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核心概念:农业革命、社会分工、生产关系。 关键问题: (1)农业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2)如何认识农业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重要概念】
1.社会分工: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
时期 分离 影响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 畜牧业和农业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日益成为经常的现象,并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 农业和手工业 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引起私有制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奴隶社会初期 商人出现 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斯大林把生产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者——采集渔猎
食物来源 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使用工具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迁徙,使用火
女性地位 生育、抚养后代,提供大部分食物
2.食物生产者——农耕畜牧
(1)原因:在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起源
地区 农耕 畜牧
西亚 小麦、大麦 绵羊和山羊
东亚 黄河中上游:粟;长江中下游:水稻 猪和狗
中南美洲 中美洲:玉米、甘薯 南美洲:骆马
3.农业出现的意义
[教材史料导读] 教材第一子目《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和教材导入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史料价值辨析。
[提示]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出自后人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农业产生以前原始人群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远古人类的生活,但可信度不如考古实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属于考古原始史料,可信度高,反映了人工栽培水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 王国 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资金、劳力等可以作为租赁对象
古埃及 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代 中国 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饲养猪、狗等 商和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
战国以后 封建土地私有制 铁犁牛耕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生产,发展家庭手工业;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希腊 从西亚传入大麦、小麦,种植葡萄和橄榄 公民拥有土地 使用奴隶劳动;在土地肥沃处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处种植经济作物,并进行加工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后小农逐渐破产
美洲 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饲养骆马 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土地和村社公有土地 每个家庭的主人可获得一块份地终身使用,但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与图片《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提示] ①二者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都反映了东汉时期使用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互证。②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必修融合]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主题探究 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视角1 农业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bànɡ)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
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材料二 长期采集植物籽实、根茎的活动,促使人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为适时收获做好准备。正是在这种对植物生长规律逐步深入的认识中,人们开始掌握栽培植物的技术。
——摘编自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
——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
《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古代史编》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段材料对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农业的产生原因有何新的解释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提示] (1)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
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食物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2)农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知识。
(3)
角度 意义
文明 历程 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角色 转变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续 表
角度 意义
生产 生活 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经济 结构 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精神 生活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科学 技术 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 关系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视角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五
驯化物种时间、地点举例
地区 单独驯化物 最早可考的 驯化时间
植物 动物
西亚 小麦、豌豆 绵羊、山羊 公元前8500年
中国 稻米、小米 猪、蚕 公元前7500年
中美洲 玉米、豌豆、南瓜 火鸡 公元前3500年
中北非 高粱、非洲米 珠鸡 公元前5000年
采借其他地区始祖作物之后在当地发展出的驯化物
西欧 燕麦 无 公元前6000年
印度河 流域 芝麻、茄子 印度牛 公元前7000年
埃及 油莎草 虎、猫 公元前6000年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
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问题] (4)结合材料五与所学知识,围绕“食物生产”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
[提示] (4)论题: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和模式存在地理差异。
论述: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等地区。已经发展出农牧业的地区,农牧业出现的时间相距甚远,如中国比中美洲早几千年。各地食物生产的过程不同,有些地区的人驯化当地的动植物,自行发展出农牧业,有些地区则从农牧业的原生地引进农作物、动物和农牧技术。如西欧是在西亚的作物传播过来后驯化出本地作物的。各地区驯化的植物、动物品种也各不相同。
总之,地理或生态屏障、人口密度、气候差异等因素对食物生产的进度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各地区食物生产的差异性。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随堂训练
1.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橡子、酸枣、菱角、葫芦、芡实、茭白等植物遗存。还包括一些外形完好的葫芦籽。类似的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发现。据此可知( )
[A]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初步形成
[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蔬起源地
[C]原始先民的食物获取逐渐转向生产
[D]长江下游的文明超过黄河中游地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种类丰富的植物遗存,并且保存着适合种植的种子,说明原始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出现了由采集向种植生产的转变,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农耕文明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蔬起源地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的文明发展程度,排除D项。
2.意大利人口统计学教授马西莫·利维-巴奇在《世界人口简史》中指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约有100万人,而到了新石器时代人口增长至1 000万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人口显著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新石器时代主要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属于农业生产的一个方面,C项从属于A项,排除;水利工程大量修建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D项。
3.据考古发现,约9 000年前,西亚已经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约7 000年前,美洲墨西哥的原住居民已经栽培出了玉米;约6 000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培育出了粟等。这说明( )
[A]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
[C]农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D]农业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这说明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故选A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不同地区驯化的农作物品种,并不能说明西亚农业最发达,排除B项;材料说明了农业起源的多元特征,并不能得出农业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所驯化的物种不同,没有体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排除D项。
4.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该现象发生在( )
[A]奴隶社会时期
[B]人类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时期
[C]农业革命时期
