选C项。表格中只给出了不同区域的城市化率,并没有提供城市化进程前后变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对比城乡之间的具体差距,如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排除B项。逆城市化通常指的是人口从城市中心向郊区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通常发生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排除D项。
3.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中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答案】 A
【解析】 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约束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交通畅通,城墙的拆除反映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下城市自由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故选A项;汉口城墙和上海城墙是在绅商的要求下拆除的,而非适应列强侵略拆除的,排除B项;绅商力量壮大,但并不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项;半殖民地指的是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4.下表是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据表可知中国城市化(  )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城市人口 /万人 城市化 率/%
1840年 41 281 2 668 6.5
1920年 44 377 4 700 10.6
1936年 46 136 5 263 11.4
1949年 54 167 5 765 10.6
1960年 66 207 13 075.88 19.75
1992年 117 171 32 374.35 27.63
2000年 126 743 45 906.31 36.22
[A]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起步晚,发展迅速
[C]城市化率保持持续上升状态
[D]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可知,从1960年到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明显的增速与改革开放的展开与深入密切相关,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空间布局信息,排除A项。表格数据显示,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虽然有所增长,但整体增速并不快,排除B项。在1920年到1949年期间,城市化率并没有保持持续上升,排除C项。
5.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改革运动主张扩大城市行政部门,尤其是市长的权限,以遏制城市工商业主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城市选举实行超党派原则,并与州一级选举分别进行,尽量减少城市政府的政治色彩,以避免城市工商业主倚仗党派势力操纵市政。美国的城市改革运动(  )
[A]杜绝了市政领域的腐败现象
[B]避免了政党政治对市政的操纵
[C]提高了美国公民的政治地位
[D]提升了政府的城市治理影响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扩大市长权限和减少城市工商业主对市政的干预,以及实行超党派原则,都是旨在提高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独立性与影响力,故选D项。
6.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
[B]乡土文学成为主流文化
[C]德国城市化进程陷入低谷
[D]传统庄园经济逐渐复兴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问题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故选A项。
7.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
[A]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D]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显现,在此背景之下,美国交通信号灯的改进,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表明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故选D项。
素养提升练
8.(2024·海南卷,12)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王室权威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中叶,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日益完善,从材料看市政厅的设计、选址体现公开性、权威性与醒目性原则。其竣工剪彩受到皇室与民众的关注,市政厅是城市管理与办公机构,是英国民主政治文化的有形体现,故选B项。此时的英国王室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
9.(2024·河北卷,14)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下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  )
垃圾种类 市场用途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肥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
[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这表明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效益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虽然垃圾有了回收利用的途径,但回收利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了环境污染问题,该说法绝对,排除B项;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基本设施,材料主要说的是垃圾的回收利用,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两者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垃圾的回收利用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排除D项。
10.(2021·辽宁卷,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865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近代工业化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11.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D项“工人福利”材料体现不出。
1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的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2 700万人(618个城市群)增长到2015年的5.67亿人(7 600个城市群),仅肯尼亚一国2015年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95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城市人口,超过5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城市。截至2015年,非洲有1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其人口总数达到9 500万。而非洲6 740个小城市群的人口总数为1.8亿,其中每个城市的居民不到10万。据统计,2000—2015年,拥有1万至10万居民的非洲城市数量增加了近2 000个。与此同时,距离邻国城市群不到10千米的边界城市有47个,不到40千米的边界城市有635个。生活在这些边界城市的人口超过了4 200万(约占非洲城市总人口的8%)。
——摘编自彭旦文、王晓波译
《非洲城市化的前景》
材料二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53.73%增至59.58%,年均增长1.17%。这一阶段的城镇化速率比1996—2012年的增速降低了0.2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的质量显著提高。比如,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口增长规模相对有所下降,就地城镇化的比例相对在提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与此同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摘编自朱鹏华《新中国70年
城镇化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15年非洲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3分)
【答案】 (1)特点:发展速度快;整体上已完成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仍较低;边界城市发展潜力大。(答出两点即可,4分)
成因:非洲独立运动取得重大胜利;非洲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政策和社会资本向大城市倾斜;非洲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增强。(答出两点即可,4分)
(2)适应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打破了对西方城市化道路的迷信;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6分)
(3)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宜片面追求高度城市化);应注重统筹协调,合理规划,警惕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城市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城市布局应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因素。(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核心概念:工业化、城市化。
关键问题:
(1)近现代西方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怎样的 有何特点 形成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重要概念】
1.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经济中, 逐步取得 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讲,则是指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开始于 ,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2.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 向 不断转移以及 不断扩大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
、 、 等。
工业生产活动
主导地位
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
农村
城市
城市空间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数量增多
城市的居住条件改善
必备知识
一、城市化的演进
世界 背景 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进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速度加快
工业革命
发展中国家
地位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 的重要标志
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
②对城市的 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水平
消费市场
设施
中国 近代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
②过程:上海、天津、广州等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吸引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③特点:发展不平衡,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④影响: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通商口岸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 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日益集中分布,导致人口日益集中于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建筑
技术 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
③20世纪以来, 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影响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电梯
钢筋混凝土技术
集中供暖
生活服务 ① 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②购物中心兼有金融服务、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
③体育中心、公园等设施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④城市中图书馆、影剧院等数量增多,居民的 生活更加多样
社区
文化娱乐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现 西方 ①19世纪以来,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电报、电话逐渐普及
②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部分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③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国 近
代 ①特征: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
②表现: 、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③局限:水平有限,且很