[D]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这种变化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故选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提示:选择题分值均为3分
基础巩固练
1.在三门峡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工作者除发现5 300多年前的耒耜、陶器、骨器、石器等遗物外,还发掘出一座室内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址。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国家初具雏形
[C]畜牧业发展迅速 [D]灌溉农业发达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出土有生产、生活工具及大型房址,由此可以判断,当时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故选A项。
2.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8 000多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物品表明该地区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家畜养殖业,这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故选B项。
3.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独立地开展了农业生产,人类从采集型经济转变为生产型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反映了( )
[A]农业分工日益专业化
[B]世界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
[C]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农业生产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天文学和气候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农业生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没有体现农业分工,排除A项;材料“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独立地开展了农业生产”能体现“多元”,但材料未体现“一体”,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时注重积累经验,未涉及当时农业生产的具体形式,排除C项。
4.距今约5 300—4 500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当时的屈家岭( )
[A]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B]先民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
[C]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
[D]农业的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屈家岭遗址出土稻作遗存体现先民利用植物满足食物需要,大量陶器体现先民利用泥土等自然资源制造生活用具,水利设施体现先民改造自然能力,故选B项;早期国家应具备阶级阶层分化、宫殿建筑、各种礼器等特征,材料并无此类信息,不能证明当时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产生了社会分工,但未达到分工专业化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对比,不能得出当时的屈家岭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的结论,排除D项。
5.古西亚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了当地民众生活的内容,包括种植农作物以及驯养家畜。在古西亚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址。由此可见( )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C]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D]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答案】 B
【解析】 《吉尔伽美什》是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大麦、小麦等属于实物史料,两者都反映了古西亚民众生活的情况,故可知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A项;C、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6.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详细介绍了选种、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如“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完备
[B]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C]科技发展源于经验总结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的内容体现了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心管理与重视,反映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选B项;《齐民要术》虽然记录了当时较为全面的农业知识,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完备,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但材料没有明确表示科技发展源于经验总结,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并未体现抑商,排除D项。
7.在铁农具出现之前,中欧和西欧等地茂密的森林几乎难以逾越,这些区域农业出现较晚;由于粟和高粱在雨林不能很好生长,非洲农业也长期局限在大草原。这表明( )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B]文明交流有助于农业产生
[C]各区域农业发展类型各异
[D]自然环境阻断了农业传播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铁农具出现之前,中欧和西欧等地茂密的森林不适合农耕,非洲雨林范围较大,而雨林不适合粟和高粱的生长,使得农业局限在大草原,可见农业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中欧、西欧、非洲等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并非农业发展类型的不同,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农业传播问题,且“阻断”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促进生产方式变化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开始实行村民自治
【答案】 C
【解析】 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体现出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变化,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磨坊的重要性而非村民自治,排除D项。
9.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6 600年的陵墓墓葬中,有1/4的人有铜制饰物的陪葬品,其他3/4的人则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碳-13同位素含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此地( )
[A]阶级矛盾尖锐 [B]形成早期城市
[C]手工业生产进步 [D]出现贫富分化
【答案】 D
【解析】 在发现的墓葬中,少数人有铜制饰物的随葬品,而大部分人没有,有随葬品的少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食物品种更为丰富,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城市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制品的水平,不能反映手工业生产的进步,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信息看,“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见“农”字的创制能够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原始农业产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书法在东汉末年才成为一种艺术,这一时期文字主要是实用功能,排除C项。
11.(2024·浙江1月选考,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答案】 A
【解析】 与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相符合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21·山东卷,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解析】 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及长江中游的一些地方,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表明图示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但南方已得到了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13.(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绿荷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意思是将好的收获物用作官府的赋税,把质量稍次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交换,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不符,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有山民买鱼苗,这反映的是农业出现多种经营,而不是“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
14.(11分)(2024·全国新课标卷,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
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部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
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 (1)中国土地连续耕作,西欧长期存在休耕;中国多种作物轮作,西欧主要以麦类轮作为主;中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西欧趋向农牧并举;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西欧较为简单;中国实行精耕细作,西欧相对粗放。(5分)
(2)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分)
西欧: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核心概念:农业革命、社会分工、生产关系。
关键问题:
(1)农业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2)如何认识农业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重要概念】
1.社会分工: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
时期 分离 影响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 畜牧业和农业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日益成为经常的现象,并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 农业和手工业 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引起私有制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奴隶社会初期 商人出现 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精耕细作:在 上投入较多的 ,采用
,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土地 。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一定面积的土地
生产资料劳动
新的技术措施
单位面积的产量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一种
,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 诸过程中的关系。斯大林把生产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其中,
起决定作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促进或阻碍
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资料
所有制
食物来源 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使用工具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使用火
女性地位 生育、抚养后代,提供大部分食物
必备知识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者——采集渔猎
迁徙
2.食物生产者——农耕畜牧
(1)原因:在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起源
地区 农耕 畜牧
西亚
东亚 黄河中上游: ;长江中下游: 猪和狗
中南美洲 中美洲: 、甘薯 南美洲:骆马
小麦、大麦
绵羊和山羊
粟
水稻
玉米
3.农业出现的意义
[教材史料导读] 教材第一子目《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和教材导入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史料价值辨析。
[提示]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出自后人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农业产生以前原始人群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远古人类的生活,但可信度不如考古实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属于考古原始史料,可信度高,反映了人工栽培水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
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
王国 种植 、
;饲养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 、政府官员、贵族、 等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
》规定土地、资金、劳力等可以作为 对象
古埃及
主要由王室和
占有 修堤筑坝、挖沟开
渠;形成以 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大麦
小麦
神庙
商人
佃户
汉谟拉
比法典
租赁
神庙
尼罗河
古代
中国 北方 农业区、南方
农业区;饲养猪、狗等 商和
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农夫 耕作;井田制
战国
以后 封建土地私有制 应用,以 为基本单位生产,发展家庭手工业; 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的农业技术体系
粟麦
稻作
集体
铁犁牛耕
家庭
重农抑商
精耕细作
古希腊 从西亚传入
,种植葡萄和 拥有土地 使用 劳动;在土地肥沃处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处种植经济作物,并进行加工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 和葡萄 土地 ,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 以 为单位进行生产,后
逐渐破产
美洲 种植 、 、
;饲养骆马 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土地和
公有土地 每个家庭的主人可获得一块
终身使用,但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 收回
大麦、
小麦
橄榄
公民
奴隶
橄榄
国有
家庭
小农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村社
份地
村社
[教材史料导读]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与图片《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提示] ①二者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都反映了东汉时期使用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互证。②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必修融合]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主题探究 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视角1 农业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bànɡ)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段材料对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
[提示] (1)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
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食物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材料二 长期采集植物籽实、根茎的活动,促使人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为适时收获做好准备。正是在这种对植物生长规律逐步深入的认识中,人们开始掌握栽培植物的技术。
——摘编自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农业的产生原因有何新的解释
[提示] (2)农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知识。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
——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
《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古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提示] (3)
角度 意义
文明
历程 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角色
转变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生产
生活 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经济
结构 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精神
生活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科学
技术 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
关系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视角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五
驯化物种时间、地点举例
地区 单独驯化物 最早可考的
驯化时间
植物 动物
西亚 小麦、豌豆 绵羊、山羊 公元前8500年
中国 稻米、小米 猪、蚕 公元前7500年
中美洲 玉米、豌豆、南瓜 火鸡 公元前3500年
中北非 高粱、非洲米 珠鸡 公元前5000年
采借其他地区始祖作物之后在当地发展出的驯化物
西欧 燕麦 无 公元前6000年
印度河
流域 芝麻、茄子 印度牛 公元前7000年
埃及 油莎草 虎、猫 公元前6000年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
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问题] (4)结合材料五与所学知识,围绕“食物生产”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
[提示] (4)论题: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和模式存在地理差异。
论述: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等地区。已经发展出农牧业的地区,农牧业出现的时间相距甚远,如中国比中美洲早几千年。各地食物生产的过程不同,有些地区的人驯化当地的动植物,自行发展出农牧业,有些地区则从农牧业的原生地引进农作物、动物和农牧技术。如西欧是在西亚的作物传播过来后驯化出本地作物的。各地区驯化的植物、动物品种也各不相同。
总之,地理或生态屏障、人口密度、气候差异等因素对食物生产的进度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各地区食物生产的差异性。
【课堂小结】
[认识提升]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随堂训练
1.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橡子、酸枣、菱角、葫芦、芡实、茭白等植物遗存。还包括一些外形完好的葫芦籽。类似的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发现。据此可知( )
[A]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初步形成
[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蔬起源地
[C]原始先民的食物获取逐渐转向生产
[D]长江下游的文明超过黄河中游地区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种类丰富的植物遗存,并且保存着适合种植的种子,说明原始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出现了由采集向种植生产的转变,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农耕文明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蔬起源地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的文明发展程度,排除D项。
2.意大利人口统计学教授马西莫·利维-巴奇在《世界人口简史》中指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约有100万人,而到了新石器时代人口增长至1 000万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人口显著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新石器时代主要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属于农业生产的一个方面,C项从属于A项,排除;水利工程大量修建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D项。
3.据考古发现,约9 000年前,西亚已经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约7 000年前,美洲墨西哥的原住居民已经栽培出了玉米;约6 000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培育出了粟等。这说明( )
[A]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
[C]农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D]农业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这说明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故选A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不同地区驯化的农作物品种,并不能说明西亚农业最发达,排除B项;材料说明了农业起源的多元特征,并不能得出农业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所驯化的物种不同,没有体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排除D项。