代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 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②表现:自来水、 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通商口岸
煤气
不平衡
改革开放
天然气
环保化
[图解历史]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 ,对城市 造成严重污染。随着 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
等新问题
贫富差距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 ,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的普及,使 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工厂
饮用水源
汽车
尾气污染
社会财富
工人阶级
私人汽车
交通拥堵
[知识点拨]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清洁能源。
(2)调整产业布局,改善居住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4)完善交通网络,推动公共交通。
(5)加强立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主题探究 城市化对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
视角1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
(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数据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 (1)变化及原因:1800—1850年,增长缓慢,世界城镇化起步。这一时期,走在世界城镇化前列的国家是英国,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1850—1950年,增长迅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镇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1950—2015年,继续增长,增速放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广大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并开展工业化建设,带来世界城镇化的稳步发展。
视角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开埠通商还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到20世纪前中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共有43个,其中开埠城市为22个,占该类城市总数的51.1%。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与此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城市逐渐失去过去的发展优势。另外,在明朝和清中前期繁华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淮阴等,由于津浦铁路通车和大运河功能降低而迅速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
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提示] (2)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受到近代列强开埠通商影响,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征;因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变化,运河沿岸传统城市渐趋衰落;起步晚;整体进程缓慢。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材料三
1949—2013年中国城市化率和城市数量变化
——摘编自王婷《城市化与城市适度人口》
[问题] (3)从①②③中任选一个时期,对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情况进行说明。(要求:从整体发展特征、原因及影响等角度展开)
[提示] (3)①1949—1958年
发展特征: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有限。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推动;城市化基础薄弱。
影响:奠定新中国城市化的基础;推动工业化进程。
②1958—1963年
发展特征:城市化异常发展阶段(或前期发展过急,后期城市化率降低)。
原因及影响:前期——在“大跃进”背景下,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这导致城市住房及公共基础设施紧张;打乱城市发展布局;使得城市环境恶化。后期——国家实施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相应地对城市人员进行大幅裁减,城市化发展也随之放缓。有利于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③1984—2013年
发展特征: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阶段。
原因:改革开放进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这些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遭到破坏等。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并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提示] (4)因素: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科技水平。
认识: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拓展]
一、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2.受信息化、知识经济影响,发达国家城市化呈现后现代特点,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圈)和大都市带出现,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大都市区等。
4.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推进集约型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项目 时期 表现
近代 1840年到
19世纪末 列强入侵,城市化进程缓慢;通商口岸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带动了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上海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城市
全国抗战时期 东部沿海企业、机关和学校大规模向西部内地迁移,西部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发展;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及经济开放区,由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加,设施日益完善
二、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据李鸿渐主编《大气污染治理与
行政流程再造》等整理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治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结合以上探究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推动城市治理。
[提示] 措施:政府支持,立法保障;全民参与,长期坚持;防治结合,树立意识。
如何推动城市治理: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强调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凸显城市治理的细度;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落实法治保障,加强城市治理的力度。
[深化拓展]
一、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及主要表现
1.发展规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数量、人口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化建设成就令人瞩目。
(2)发展速度较世界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仍相对较低。
(3)城市化阶段特征明显,伴有波动性。
2.主要表现
(1)20世纪50年代前期优先发展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初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市化高速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农业,带来不利因素。
(2)20世纪60年代调整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进程放缓。
(3)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非农产业比重提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20世纪80年代,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一些城市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化稳步发展。
(5)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 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反哺工业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城市发展更趋科学、合理。
随堂训练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面某学者制作的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A
——据陆伟芳《20世纪以来伦敦的人口、
移民与空间变动》、战雪《世界级
城市人口变迁:过去的纽约和
未来的北京》、谢俊美《上海历
史上人口的变迁》等整理
【解析】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随后向欧美各国扩展,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因此出现图中城市化水平不同的现象,故选A项;仅凭人口变化示意图不能看出城市问题治理效果和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排除B、D两项;C项只是材料的表象,没有点明本质问题,排除。
2.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有293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247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122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城市化的进程有序推进
[B]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C]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
[D]以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B
【解析】 城市数量与非农业人口的占比情况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材料看,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城市数量与非农业人口占比有明显差距,说明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故选B项。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的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推动企业向郊区转移和新兴产业在郊区城镇的兴起,大型购物中心属于基础设施,故选A项;20世纪60—70年代纽约中心城区并未衰落,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解决了”一词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显示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城市功能布局并未发生紊乱,排除D项。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安置房建设注重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等,这些设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治理城市问题无关,排除B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实现城市化的均衡发展,排除C项。
5.19世纪的伦敦共暴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伦敦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水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霍乱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城市化急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瘟疫流行,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水污染与瘟疫传播的关系,并未体现人口急剧下降,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该学者进行了水污染与传染病关系的研究,无法体现跨区域合作,排除B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避免,污染并非必然代价,排除D项。
6.1863年,英国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同年,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这表明,英国(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升
[B]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
[C]城市化的问题得到重视
[D]公共卫生知识逐渐普及
C
【解析】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促使政府加强立法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