4.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
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
的……”该现象发生在( )
[A]奴隶社会时期
[B]人类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时期
[C]农业革命时期
[D]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这种变化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故选D项。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提示:选择题分值均为3分
基础巩固练
1.在三门峡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工作者除发现5 300多年前的耒耜、陶器、骨器、石器等遗物外,还发掘出一座室内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址。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国家初具雏形
[C]畜牧业发展迅速 [D]灌溉农业发达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出土有生产、生活工具及大型房址,由此可以判断,当时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故选A项。
2.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8 000多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物品表明该地区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家畜养殖业,这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故选B项。
3.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独立地开展了农业生产,人类从采集型经济转变为生产型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反映了( )
[A]农业分工日益专业化
[B]世界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
[C]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农业生产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天文学和气候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农业生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没有体现农业分工,排除A项;材料“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独立地开展了农业生产”能体现“多元”,但材料未体现“一体”,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时注重积累经验,未涉及当时农业生产的具体形式,排除C项。
4.距今约5 300—4 500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当时的屈家岭( )
[A]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B]先民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
[C]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
[D]农业的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屈家岭遗址出土稻作遗存体现先民利用植物满足食物需要,大量陶器体现先民利用泥土等自然资源制造生活用具,水利设施体现先民改造自然能力,故选B项;早期国家应具备阶级阶层分化、宫殿建筑、各种礼器等特征,材料并无此类信息,不能证明当时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产生了社会分工,但未达到分工专业化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对比,不能得出当时的屈家岭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的结论,排除D项。
5.古西亚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了当地民众生活的内容,包括种植农作物以及驯养家畜。在古西亚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址。由此可见( )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C]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D]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答案】 B
【解析】 《吉尔伽美什》是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大麦、小麦等属于实物史料,两者都反映了古西亚民众生活的情况,故可知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A项;C、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6.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详细介绍了选种、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如“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完备
[B]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C]科技发展源于经验总结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的内容体现了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心管理与重视,反映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选B项;《齐民要术》虽然记录了当时较为全面的农业知识,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完备,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但材料没有明确表示科技发展源于经验总结,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并未体现抑商,排除D项。
7.在铁农具出现之前,中欧和西欧等地茂密的森林几乎难以逾越,这些区域农业出现较晚;由于粟和高粱在雨林不能很好生长,非洲农业也长期局限在大草原。这表明( )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B]文明交流有助于农业产生
[C]各区域农业发展类型各异
[D]自然环境阻断了农业传播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铁农具出现之前,中欧和西欧等地茂密的森林不适合农耕,非洲雨林范围较大,而雨林不适合粟和高粱的生长,使得农业局限在大草原,可见农业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中欧、西欧、非洲等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并非农业发展类型的不同,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农业传播问题,且“阻断”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促进生产方式变化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开始实行村民自治
【答案】 C
【解析】 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体现出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变化,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磨坊的重要性而非村民自治,排除D项。
9.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6 600年的陵墓墓葬中,有1/4的人有铜制饰物的陪葬品,其他3/4的人则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碳-13同位素含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此地( )
[A]阶级矛盾尖锐 [B]形成早期城市
[C]手工业生产进步 [D]出现贫富分化
【答案】 D
【解析】 在发现的墓葬中,少数人有铜制饰物的随葬品,而大部分人没有,有随葬品的少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食物品种更为丰富,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城市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制品的水平,不能反映手工业生产的进步,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信息看,“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见“农”字的创制能够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原始农业产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书法在东汉末年才成为一种艺术,这一时期文字主要是实用功能,排除C项。
11.(2024·浙江1月选考,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答案】 A
【解析】 与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相符合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21·山东卷,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解析】 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及长江中游的一些地方,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表明图示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但南方已得到了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13.(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绿荷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意思是将好的收获物用作官府的赋税,把质量稍次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交换,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不符,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有山民买鱼苗,这反映的是农业出现多种经营,而不是“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
14.(11分)(2024·全国新课标卷,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
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部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
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 (1)中国土地连续耕作,西欧长期存在休耕;中国多种作物轮作,西欧主要以麦类轮作为主;中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西欧趋向农牧并举;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西欧较为简单;中国实行精耕细作,西欧相对粗放。(5分)
(2)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分)
西欧: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